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禅城区与佛山大学正式携手,以共建“环佛山大学创新圈”为战略支点,共同朝向湾区产业科技创新高地的目标进发。
此次合作发布了环佛山大学创新圈建设规划。双方以打造汾江科创带为契机,响应“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战略部署,围绕佛山大学禅城校区构建创新圈。
环佛大创新圈正式启动建设。
环佛大创新圈正式启动建设。
一个全新的发展图景描绘出来了——依托“产、学、研、城”深度融合模式,形成“一环六核”联动格局,打造成湾区产业科技创新高地、佛山科创服务中心,支撑佛山产业高质量发展。
正如禅城区委副书记、区长盘石表示,环佛大创新圈是万亿佛山的“创新心脏”,将为佛山3万亿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引擎和澎湃的动能。
而这颗“创新心脏”全部坐落在张槎。在这幅崭新的区域创新蓝图中,张槎将当仁不让担起“扛旗者”的角色,主动“站C位”,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的新征程中跑出“张槎速度”。
深化校地融合
“一环六核”汇聚科创动能
环佛大创新圈建设规划提出,构建“产、学、研、城”深度融合的“一环六核”联动格局。
环佛大创新圈规划发布。
环佛大创新圈规划发布。
根据规划,大学科技园、青年荟、新型电力装备园、心学里院、AI创业基地、运动科技街六大核心项目,将覆盖科研孵化、产业升级与人才社区全链条功能:
大学科技园与青年荟聚焦科研转化与青年创业,打造8万平方米孵化基地和2万平方米创客空间,为高校成果落地提供载体。
新型电力装备园依托佛大新能源技术,建设12.8万平方米高标准厂房,加速储能技术产业化。
心学里院位于张槎街道弼唐村,项目将借力佛山创意产业园商圈与高校资源,构建“产业+高校+商圈”三位一体模式,打造7万平方米产学研基地。
AI创业基地以“只收梦想不收租金”为理念,构建22万平方米“AI+制造”生态,吸引全球创业者。
运动科技街融合体育学与电子信息学科,开辟“体育+科技”赛道,打造出特色鲜明的体育科技产业集聚区。
“一环六核”的联动格局,一方面是校地双方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让双方互惠双赢、共同发展;另一方面是在现有深化合作的基础上,未来会探索出更有利于双方发展的新模式,会在更多的领域开展更深层次的合作。
张槎一贯坚持“产城人文生态”融合发展。而此次“产学研城”深度融合的格局,与张槎产生了“产”与“城”的深刻交集。环佛大创新圈激发的科创动能,将有效打通“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渠道;创新圈也是一个切实的人才圈、人气圈,为张槎带来产业人才之余,也为张槎的城市发展带来新的人气。
目标全域创新
产业大镇扛起新使命
近年来,张槎步入了新质生产力勃发的新发展阶段。
2025年1至6月,张槎街道引进超亿元项目10个,总投资额69亿元。其中包括禅西都市产业园海口园、莲塘园、温德姆花园酒店、广新材智、优霸装备制造基地等重点项目。
投资者都相中了张槎优越的产业生态和区位优势,而选择落子于此。
此番环佛大创新圈的建设,再一次打开了张槎产业的发展空间。
从产业地理概念的角度看,“一带、一区、一圈”的叠加效应正在张槎显现——
“一带”即汾江科创带。作为全区科创主轴,其37平方公里规划面积超四分之三位于张槎。张槎也于2025年初提出,以挺进汾江科创带为总抓手,牢牢抓住产业科技互促双强主脉络,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让传统产业“优”起来、新兴产业“强”起来。
“一区”指禅西都市产业示范区。张槎通过都市工业载体“三年千万”行动,释放了超300万平方米产业空间,“集转国”模式破解土地瓶颈,吸引宽普科技、优霸装备等新质生产力企业扎根。同时,8大特色主题园区的建设,正在形成集约高效、特色突出、创新引领的特色产业园体系。
“一圈”即环佛大创新圈。其“六核”项目全部布局张槎,成为激活全域创新的核心引擎。张槎提出,通过联合创新平台、产业园和高校,打破区域壁垒,促进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形成全域创新的空间格局。同时,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构建以创新为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坚持产城融合、绿色发展理念,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高品质城市空间,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成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
三重机遇的叠加,使张槎从空间重构者跃升为生态构建者。资料图片
三重机遇的叠加,使张槎从空间重构者跃升为生态构建者。资料图片
三重机遇的叠加,使张槎从空间重构者跃升为生态构建者。在佛山市推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的背景下,环佛大创新圈将成为“两业融合”的关键枢纽。
而广东省科学院(佛山)智能制造科创基地、工信部首批中试平台——广东精密仪器先进制造技术中试平台均设在张槎,恰好与环佛大创新圈形成“基础研究—中试验证—产业应用”闭环。
“一带、一区、一圈”将为张槎汇聚起前所未有的科创动能,推动着张槎产业能级的跃升。
从产业腹地到科创中枢,张槎的扛旗领跑,正是“再造一个新佛山”使命下一次深刻的变革实践。
采写:南方+记者 卢浩能
拍摄:南方+记者 戴嘉信(除署名外)
通讯员 余曦曈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