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长虹:跨越天堑的城市生长密码|珠海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

作者 董谦君 2025-08-25 09:14

自云贵高原到南海之滨,西江之水奔流千里,滋养了两岸的村庄与城市,也孕育出一片年轻之地。

千百年来,入海的江河裹挟着泥沙,淤积成平原,造就了陆域的延伸。在浩荡江水持续冲刷下,江海之间的初生疆土再次被切割,彼此近在咫尺却难以相连。

这是珠江三角洲的独特形态,也是世界级城市群的原始模样。45年前,珠海经济特区在珠江口西岸诞生。沟壑纵横,水网密布,仍是这座新生城市的最大特点。

时代正呼唤着一场重塑山河表里的史诗壮举。45年间,地理形态的自然演变正加速切换成特区建设的城市拓荒。一场跨海大桥的接力,连接起零碎的陆地板块,打开了城市空间格局。

长虹跨越天堑,城市的生长力随之被激活。站在珠海经济特区成立45周年的时空节点眺望,一幅融入湾区、联通港澳、奔向世界的大城版图,正变得可望又可即。

新生之地

“散装”的城市雏形

对比查看珠海各个历史时期绘制的地图,不难发现其中的差异。陆域面积不断向沿海区域扩大,多个孤立的岛屿逐渐连为一体。直至20世纪中叶,如今珠海西部的大部分陆域版图范围内,仍是碧波汪洋。

江河入海的自然之力,在近百年来造就大片新陆地,珠海由此有了最初的城市版图雏形。而后,军垦入驻,围海造田,才逐渐有了如今的城市框架。

正是源于这样的地理构造特点,珠海各个陆域板块之间,天然就具备了“散装”的属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船渡舟楫都是珠海这条“小渔村”出行最主流的方式。

珠海市第一任市委书记吴健民曾回忆在1979年初到珠海上任的情形。“从广州到珠海,河涌密布,道路不畅,我和老伴方蓝用了半天时间,经过四次摆渡,带着一身灰尘到了珠海。”行路难的困窘,恰恰是当时珠海交通最真实的写照。

浩荡西江水一路奔腾注入南海,在珠江口西岸留下了诸如十字门、磨刀门、鸡啼门、崖门水道等主要入海口,同时形成了陆地之间的天然阻隔。这便是珠海经济特区成立之初的交通基本盘。

“好多朋友问我说,为什么那么喜欢在朋友圈发路通、桥通的消息?那是因为曾吃了太多没有桥的苦!”一位长期在珠海工作的干部曾回忆,1992年大学毕业分配到珠海西区工作,每次去市区开会都需要在渡口等候很长时间的摆渡船。由于交通不便,甚至需要住宿一晚才能踏上归程。

随着来自全国的人才逐渐流入,年轻的特区开始意识到,摆脱交通困局实现“弃船上岸”,已是时不我待。一场遇水架桥的城市突围战已在酝酿,城市融合发展的大幕由此拉开。

因桥而兴

“缝合”的陆域版图

回顾45年的特区发展史,绕不开的是珠海的桥。

从20世纪80年代的百余座,一直增加到超过500座。一座座桥打破了地理形态的局限,把支离破碎的土地缝补起来,深刻改变了一座城。

作为珠海东西部城区的天然分割线,磨刀门水道宽阔的水面曾是难以跨越的天堑。珠海大桥建成后,承担起连接东西唯一通道的重任,但其承载能力也备受考验。一场交通大会战,把主战场锁定这片入海口。

2020年,连接横琴和金湾航空新城的洪鹤大桥建成通车;2022年,经由中山坦洲,连通珠海香洲与斗门的香海大桥正式开通;2024年,国内首座公铁同层跨海大桥金海大桥正式通车,轨道交通向西延伸至珠海机场,让往返东西部城区实现物理意义上的再提速。

珠海金湾地处港珠澳大桥西延线之上,也是“港车北上”向西的第一站。图为连接珠海东西的洪鹤大桥。

珠海金湾地处港珠澳大桥西延线之上,也是“港车北上”向西的第一站。图为连接珠海东西的洪鹤大桥。

一条条跨江越海的咽喉要道,把珠海各个板块紧密缝合,持续打开城市空间格局。曾经松散的珠海,犹如攥紧了的拳头,积攒的能量喷薄欲出。

一桥连三地的世纪工程港珠澳大桥横空出世,也让珠海成为内地唯一与香港、澳门陆路相连的城市。横卧伶仃洋的蜿蜒巨龙,提升了珠海在珠江口西岸城市群的交通地位,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的步伐再度提速。

城市间的要素加速流动,为珠海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去年底,黄茅海跨海通道正式通车。如今,从香港机场出发,一路向西挺进,跨伶仃洋、穿磨刀门、越黄茅海。港珠澳大桥、洪鹤大桥、黄茅海跨海通道共同组成了一条超100公里的“超级跨海通道”。

从突破自然因素屏障,到融入世界级城市群,珠海的格局正在打开,融湾区、联港澳、向世界,“桥”见更广阔的天地。

城市样板

超前的空间规划

珠海山水相间,陆岛相望,是全国唯一以整体城市景观入选“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的城市。

珠海经济特区45年的发展史,很大程度上也是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的缩影。

1980年,“一间粮站、一家饭店、一条小马路、一盏红绿灯”是彼时珠海的真实写照。如今,珠海全市常住人口超过250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超过了90%,正努力建设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样板。

珠海如何为城市“打样”?需要远大的城市格局、前瞻性的系统规划和严格坚定的执行力。

在珠海经济特区的建设史上,珠海曾以新加坡为“师”,前瞻性地提出打造“现代化海滨花园城市”,这在粗放式发展盛行的年代,理解的人寥寥无几。

“新加坡规划之父”刘太格曾经有一句名言:格局决定未来。

珠海以一以贯之的战略定力,集约化使用土地资源,既发展起金融中心、文化场馆、商业综合体、高端产业园区等城市基础设施促进经济增长,也建起公园、绿地、自然保护区和重要生态区,给城市留出足够的成长空间,为城市全方位注入活力。一座座公园犹如一粒粒珍珠星罗棋布,描绘出“只此青绿”的生态宜居新高地。

当前,珠海经济特区正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推进中心城区更新与功能聚合,打造区域性医疗、教育、运动休闲和文化交流中心,加速建设珠西都市圈城乡统筹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珠西科学城、珠海西部城市中心三大平台,探索珠西一体化发展新模式,推动西岸发展能级整体提升。

一张“活力之城、创新之城、美丽之城、共富之城”的蓝图正从梦想照进现实。

采写:南方+记者 董谦君

统筹:吴志远 林郁鸿

策划:沈文金 吴志远

出品:中共珠海市委宣传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珠海分社


编辑 蔡如意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