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怀集“复联”背后:断电断网,无线通信如何联通?
距离肇庆绥江怀集水文站创下55.22米的洪峰水位已有十余日。洪水过后,怀集县各村镇逐步恢复从前的平静。“目前村里的道路都通了,信号、电力也恢复了,救援队伍已撤离,全镇人民的生产生活基本恢复。”中洲镇副镇长莫少聪松了口气。
提起10多天前的受灾场景,莫少聪还有些心有余悸。6月18日,受台风“蝴蝶”带来的强降雨影响,一场超百年一遇的洪水在怀集县蔓延,逐渐吞没中洲镇多条乡道,不少村子陷入断电、断网、断路的“三断”状态。
村民孤立无援之际,3个月前安装在当地的370MHz窄带自组网通信系统(下称“370MHz自组网系统”)发挥了关键作用。“通过对讲机,我们能迅速了解到每个村的受灾及群众转移情况,并指导后期救援和物资投送。”莫少聪说,这套系统能在断电断网的情况下保障通信,为灾区救援筑起了一条“绿色生命通道”。
“三断”后迅速复联
“哪个位置受灾、调配多少物资,都能用对讲机联系。”
洪水暴发后,蓝坑村受灾情况尤为严重,该村通往外界的两座桥受洪水冲刷受损已无法通行。
“村里很多人被困,没有电也没有网,村民们无法跟外面的亲人报平安。”算上蓝坑村这个自然村,白良村支书孔令高需要管理两个村子共几百号人。
洪水过后,蓝坑村一乡道十分泥泞。
洪水过后,蓝坑村一乡道十分泥泞。
当孔令高和其他村干部统计村里受灾情况时,村委会值班室的对讲机里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声音:“白良村、蓝坑村现在情况怎么样?桥梁、道路是否有断?收到请回答。”
听到呼叫后,孔令高像是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拿起对讲机开始汇报村里的情况并请求援助。
对讲机的另一头,是中洲镇副镇长莫少聪。洪水发生后,他正逐村询问各村受灾情况。这位镇干部能在“三断”条件下迅速与每个村取得联系,靠的是省应急管理厅安装的370MHz自组网系统。
该系统由基站、基地台、便携移动站、移动终端(对讲机)构成。省应急管理厅火灾防治管理处四级调研员黄昭介绍,基站一般建在山顶上,用于传输信号,对讲机通过基站传递、接收信号,“在太阳能电板及自带蓄电池的充电下,基站能保持一个月不断电。”
怀集县地处低山丘陵地区,东、西、北面均被高山环抱,汛期发生洪涝灾害风险较大。黄昭介绍,今年3月,省应急管理厅在怀集县每个镇都装上了370MHz自组网系统,每个村都配有一台对讲机,能在断电断网的条件下保持通信,帮助政府第一时间了解灾情。
“呼叫频道是连通的,哪个位置受灾、调配多少物资,都能用对讲机联系。”莫少聪说,此次洪水来临前,镇政府及时提醒各村把对讲机充好电,并调至同一个频道以便互通信息。
中洲镇在此次洪水中受灾严重,全镇17个村共约1万人受灾,还有近1万亩农田被淹。不过,让莫少聪欣慰的是,在无线通信系统的助力下,目前村里的道路都通了,信号、电力也恢复了,救援队伍已撤离,全镇人民的生产生活基本恢复。
洪水导致中洲镇多个村陷入断电、断网、断路“三断”状态。
洪水导致中洲镇多个村陷入断电、断网、断路“三断”状态。
信号“接力”覆盖全省
“最南边的徐闻与最东边的南澳都能实现通话。”
如何在断电断网的极端条件下保持通信,是应急无线通信技术要首要解决的难题。
“传统通信技术依赖光纤技术和运营商网络,而我们的系统采用纯无线的方式自动组网,不依赖第三方链路资源。”广州维德科技有限公司研发负责人徐京海介绍,超短波窄带自组网系统研发始于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现场基本所有的通信手段都没发挥作用。”
