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超市20分钟,成了当代人的新型精神SPA?

南周知道 2025-08-25 11:26

今日话题

字数:2378阅读时间:5min

相较于公园漫步、咖啡休憩等传统充电方式,时下不少打工人有了新发现——20分钟逛一下超市,解压效果更好,因为逛超市能给打工人带来多维度的感官刺激。

“知道”(nz_zhidao)跟你谈谈,超市20分钟效应是咋回事。

(IC photo/ 图)

(IC photo/ 图)

近段时间以来,不少打工人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去超市逛20分钟”的“充电”妙招。比如午休间隙走进超市,不刻意购物,只是慢慢踱步于货架之间,缓解工作的疲惫。

“20分钟效应”是如何缓解疲劳的?“超市20分钟”何以成为打工人的“充电”新选择?

“20分钟”能解压

所谓“20分钟效应”,说的是人们在特定场所(比如公园、咖啡馆)进行约20分钟的无目的停留,这可以起到舒缓心理、缓解压力的作用。在“超市20分钟效应”的概念走红之前,“公园20分钟效应”就已为人所熟知。

漫无目的逛20分钟,为何有解压效果?

这可以从网友发明的另一个流行语“工位20分钟”找到答案。所谓“工位20分钟效应”,说的是打工人在工位停留约20分钟后,就会出现精力骤减、焦虑等不适反应。

很多打工人应该都有这样的体验:连续工作20分钟就很累了,何况是连续工作几个小时!工作时间被高强度的信息轰炸,私人时间又被信息推送、社交回复不断侵占,大脑长期处于“任务模式”,苦不堪言。

连续工作,必然产生强烈的疲惫感,这是人体的生理特点决定的。大脑在高强度工作时,前额叶皮层需要协调记忆、判断、执行等多个模块,持续的高强度调用会导致神经递质(如多巴胺)的分泌效率下降,导致思维速度放缓、反应灵敏度下降。

加之,长时间坐在工位上,会将人的视觉长时间固定在狭窄范围内,屏幕、文件、墙壁构成单调重复的视觉信号,持续刺激大脑的特定区域,导致神经持续兴奋而无法转入休息状态。

“20分钟效应”应运而生。不论是去公司楼下的公园走一走,去楼下取快递,或者仅仅是离开工位泡杯咖啡,20分钟左右的休息都能有效降低前额叶皮层的活跃度,让大脑得到休息。

如果是到公园走走,或者去公司附近的咖啡馆买杯咖啡,眼睛远离电脑屏幕,不论是看看风景,还是看看车水马龙,视野突然从有限的空间切换到开阔的场景,视觉焦点的切换直接改变大脑接收的信息类型,打断原有的视觉疲劳循环。

此外,感官接收到色彩、声音、气味等刺激后,会触发一系列神经化学反应,调节神经系统的平衡,实现压力的缓解。

放空20分钟,还有心理上的正向效应。现代社会强调效率至上,个体被纳入高度组织化的时间管理体系,每段时间都被赋予价值产出的期待。

打工人在工作状态时,多以完成工作目标为导向,比如马上到来的deadline,比如必须下班前完成的工作汇报等,强目的性催生了焦虑感和压迫感。

而在20分钟的无目的停留中,打工人可以暂时摆脱这种目标束缚,注意力不再聚焦于“必须完成什么”,重新确立了个体对时间的自主支配权,心理状态从紧绷转向松弛。哪怕活儿还得干,偶尔也让自己“偷偷懒”,放空一会儿,反而能缓口气。

很多打工人虽然不一定了解“20分钟效应”的原理,但他们其实一直都在实践着这个效应——活儿干到脑子发木的时候,溜达着接杯水、趴窗口看看树、躲进厕所刷会儿手机,或者只是对着空气发个呆。

嘴上说着“摸鱼”,其实是身体在自救,就像手机快没电时,充电二十分钟,电量回来,人也能接着扛。

(IC photo/ 图)

(IC photo/ 图)

超市20分钟更解压

相较于公园漫步、咖啡休憩等传统充电方式,时下不少打工人有了新发现——20分钟逛一下超市,解压效果更好。因为逛超市有一个独特的优点,它能给打工人带来多维度的感官刺激。

有视觉上的。走进超市,生鲜区高饱和度的水果蔬菜、零食区明快的包装设计、日用品区规整的排列形态,共同形成强烈的视觉秩序。这种秩序不同于公园自然景观的随机分布,而是经过商业逻辑优化的信息模块,能让大脑快速进入低耗能的模式识别状态,并产生类似观赏艺术画作的审美快感。

有嗅觉上的刺激。生鲜区的果蔬清香、熟食区的油脂焦香、日化区的合成香料,在有限空间内形成丰富的气味。鼻腔在不断接收新气味的刺激时,大脑的默认模式网络会被强制重置,累积的思维反刍由此中断。公园里的草木气息也有类似的效果。

还有听觉上的——购物车滚轮声、人群走动的声音、服务员与顾客交流的声音、冷藏柜的嗡嗡声、将塑料包装的物品扔进购物车的声音……它们共同构成白噪音基底。白噪音就像声音版的“防干扰罩”,用均匀的背景音盖住突兀的杂音,营造出类似助眠的放松效果。

难得的是,逛超市还能带来触觉。超市允许消费者自由接触商品、挑选商品,指尖划过冰凉的罐头、捏捏蓬松的面包、掂量着带霜的西瓜,这种低认知负荷的物理接触(不费脑地、漫不经心地挑选)可促进内啡肽分泌,带来某种愉悦感。

不仅仅是感官上的全方位刺激,不要忘了,超市还有一个最基本的功能——购物。

购物本身,能给人带来一种低门槛的掌控感。在职场中,打工人的决策往往受制于各种外部因素,但在超市里,买什么,买多少,全由自己说了算。这种微小但自主的选择权,能有效缓解人在压力下的无力感。

同时,打工人在浏览商品时,会不自觉地进行生活的想象——比如买了水饺,就想着那晚上就煎水饺吧,看到一款新辣酱,就想着要不晚上就吃拌面……对生活的具象化想象,能够将现实压力转化为可操作的生活目标,形成“好好生活”的积极心理导向,激发个体对生活的掌控感和期待感。

当然,“超市20分钟”也存在很大的不足,那就是对多数打工人来说,超市很少能成为工作间隙的真正选择——办公楼里未必有超市,即便有,溜出去逛20分钟,“偷感”太重,压力不小。下班后专程去逛超市,疲惫的身体只想直奔家门,逛超市反而成了负担,更别提什么“占便宜”的愉悦感。

说到底,也不是非得去超市,而在于20分钟的休息,在于给大脑一个切换场景的机会。

如果条件允许,到办公楼下的便利店转一圈、午休时绕到附近花店看看绿植,甚至只是站在窗边发会儿呆,让自己能够有20分钟的“充电”时间——不刷手机回消息,不焦虑工作进度,让大脑放空,让身体放松。

但凡懂点管理学、讲点人性的公司,都该明白“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给予劳动者合理的间歇调节,本就是提升效能的人性化举措,毕竟,让牛马干活还得喂把草呢。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