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创新案例(91)】“刚柔并济” 强化移动源污染治理有实招

广东生态环境 2025-08-12 12:27

编者按:

改革者进,创新者强,改革创新者胜。

我省各地各部门各单位在全力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服务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广东美好家园的生动实践中,积极探索出许多具有广东特色的创新性解决方案和拓展路径。

《环境》杂志、“广东生态环境”微信公众号继续开展【生态环境创新案例】宣传,集中报道各地各单位的好个案好做法,宣传推广可借鉴可复制的好经验好模式,不断塑造广东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努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广东样板。

敬请读者垂注,欢迎各地各单位及时报料、踊跃投稿。联系电话:020-85516996、85517020;投稿邮箱:hjzzs@163.com。

“刚柔并济”

强化移动源污染治理有实招

在东莞市麻涌的机动车检测线上,醒目的红色采样管线全程呈现在摄像头下;在某个工程工地上,贴有环保标识码的挖掘机排放数据可追溯……这些场景,无不反映了东莞生态环境部门创新强化移动源污染治理的缩影。

记者了解到,目前东莞的汽车保有量超过450万辆,居全省首位。“由于机动车的移动性、散布性等特点,叠加庞大的保有量基数,使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排放监管难度持续增大,移动源已成为大气污染治理的关键战场。因此,通过开展机动车排放检验专项整治行动并持续创新机制,规范机动车排放检验市场,将可为东莞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提供坚实支撑。”东莞市生态环境监控中心(以下简称市监控中心)负责人掷地有声。

宽严相济 创建“容错纠错”机制

为守牢机动车排放检验质量关口,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开展机动车排放检验领域第三方机构专项整治工作要求,记者获悉,从2024年9月开始,东莞就以“柔性监管+刚性约束”双轮驱动开始了整治部署。在短短四个月内,生态环境部门联合法院、检察院、公安、交通、市场监管等部门连续发布了三份行动工作方案,组建了4个跨部门的联合执法组,于2024年底起对全市机动车检验机构开展集中清理整治行动。

位于东莞麻涌的机动车检测示范站

据悉,专项整治期间,共对全市154家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完成2轮次全覆盖检查,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总数量从专项整治前154家减少至146家,机动车检验首检通过率由95%降至94%,有效推动了检验机构从“被动整改”向“主动合规”转变。

“以往检验机构开展的自查自纠多为自发式的‘单打独斗’,自查内容不统一且缺乏标准,过程无序且不规范。”市监控中心负责人介绍,为转变这一局面,东莞市生态环境部门创新构建起容错纠错机制。这一创新机制主要包括两方面:

一是规范自查自纠机制。市生态环境局与行业协会联合开展精准帮扶,印发实施《东莞市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排放检验自查流程工作指引(试行)》,帮助机构在自查范围、整改流程、结果上报公示等环节有章可循,推进自查自纠的规范化、制度化。

二是构建“主动投案、从轻处罚”引导机制。对主动报告一般违法违规检测行为且未涉刑的机构,依法依规给予从轻减轻处罚。该机制以从轻处罚为激励,鼓励检验机构主动发现并纠正问题,改变了过去单纯处罚的模式,并引导行业形成“不敢违法、主动纠错”的良好氛围。

“在本次专项整治行动中,有16家主动报告一般违法违规检测行为的未涉刑机构,依法获得了从轻减轻处罚,在行业内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市监控中心负责人说。

非现场执法 “科技赋能”监管升级

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在本次专项整治行动中,东莞市生态环境部门依托移动源监管系统“智慧监管”,累计开展检验机构非现场检查962家次,排查车辆20254辆,精准查获冒黑烟及不规范验车行为车辆88台,实现从“人海战术”到“科技赋能”的监管升级,大幅提升了执法精准度与效率。

对此,东莞市生态环境监控中心监理室(以下简称监理室)负责人表示,“智慧监管”是以广东省“天地车人”一体化监管体系、东莞自查自纠系统、机动车排气监管系统为核心支撑。“通过机动车排气监管系统的源头防控措施,防止检验机构弄虚作假。”监理室负责人介绍,该系统通过检验失败、检验中止、设备锁止、检验解锁、检验提醒等五大功能模块的84项预报警功能,能有效地解决检验机构通过软件作弊问题。同时,生态环境部门还会实施视频录像巡查,通过大数据分析赋能在线监控,强化执法靶向性,对黑烟车线索进行有效监控、核实、转交及溯源处理。

工作人员使用机动车排气监管系统进行检测

“非现场执法方式既能减少对检验机构正常经营的打扰,还能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随时对监管对象进行监控和检查,有效提高执法效率。”监理室负责人表示,东莞市生态环境部门还根据异常数据,建立了检验机构提醒督促机制,督促检验机构主动报备相关情况,从源头强化检验机构内部管理。

“改造+绑定” 推动行业规范化

在东莞市一家机动车检测机构,记者看到检测员将红色采样管插入汽车排气管,管线直连分析仪,全程处于高清摄像头监控之下。

东莞市生态环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以前检验机构的检测线可能会存在“猫腻”,即埋暗管偷接合格气体或加装作弊插件修改数据。“为此,东莞市生态环境部门推动全市所有排放检验机构实施管线可视化改造,将排气污染物检验仪器线路由暗线改明线,隐蔽暗线被醒目的彩色明管替代,全程摄像监控,可疑操作会被远程值守系统抓拍。从而杜绝了通过线路作弊的行为。”

同时,东莞市生态环境部门已对全市866台检验机构设备仪器实施了封签绑定管理,机构如需拆封维修设备,须提前报备审核,全程视频监控;维修后应重新封签并再次报备,同时将全过程录像上报与存档照片进行比对,以杜绝通过设备内部加装作弊装置的行为。“办法虽然简单,却很有效。”有检测机构负责人表示,“过去暗线藏‘猫腻’,现在全程透明,‘动手脚’已不可能。”

“此外,我们还对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建立差异化及分类管理工作机制。”市监控中心负责人介绍,根据检验机构日常监控和现场检查中出现的各项违法、违规及不符合相关规范标准的行为由高到低分为A、B、C三个监管等级类别,每半年评定一次,重点对C类检验机构实施监管,每月随机抽检并纳入专家检查名单,有效提升了精细化监管效能。

东莞市生态环境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刚柔并济”的创新举措,有力推动了东莞实现机动车检验行业规范、有序的发展,也促进了环境监管工作由阶段性集中整治向规范化、精细化、长效化的常态化监管积极转变。

来源/广东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作者:吴凡、吴雪莹

整理/广东生态环境微信编辑小组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