受此启发,维德科技决定研发一套抗“三断”的、完全独立无线组网的超短波通信系统,而这意味着要重新开发一套新的技术。在此之前,这在超短波无线通信领域内是从未有过的尝试,国际上也缺乏相关技术标准。
没有参照物,团队只能不断摸索、试错。“为了测试基站信号的稳定性及覆盖效果,研究人员一次次爬上山头,架起设备进行实测,然后不停地改,不停地淘汰、优化。”徐京海回忆研发过程的艰辛。
两台挖掘机在修复中洲镇蓝坑村被冲坏的桥梁。
两台挖掘机在修复中洲镇蓝坑村被冲坏的桥梁。
彼时,团队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无线信号的同播精度。徐京海介绍,无线频率资源本身就少,应急网络频率资源就更有限了,大量基站使用相同频率进行无线组网,信号处理是一个巨大挑战,“如果精度不够,信号之间就会互相干扰。”
经过无数次试错,维德科技已将该系统硬件平台迭代7次,解决了无线信号同播精度等问题。如今,基站之间能以电磁波信号空中“接力”的方式,在“三断”情况下实现信号的稳定、大范围覆盖。
这些基站,不断织密织牢广东应急通信安全网。徐京海介绍,两个基站的水平联网距离最远可达200多公里,“这相当于从广州白云山到茂名大田顶。经过少数几个基站的连接,最南边的徐闻与最东边的南澳之间都能实现通话。”
应用场景转向主动预防
“把环境因子检测数据接入系统,为灾害预防创造条件。”
广东自然灾害多发,尤其在汛期,强降雨天气易诱发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导致灾区出现“三断”极端情况。独立组网的370MHz自组网系统是解决通信难题的关键武器,也是应急指挥的保底手段。
从2021年起,该系统开始在肇庆、清远、梅州等自然灾害风险较高的地区进行试点;去年,广东开始在全省范围内大面积建设基站,普及应用该系统。黄昭介绍,目前,全省已安装325套基站,为1615个乡镇和村居配备基地台和对讲机,实现信号全覆盖。
安装之后,如何让每位基层干部学会在关键时刻熟练使用这套通信系统,成为新的难题。
黄昭介绍,省应急管理厅已先后组织对粤东西北、珠三角四大片区的市、县(市、区)干部,分区进行集中培训,这些干部回去后再培训属地镇、村干部使用对讲机;每台对讲机上都贴有二维码,手机扫一扫就会弹出视频使用教程。
在去年的湛江徐闻“摩羯”超强台风、梅州平远县洪涝、韶关江湾镇山体滑坡等灾害中,370MHz自组网系统都第一时间在受灾严重区域实现通信信号全覆盖,为灾区救援筑起一条条“绿色通道”。
中洲镇副镇长莫少聪使用370MHz自组网系统对讲机联系。
中洲镇副镇长莫少聪使用370MHz自组网系统对讲机联系。
该系统的应用并不局限于自然灾害引发的“三断”场景。徐京海介绍,该系统在城市高层建筑消防救援、森林防灭火、公安野外抓捕、找寻走失“驴友”等场景中都有所应用。
从被动救援向主动预防延伸,是应急无线通信技术的重要拓展方向。徐京海介绍,除了优化全省通信网络容量以接入更多对讲机,团队还积极拓展与水文、气候领域检测系统的数据连接与共享。
“目前,全省具体区域的水量、湿度、干燥度等数据的传输,主要依靠公网,受当地电力、网络情况影响较大。”徐京海展望,如果把环境因子检测数据接入自组网通信系统,就能在“三断”条件下保证数据传输,而这些数据又能为有关单位提供某地自然条件的变化情况,为灾害预防创造条件。
文字:南方+记者 曾良科
摄影/摄像:南方+记者 卢逸轩
剪辑:南方+记者 何志豪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