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韶关市妇幼保健院,有这样一个人:他的门诊经常排着长队,义诊时桌前都是等候的身影,寒暑假期间七点就会到达手术间。
他是从医三十余年的耳鼻喉科主任医师李颖芳。“医生的价值,不在科室大小,而在能为患者解决多少问题。”李颖芳常说的这句话,正是他深耕耳鼻喉领域的写照。
曾被视作“小专科”的耳鼻喉科,如今已成为粤北地区妇幼耳鼻喉疾病诊疗的标杆。十年磨一剑,他用专业与坚守,让“小专科”走出“大天地”。
专病专治:在细微处守护健康
清晨八点,李颖芳的诊室已坐满患者。翻开他的门诊日志,儿童鼾症、气道异物、听力筛查是高频词。这些看似常见的病症,背后藏着妇幼群体特有的健康需求,也正是李颖芳团队深耕的方向。“孩子晚上睡觉张口呼吸、打鼾,别当小事。”李颖芳边给患儿检查边解释。
时间回到2008年,医院引进低温射频消融系统,成为当地最早开展微创术式治疗鼾症的医院。那时,很多人对“儿童鼾症需要手术”存疑,李颖芳带着团队一边做科普,一边积累病例。
2010年的一天,江西一对夫妇带着2岁儿子辗转来到韶关。夫妇俩都是当地医院的医务工作者,因当地没有微创治疗技术,专程来找李颖芳。“孩子扁桃体肿大堵塞气道,睡不安稳,身高体重都不达标。”李颖芳记得,经过细致检查和术前准备,手术顺利完成,孩子术后第二天就能安稳入睡。
2015年,科室引进更先进的低温等离子射频设备,手术出血更少、时间更短。如今,这里每月完成超100台鼾症手术,不少周边城市的患者慕名而来。
“不是设备有多神奇,是我们更懂孩子的生理特点。”李颖芳说,儿童气道纤细,手术既要精准切除病灶,又要保护正常组织,“差一毫米,可能就是两种效果”。
比起鼾症的长期困扰,儿童食道气道异物更像“急症炸弹”。每年,科室都会接诊数十例误吞鱼刺、纽扣电池、磁铁的孩子。
2019年的一个冬夜,一位母亲抱着哭闹的2岁男童冲进诊室。李颖芳检查发现,一根2厘米长的鱼刺横行插入左侧下咽部,孩子哭闹挣扎,稍有不慎就可能划伤血管。
“稳住,看清楚位置。”他轻声安抚家长,左手持麻醉喉镜固定气道,右手持异物钳精准出击——只用了2秒,鱼刺完整取出。孩子哭声戛然而止,母亲当场红了眼眶。
这样的紧急时刻,李颖芳经历过太多,“异物处理拼的是经验,更是责任心,一秒都不能马虎”。
开拓创新:让无声世界重获“声”机
在耳鼻喉科诊室墙上,挂着一面特殊的锦旗,落款是“甜甜全家”。这面锦旗背后,藏着一个关于“听见”的故事。
2021年3月,3岁的甜甜在家人的陪伴下来到医院,家长觉得孩子“舌根有问题”,因为她始终不会说话。李颖芳检查发现,甜甜的舌根灵活,不像舌系带过短的问题。看着孩子能精准完成“捡玩具”“指图片”等指令,他心里有了一个判断:可能是听力障碍。
“不可能!她机灵得很,我们做什么她都知道。”家长一口回绝。李颖芳没有放弃,耐心解释:“孩子可能在‘读唇’,靠视觉理解指令。”在他的坚持下,检查结果出来了:双耳极重度耳聋。
当得知目前最好的治疗方法是行人工耳蜗植入术,甜甜立即在一个月内就顺利完成了手术。
一个月后,手术成功。开机那天,当甜甜第一次听到玩具发出的声音,突然转头寻找声源,全家人喜极而泣。“她现在会叫爸爸妈妈了,还爱唱儿歌。”每次随访,家长都会拉着李颖芳的手反复道谢。
这样的案例,得益于韶关市新生儿听力诊治中心和新生儿疾病筛查听力诊断中心的建立。作为韶关市唯一的听筛辖区管理医院,李颖芳团队承担着全市新生儿听力筛查的重任。“新生儿不会说,全靠医生看和测。”他说,任何一环的疏漏,都可能让孩子错过最佳干预时机。
这些年,团队建立起覆盖全市的筛查网络,对阳性患儿全程追踪。数据显示,韶关市新生儿听力筛查覆盖率从中心成立初期的40%提升至如今的99.9%,确诊患儿干预率达100%。“让每个孩子都能听见世界,这是我们的责任。”李颖芳说。
不仅自己干得好,李颖芳还带着团队和技术下沉基层医疗机构。经过多年的发展,李主任带领科室与各基层医院建立起了融洽的合作关系,一方面帮助基层医院提高了业务能力及专科建设水平,另一方面也将在当地无法救治的病患转诊至自己所在的医院,畅通双向转诊通道。
“基层强了,患者就不用跑远路。”李颖芳的想法很实在。未来医院还将通过建立专科联盟,韶妇幼耳鼻喉科与广州市妇儿中心、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搭建起技术协作平台,既能把上级专家请进来,也能让本地医生走出去学习。
南方+记者 叶志强 范永敬
通讯员 叶清晓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