深读|规上工业两位数增长,中山这三镇怎么做到的

作者 陈少宏;叶志文 2025-08-15 06:31

随着2025年上半年中山市经济数据出炉,中山各镇街的半年“成绩单”相继揭榜。作为典型工业城市的中山,其工业数据往往是反映全市经济发展的“晴雨表”。

从工业表现来看,今年上半年,板芙镇(16.2%)、翠亨新区(15.9%)、南头镇(12.9%)登上中山各镇街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前三名,增速均达两位数,大幅领先广东全省(4.0%)和中山全市(4.4%)平均水平。

目前,位于板芙镇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园一期已累计引进超30家优质企业。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目前,位于板芙镇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园一期已累计引进超30家优质企业。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三匹“黑马”凭何当先?是什么要素和行动在力撑工业增长?规上工业高增速非一日之功,今日之“果”从何来,要从过去找答案。

昨日投资,今日“变现”

正如春耕秋收,中山近年来在“重回工业城市”方面的高投入、勤耕耘,正迎来成果转化阶段。

2022年至2024年三年期间,中山工业投资增速连续三年实现双位数增长,分别达20.4%、47.3%、10.9%。投资的回报在中山逐步显现:从2022年到2024年,中山第二产业增加值从不到1800亿元增长至超过2100亿元,二产增加值占GDP比重从49.4%进一步增长至51.3%。

那么,是什么持续撬动着中山的工业投资?

一方面,自2022年起,中山在全市启动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即“工改”),为制造业提供土地要素支撑。曾受限于空间的企业们开始放开手脚增资扩产、转型升级,而板芙镇、翠亨新区、南头镇均是“工改”领域的“大户”。

以南头镇为例,当地自2022年以来累计拆除整理低效用地近2000亩,对于中山这一“最小镇”来说,“工改”给了当地近三成低效工业用地“重新开始”的机会,参与者除了大量中小家电企业,也不乏长虹、TCL等龙头企业。2024年,南头镇凭借“工改”项目,拉动全镇61.3%的工业投资。

南头长虹。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南头长虹。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在翠亨新区,当地首个村企合作“工改”项目——翠城1号·翠亨智能制造国际企业谷项目已有企业进驻投产。这里曾是低效能、低产值、安全隐患与环境污染问题突出的一处废品收购站,经过“爆改”成为以电子信息为主题的产业园,并和另外3处产业园共同形成了“翠城系列”产城融合园区。

翠城1号·翠亨智能制造国际企业谷项目已有企业进驻投产。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翠城1号·翠亨智能制造国际企业谷项目已有企业进驻投产。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另一方面,正处于传统产业转型“高潮期”的中山,近年来密集推出资助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即“技改”)的新政,镇街一级相继跟进支持,技改领域一片火热。

2024年,中山全市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8.8%,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升至17.7%。据2025年板芙镇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1—11月,板芙镇技改投资增长436.6%,排名中山全市第一。

技改投资增速“爆表”,为企业转型磨利了锋刃。板芙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地专门组建了专班,为企业开展技改政策宣讲和技术辅导。今年上半年,板芙镇又有14个、总投资2.6亿元的技改项目备案。其中,中山光电产业龙头企业联合光电加码6000万元,发力VR/AR显示技术产业化。

中山光电产业龙头企业联合光电加码6000万元,发力VR、AR显示技术产业化。图为联合光电生产车间。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中山光电产业龙头企业联合光电加码6000万元,发力VR、AR显示技术产业化。图为联合光电生产车间。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搭台引“智”,推动“链式反应”

有撬动投资的杠杆,更要看资金投向何处。从板芙镇、翠亨新区、南头镇三个镇街来看,大量投资进入到了三地早年提前布局的新兴产业当中。镇街搭台引“智”,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系列“链式反应”正在爆发能量。

