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攻坚自然资源领域难题凭什么行?

作者 叶彤 2025-08-28 08:13

“希望今年年底能装修好,入住新屋!”眼看着新家一天天成形,饶平县樟溪镇英粉村村民卢少娟笑得合不拢嘴。同样喜上眉梢的,还有湘桥区汇通大厦的业主们——苦等近30年,他们终于拿到了红彤彤的不动产权证书。而千晟产业园负责人吴剑波再也不用为扩产用地发愁:“新政策让我们在原来的地方有了更多建设空间,成功提高了每亩地的产值。”

这三张跨越乡村与城镇、覆盖村民与企业的“笑脸”背后,是潮州自然资源领域改革的精准发力。近年来,潮州科学运用政策“开前门”保发展,严守法律底线“堵后门”抓管控,旗帜鲜明地向自然资源各领域历史遗留问题“挥刀亮剑”,切实解决农村宅基地报批、企业用地布局散乱、产业园区容量不足等一系列“老大难”问题,全力搬开潮州高质量发展路上的“绊脚石”,保障经济空间向纵深推进,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平稳有序发展。

近年来,潮州切实解决自然资源领域一系列“老大难”问题。林文强 摄

近年来,潮州切实解决自然资源领域一系列“老大难”问题。林文强 摄

开源革新

兑现12宗共108亩历史留用地

当前,潮州正深入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农村集体土地留用地开发利用成为事关群众权益与村镇发展的关键议题。针对留用地管理中存在的“欠账大、落地难、效率低、拖欠久”等突出问题,潮州市自然资源局结合实际修订政策,出台《潮州市推进征收农村集体土地留用地高效开发利用实施细则》(下称《实施细则》),为留用地高效利用开辟新路径。

“以往留用地分配常‘一刀切’,难以平衡好地区差异。”潮州市自然资源局自然资源所有者权益与开发利用科科长黄沛煌介绍,《实施细则》创新建立“人地挂钩”机制——留用地安排比例与村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挂钩。非公益类新征地项目根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分别按实际征收农村集体土地面积的10%、12%、14%比例安排留用地。

“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多的村集体,安排的比例相对降低;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少的村集体,安排的比例相对增加,以此平衡地区差异,给予欠发达地区更多支持。”黄沛煌通俗解读机制逻辑。

政策落地见实效。截至2024年12月,潮州各级自然资源部门以留用地新政作为服务“百千万工程”要素保障的重要抓手,已成功推动12宗历史留用地兑现,总面积达108亩。这些留用地的开发不仅为村集体带来持续收益,也为村镇产业升级和基础设施完善注入新动力。

松绑升级

工业用地容积率上限提高到4.5

千晟产业园近日成功完成建设工程规划报建。原来,企业希望通过申请潮州市的新政策,在免缴土地出让价款的前提下提高园区容积率,从而顺利实现增容扩产。“这将极大地减轻我们的资金压力,可以更从容地应对市场需求。”吴剑波表示。这一转变,得益于潮州市自然资源局推出的工业用地规划优化政策。

千晟产业园鸟瞰效果图。受访者供图

千晟产业园鸟瞰效果图。受访者供图

原来,工业用地容积率低、拿地难长期制约本地企业增资扩产。潮州市自然资源局用地规划管理科科长苏程湫介绍:“为破解这一瓶颈,潮州科学规划工业用地,进一步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创造性融合规划与土地政策,在控规修编中大幅提升工业用地容积率上限——由原先的2.2普遍调整至4.5,建筑密度上限由30%提高至60%,并明确对提高容积率部分不再增收土地价款,保障企业产业升级空间。”

该政策自2023年实施以来,已惠及多家企业。截至目前,湘桥区已为艾瑞德广告有限公司等16家企业出具建设用地规划条件,总面积超32.5万平方米,其中锜泰科技集团等5家企业已完成规划报建。这一举措不仅帮助企业“向空中要空间”,实现低成本扩容,也极大提升了土地集约利用效率,为区域产业集聚和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靶向解题

近两年化解46个历史遗留“登记难”项目

“等了快30年,终于把房产证拿到手了!”潮州市湘桥区汇通大厦业主们捧着崭新的不动产权证书,激动之情溢于言表。这座建于1994年的大厦,因历史遗留的规划违规、土地欠费、验收缺失及原开发主体注销等问题,一直无法办理确权登记,成为困扰业主多年的“心病”。

潮州召开协调会解决汇通大厦历史遗留问题。受访者供图

潮州召开协调会解决汇通大厦历史遗留问题。受访者供图

随着潮州化解不动产“登记难”专项整治与“三大战役”推进,市自然资源局牵头联动市国资委、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等部门攻坚。“汇通大厦问题复杂,必须先摸清‘病灶’。”潮州市自然资源局总规划师曾奕川介绍,通过召开16场协调会拆解难题、4次实地勘查、7次座谈听诉求,梳理出问题清单。

