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起,物理类考生也能报考暨大文学院

广东教育头条 2025-07-02 20:48

7月2日,暨南大学文学院举办以“AI与中文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创新”为主题的研讨会,邀请来自多所高校、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中国语言文学与人工智能的学科交叉、人才培养等展开探讨。现场还透露,今年起,物理类考生也能报考该学院的中文、历史专业。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高等教育领域的学科布局正在经历深刻变革。文科教育与技术创新如何实现深度融合?学习人文社科,还有优势吗?怎样才能学好?

编程能力是核心素养

不少观点认为,人工智能是传统人文学科人才培养改革绕不开的重要突破点。

近年来,暨南大学文学院在这方面已有不少探索。其中,该学院创新构建“中国语言文学+”拔尖人才培养体系,设立创新班,并获批广东省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

“‘中国语言文学+’创新班的前身是我们此前创立的文史拔尖班‘振铎班’,旨在纪念著名学者郑振铎先生。”暨南大学文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创新班每年面向全校各专业的本科新生开展招生,重点瞄准跨学科融合,包括与计算机科学等理工科专业的融合、与科大讯飞等人工智能高科技企业开展校企联合科研攻关等。

融合之中,重点要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此次研讨会上,不少专家提及编程能力是人文社科学生需要具备的核心素养之一。

“在AI时代,学生的跨学科视野非常重要,尤其是对编程的认识和学习。”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袁家宏认为,编程能力将成为人文社科参与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桥梁,学生应至少学会阅读代码、理解代码的结构和功能。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暨南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林龙新对此十分认同。“如果你自己都没有写过代码,那你如何分析、判断AI给出的答案是否正确?”他表示,人文社科学生需提升计算机素养,否则难以在AI时代对各类信息进行有效判断。

中文专业不是“万金油”

对于学生来说,是否有“捷径”能帮助他们快速进入“人文+AI”领域,熟悉新的思维方式?

暨南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龚文勇建议,学生应积极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等,“在实践中学习,会进步很快”,同时,文学院教师可以设计交叉学科相关的赛题,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进行锻炼。

“AI知其然,但人知其所以然,我们不能停止或忽视专业学习。”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刘新中提醒,对于人文学科学生来说,专业能力始终是内置能力,而AI是附加能力。

他举例道,学习中文专业的学生,一定要扎实打好深度阅读的基本功,“绝不能让AI帮你阅读”,否则将失去创造力。“有人说中文专业是‘万金油’,并不是这样的。我们培养的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对应的是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是学生拥有综合竞争力的核心。”他说。

换言之,面对技术浪潮,学科专业改革不能本末倒置。

“‘中国语言文学+人工智能’和‘人工智能+中国语言文学’是不一样的。”暨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龙润田说,无论是学院还是学生,在推进学科交叉融合的过程中,不能依赖技术,而要清楚交叉融合的主体是本学科、本专业。

广州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教授齐佳音呼吁,面对AI时代,人文学科应主动挖掘传统学科的新生命力,重塑学科优势,比如在学生同辈之间搭建学习社区,引入跨学科的课题项目,引发学生兴趣。

南方+记者 姚昱旸

通讯员 郑焕钊

编辑 余佩 张茵
校对 裴玉梅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