最近,被国外媒体誉为“生物制药界的DeepSeek”的康方生物又创“唯一”: 其全球首创的双特异性抗体新药卡度尼利(PD-1/CTLA-4),成为广东唯一入选工信部“生物制造标志性产品名单(第一批)”的产品。与此同时,在康方生物投资25亿元建设的康方湾区科技园内,由康方生物自主研发、击败过“全球药王”可瑞达的双抗新药依沃西正在量产。该园区于2024年在翠亨新区竣工,如今为翠亨新区的生物医药“舰队”再添一艘“领航舰”。

巨头进场领衔,各方顺势成团。在康方生物、明阳新能源等头部企业牵引下,翠亨新区的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蓬勃生长。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例,翠亨新区已具备了中山生命科学园、康方湾区科技园等多园区布局,中科中山药物创新研究院已进驻马鞍岛、聚集了49个领军人才团队,药企相继进驻。“十年磨一剑”的产业培育定力不负众望,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目前已成为翠亨新区乃至全中山工业的重要增长极。

康方湾区科技园。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康方湾区科技园。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城市产业转型中的“链式反应”,同样在板芙、南头两镇集中上演:板芙镇依靠中山市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园(下称“智装园”)这一核心平台构筑全镇的产业高地,南头镇则在传统家电产业的集体智能化迁移中打通了“任督二脉”。

以板芙镇为例,智装园在2024年初迎来重磅升级:广东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复设立“广东板芙经济开发区”,建设不到7年的智装园成功升级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当年园区年产值便已超过120亿元。

目前,智装园一期已累计引进超30家优质企业,包含12个上市公司项目、7个知名外资项目、13个国家级“小巨人”及省市专精特新项目,总投资超150亿元,到2030年时园区预计总产值超300亿元。

向外突围,政企合力打“快攻”抢先机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拼经济未尝不是一个道理——项目早落地、产品早投产、市场早拓展、形势早研判,都主打一个“快攻”。不只是今年上半年,近年来的中山政企均表现出反应快、出手快的积极特点。

在考验政企行动力的事件中,今年的全球外贸变局无疑是一场大考,而中山以4.7%的外贸进出口增速跑赢全省乃至全国大盘。外贸稳得下来,得益于中山动得够快。

以家电为支柱产业的南头镇是中山的出口大镇。4月全球外贸风波掀起后,南头镇随即提出“蓝海掘金计划”,聚集黑湖科技、群核科技、阿里巴巴1688等企业,帮助当地外贸企业推进生产数字化、营销数字化、订单数字化,在生产管理、企业运营方面提出优化建议。

企业端则加紧多线突围,淡季赶工、技术破局、深耕“一带一路”新兴市场。位于翠亨新区的希立仪器设备(广东)有限公司目前已实现传感器、调压阀、自动调压阀这气密性检测设备三大核心部件的100%国产化,企业因此在贸易风波中接到不少大企业的订单和合作意向。公司总经理廖磊介绍,企业的售后服务也是其他进口设备无法比拟的:“我们在全国建设15个销售服务点,确保2小时响应、4小时上门服务,这是国外品牌无法企及的效率。”

跳出“黑天鹅事件”来看,抢时间已是近年来中山政企拼经济的常态。

在板芙镇智装园内,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鼎立森公司的新总部项目已于今年3月投产,总投资2.6亿元。回溯项目落地历程,项目从洽谈到动工仅用时半年,政府成立专责小组提供“保姆式”服务,30分钟内便完成施工许可审批,实现“拿地即动工”。

为协助产业供需对接,帮企业抢订单、拓市场,翠亨新区不仅组织“企业相亲会”、现场促成供需企业达成合作意向,还引导龙头企业明阳电气的供应商企业搬迁至翠亨新区,强化上下游的链接度。

【案例】

“大厂”相继“爆改”,最小镇迎来大爆发

近几年的中山,哪些镇街“冒”得快?答案往往绕不开全市最小镇南头镇。

2024年,南头镇以中山全市第一的增速(13.30%)实现GDP203.1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3%;工业总产值突破800亿元,达830亿元,创历史新高。