按“尊重历史、协同攻坚、流程再造”原则,各部门成立专班并邀业主监督。曾奕川表示,针对“确权无主体”,协调潮州市国资委明确市国源企业管理服务公司“接棒”;超建、欠费等“硬骨头”由多部门“一事一策”解决,同时精简流程、明确时限。截至目前,汇通大厦已有36个单元完成转移登记,领取了不动产权证书。

汇通大厦历史遗留问题的成功破局是潮州系统性化解住宅“登记难”的缩影。当前,潮州市已出台10份制度文件,解决历史上缺少确权手续的住宅小区办证遗留问题。经过不懈努力,潮州近两年已成功化解46个历史遗留“登记难”项目,切实保障了群众合法权益。

■一线案例

“一户一宅”用地报批实现“零”的突破

饶平县樟溪镇英粉村村民卢少娟一家即将告别30平方米的旧屋,入住新中式民居。孩子们正热切地讨论如何分配新房,全家人都期盼着年底装修完工,在新家迎接春节。

英粉村宅基地规划建设效果图。受访者供图

英粉村宅基地规划建设效果图。受访者供图

作为英粉村宅改试点首批尝鲜的17户家庭之一,卢少娟一家是农村宅基地改革成效的见证者。2023年10月,英粉村与汤溪镇麻寮村被列为首批宅基地和农村建房审批规范管理试点,潮州市自然资源局联合农业农村、住建等部门出台10项配套政策,明确“一户一宅”认定、农转用审批等标准,成功疏通报批渠道。

“我们实行‘每周固定到村推进、重点工作专人跟进’机制。”潮州市自然资源局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科科长林沁介绍,通过市、县、镇、村多级联动,在现场摸准情况、解决问题,确定改革思路与落实机制,为试点推进保驾护航。随着试点开展,“一户一宅”政策在农村形成共识,基层干部充分认识到规范管理的必要性,村民合法用地、规范报建的意愿也持续增强。

樟溪镇英粉村宅基地规划设计鸟瞰图。受访者供图

樟溪镇英粉村宅基地规划设计鸟瞰图。受访者供图

在大力推进宅改试点工作的同时,潮州立足自身职能,疏堵结合,大力畅通合法报批这个“前门”,宅基地农用地转用审批提速实施,有效保障群众合理用地需求。

据统计,2024年,潮州市共完成村民宅基地审批356户81.142亩,“一户一宅”用地报批首次实现“零”的突破;2025年已批宅基地347户56.402亩。

■部门表态

四措并举系统提升土地管理水平

在全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土地资源作为核心生产要素,其规范管理、集约利用与高效保障直接关系发展质效。潮州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聚焦土地管理领域重点难点,通过强化整治、创新路径、优化供给、破解难题四大举措,全面提升土地管理水平,为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资源支撑。

一是扎实提高土地规范管理水平。持续保持“两违”整治高压攻坚态势,坚决守牢土地利用“后门”,杜绝违法违规行为;主动谋划全力做好土地报批各项工作,畅通合法用地“前门”,推动土地管理全程依规、有序高效。

二是扎实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积极探索低效用地再开发的有效路径,激活存量土地潜力;力争扩大批准新增建设用地基数,推动形成土地“有批、有供、有效利用”的良性循环,最大化释放土地资源效益。

三是扎实提高土地要素保障水平。深化运用“敞开申报”机制,精准匹配产业用地需求、优化供给结构;建立新增土地储备项目清单,加快推动“标准地”挂牌出让,全力保障重点产业项目有地可用。

群众在不动产综合登记窗口办理业务。受访者供图

群众在不动产综合登记窗口办理业务。受访者供图

四是扎实提高历史遗留问题处置水平。直面不动产登记、农村宅基地报批、留用地落实等“老大难”问题,逐项明确责任、靶向推进化解,切实解决群众与企业的急难愁盼。

■记者手记

以系统性思维破题前行

纵观潮州自然资源领域的改革,并非单一政策创新,而是贯穿始终的“系统性思维”——它是改革稳步推进的底层逻辑。

这种“系统性思维”,首先体现在“统筹”与“协同”上。潮州始终将留用地、登记难、企业扩容等看似孤立的问题,视为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着力打通自然资源、住建、农业、国资委等多部门壁垒,推动政策、资源与服务高效流转,实现“解决一点、激活一片”的协同效应。

其次,是“时序”与“节奏”的精准把握。改革坚持“试点先行、稳步推广”,无论是宅基地改革还是工业用地松绑,均从小范围“试验田”入手,经实践验证、机制完善后再全面铺开。这种审慎推进的策略,以最小成本规避系统性风险,保障各项政策可行可持续。

最终,这一切都指向“目标”与“理念”的精准锚定。所有制度设计和政策执行,潮州始终锚定“以人为本”和“高质量发展”双重目标,坚持从群众和企业实际需求出发,以获得感衡量改革成效,让政策兼具温度与共识,真正凝聚改革合力。

策划:苏仕日 伟宗

统筹:杨可

文字:南方+记者 叶彤

编辑 余丹萍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