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史不泯英魂在 红旗漫卷开新篇

龙头新闻·黑龙江日报  2025-08-28 14:38

牡丹江,这片浸润着热血与赤诚的红色土地,曾是东北抗联将士们浴血奋战的疆场。当年,他们在林海雪原中点燃抗日烽火,用生命与信念铸就了不朽的英雄史诗。如今,那段峥嵘岁月虽已远去,但东北抗联精神如同永不褪色的旗帜,始终在这片土地上高高飘扬,镌刻在牡丹江人的血脉里。

近年来,牡丹江市西安区红旗村在发展中不断汲取抗联精神,成为牡丹江市的重要红色记忆注脚。

丰碑立处英魂在 一抔黄土忆峥嵘

红旗村党支部书记丁德强带领记者沿着新修的石步道往上走,来到了孙成有烈士陵园。“抗联侦察员孙成有是为了给大部队收集情报而牺牲的,当时才27岁。”丁德强语调低沉。

2003年,村民们一砖一瓦建起这座陵园,如今在政府支持下,陵园的护栏换成了汉白玉,纪念碑上的鎏金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每年清明节,不光村里的人来这里献花,还有很多的市民和游客来缅怀烈士。

转过陵园的山墙,综合性展馆的玻璃幕墙反射着太阳光。推开厚重的木门,讲解员正在给一群小学生介绍墙上的照片:“这是抗联小分队使用过的发报机,当年他们就藏在村民的地窖里,用摩斯密码向苏军传递日军布防图……”展柜里,泛黄的侦察日记字迹模糊,却能辨认出“宁可前进一步死,决不后退半步生”的字句,引得孩子们驻足凝视。

展馆后院的户外拓展训练营里,几名身着迷彩服的年轻人正在进行“空降小分队”模拟训练。这是红旗村根据抗联故事设计的体验项目,游客们穿上装备,从模拟机舱跃下的瞬间,仿佛能触摸到当年孙成有和战友们的勇气。“昨天有个孩子说,跳下来才知道,英雄们不仅要克服恐惧,还要冒着枪林弹雨,太不容易了。”丁德强说,这样的体验课每年能吸引上万人来打卡。

红土生金产业兴 杂粮飘香幸福来

“磨粉、发酵、塑形……”北纯杂粮谷产业园的生产车间里,村民李顺子正将刚出炉的杂粮发糕装进包装盒,“这发糕用的是村里种的小米,以前论斤卖,现在做成糕点,价钱翻了三倍还多。”

谁能想到,这个如今机器轰鸣的产业园,五年前还是片荒坡。“那会儿村民守着好地不会种,玉米大豆卖不上价,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丁德强站在产业园的观景台上,望着远处的千亩杂粮基地,感慨万千,“后来西安区发展‘红色+产业’,我们才明白,守着红色资源不能等靠要,得自己找活路。”

顺着丁德强手指的方向,无人机正在田野上空盘旋作业。“这是去年引进的植保无人机,一天能管500亩地,比人工省一半成本。”种粮大户王军正拿着平板电脑查看数据,他流转的1000亩地,如今成了全市首个生态观光杂粮种植基地。田埂上的木栈道旁,游客们正举着手机拍摄“风吹麦浪”的美景,远处的“沙棘坡”上,一串串橙红色的果实压弯了枝头,工人们正忙着采摘果实并装箱。

“尝尝这个!”在村里的无人售货机前,丁德强拿起一包杂粮曲奇递过来,“这是与中国农科院合作研发的,用的都是村里的有机杂粮。”扫码付款的工夫,他指着屏幕上的销量数据笑了:“上个月卖了3000多包,不光游客买,网上订单也不少,村里的电商服务站都忙不过来了。”

果实累累客似潮 民俗欢歌幸福长

八月的红旗村,被绿意拥抱着。千亩梨树林褪去了春日的洁白,枝头上挂满了沉甸甸的果实,青黄相间的梨子像一个个小灯笼,藏在浓密的绿叶间,风一吹,便轻轻摇晃,仿佛在向人招手。“采摘季快到了,每年都会吸引好多游客前来。”丁德强望着不远处停满的私家车,“最火爆时村里的采摘园都得限流。”

在“抗联主题餐厅”里,老板娘金美花正麻利地往桌上端着冰镇的米酒和冷面。“天热,就得吃点凉快的!”她笑着揭开碗盖,酸甜的冷面汤冒着丝丝凉气,配上辣白菜和现烤的米肠,引得客人连连称赞。“好多回头客就等着这时候来,说咱这里的冷面比城里的更有家常味儿。”她指了指墙角的竹筐,“刚摘的梨做成的梨酱,客人吃完都要捎几瓶走。”

餐厅外的树荫下,几位朝鲜族姑娘正甩着长绸跳着农乐舞,鼓点欢快热烈。游客们看得心痒,纷纷加入队伍,跟着节奏扭动起来,虽然动作生疏,但也乐在其中,笑声、鼓点声、喝彩声交织在一起,热闹非凡。“这是我们的夏日民俗会,除了跳舞,还能体验打年糕、做米酒。”讲解员小李说。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