2025年上半年,南头镇的GDP增速(9.7%)继续保持全市第一的位置,规上工业增加值以12.9%的增速继续高速增长,工业产值“千亿镇”指日可待。

最小镇为何迎来大爆发?走进南头便不难发现,当地大大小小的企业都正在或已经经历一轮“爆改”——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即“工改”)。

据统计,在中山全面开展“工改”前,南头镇全镇的低效工业用地达7000亩,超过全部工业用地的一半。这对土地开发强度已达86.9%的南头镇来说,推动传统家电产业转型升级难上加难。

2022年开展“工改”后,南头镇已有近2000亩低效工业用地得到改造,新兴的智能家电产业集群有了落脚之地。

以国内家电龙头企业长虹为例,7月1日,广东长虹电子有限公司340亩低效工业园改造项目在南头镇动工。项目总投资近20亿元,建设“电视+空调”两大智能制造工厂,将致力打造长虹海外出口业务示范基地。

此外,长虹旗下子公司宏源地能热泵科技(中山)有限公司(下称“宏源热泵”)的“工改”新厂房已在2024年建成投产,公司原先在旧厂房的20万台空调年产能暴涨至超100万台。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2025年上半年,宏源热泵实现产量137万套,产值19亿元,同比增长110%。

不只长虹,TCL、樱雪集团、中山铁王等知名企业均加入“工改”,建设新园区、引入新产线、开拓新业务。

在家电龙头牵引下,南头镇掀起智能家电转型热潮。2023年与2024年,南头镇“工改”项目分别拉动全镇53.5%和61.3%的工业投资,反映着南头镇工业企业对以空间谋转型的强大信心。

【观察】

从“前三名”看中山转型的决心与耐心

在上半年国内外经济承压前行情况下,中山不仅整体保持平稳,板芙镇、翠亨新区、南头镇等部分镇街工业领域更是表现亮眼。从领跑镇街近年来的行动可以看到,能够在“逆风局”拿下不俗的“战绩”,与中山在转型关键期拿出的决心和耐心密不可分。

例如,中山多年前就已研判,土地瓶颈会令中山错过深中通道通车后的“大桥时代”发展机遇。于是,中山在2022年起全面推动“工改”。而“工改”涉及利益相关方众多、历史遗留问题盘根错节,若下不了坚定的决心一改到底,“工改”则难以在全市推开。而像南头镇这样的已将大量低效工业用地出让给民营企业的镇街,推动“工改”更是千头万绪。

记者在走访时了解到,由于南头镇工业厂房密度高、土地权益主体多,当地工改专班往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用于谈判,解决权益人的各种诉求和完善用地手续,方才能够继续推进“工改”。而正是由于南头镇曾深受土地瓶颈之困,并在改革中拿出决心,才成功在存量用地上播种出工业发展的新增量,近年来工业增长一路“狂飙”。

另一方面,工业城市的产业转型并非一朝一夕,无论镇街产业基础、体量如何,转型成果都需要一定时间才能有所显现。所谓厚积薄发,表现在数据上的高速增长,离不开日拱一卒的耐心耕耘。

板芙镇在2017年起开始打造中山市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园(即“智装园”),一面整备园区用地、优化园区配套,另一面招引龙头、牵引链条。具备良好基础后,智装园成功升级为省级经济开发区,更高级的“招牌”为平台赋予更大引力,产值规模日益壮大。

需要注意的是,进入2025年后,全国投资热度降温,中山保持多年的工业投资高增长也有所收窄。中山各镇街需深度掌握企业转型、扩产的需求与难处,稳住企业预期,让经济增长更趋平稳。

策划:张培发

统筹:罗丽娟

采写:南方+记者 陈少宏

摄影:南方+记者 叶志文

通讯员 李良霞 梁耀洋 蒙羿帆 林锦玲

编辑 卢子衡 钟城建
校对 杨远云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