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韶关乳源瑶族自治县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通过农地提质、建地增效、产城融合三大路径,破解土地碎片化难题,为全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提供示范样本。截至2025年6月,全县建成高标准农田1.24万亩,腾退建设用地超200亩,带动村集体年增收超400万元,探索出一条山区县域土地集约化发展的创新之路。
农地提质:从“碎片”到“连片”的产业革命
乳源通过“小田并大田”实现耕地规模化经营,建成1个万亩方、4个千亩方及多个百亩方高标准农田,粮食产能提升5%。桂头镇王龙围村“千亩方”项目引入农业龙头企业,构建数字化丝苗米全产业链,带动村集体年增收30万元,创造50个就业岗位。创新“运营前置+订单农业”模式,将23个村纳入产销体系,实现亩均收益增长200元,让“巴掌田”变身“聚宝盆”。
建地增效:三箭齐发打造“未来社区”
整村搬迁活化资源。桂头镇将白土螺村62户迁入13.8亩“未来社区”,节约建设用地41亩,配套商业城、幼儿园等设施,形成“四区融合”样板,预计村民人均年收入提升至3.5万元。
瑶族群众城镇化。一六镇盘活4.26亩国有建设用地建设8层安置楼,集中安置49户瑶族迁移群众,推动150人城镇化,共享镇区教育、医疗资源。
地灾搬迁盘活闲置。东坪镇将红星村村民安置至闲置楼房,腾退6.65亩宅基地用于产业开发,实现安全安居与资源激活双赢。
产城融合:低效地“腾笼换鸟”育动能
工业用地集约再造。仙湖工业园区清退229亩低效企业,整合482亩连片用地,引进东升制品等3个亿元项目,实现“4个月签约动工”的乳源速度。
集体用地入市破冰。当地创新“出租+出让”模式完成3宗集体土地入市,盘活27.4亩闲置校舍,引入塑料包装、文旅项目,带动就业170人,村集体获112万元土地出让金及年租金10万元。
留用地置换创新。桂头镇以36亩建设用地建设领航商业城,置换7772㎡商铺物业,年创收280万元,同步释放274亩用地指标用于产业园扩张,构建“以商兴镇”新格局。
改革启示:土地整治的“乳源方程式”
乳源通过“空间重构+产业植入+利益共享”模式,实现三大转化:资源变资产,1.2万亩零散耕地转化为现代化农业基地;农民变股东,62个村集体通过土地入市获得持续性收益;低效变高效,482亩工业用地亩均税收从0.8万元跃升至15万元。
该实践为山区县域破解“人、地、钱”难题提供可复制经验,2025年全县土地整治带动GDP增长2.3个百分点,真正让土地“流金淌银”、城乡共生共荣。
南方+记者 潘俊宇
通讯员 雨微音 陈俊宁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