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不惯着校园欺凌!”这位教师的硬核喊话引热议

广东教育传媒 2025-05-11 07:51

“大家都不跟你玩了!”

在学校期间

遇到孤立同学的情况怎么办?

近日

广东一位老师

发现班上学生被孤立

她霸气发声

引起广泛热议、点赞

并冲上微博热搜

⬇️⬇️⬇️

00:49

“绝不惯着校园欺凌!”这位教师的硬核喊话引热议

学生在班级带头搞孤立

中学教师用停课惩治

近日,在广东某所学校里,班里有学生因为和同学闹矛盾,便鼓动威胁其他同学不准一起玩,带头搞孤立。

老师获悉后,坚定用停课来惩治:“在我的班,再出现一例试试看!”

从视频中可看出,老师在讲台上严厉声明:“我再强调一遍啊,在咱们班,我看不得有任何人,带着其他同学孤立别人,带着其他同学不跟人家玩,还有威胁别人,这些都是绝对不行的啊。”

“你看到别人做不对的事情的时候,你也不要帮助他,你得及时地制止他。”“如果有同学告诉你,不准跟这个人玩,否则就把你怎么怎么样,你来找我啊,我绝对严肃处理。我不管你是谁,你平常吵吵架、打打闹闹、小矛盾,(对这些)我从来没停过一个人的课,但你要敢讨厌谁就联合班里其他同学孤立谁,那绝对不行的啊。我今天话放在这里,你今天但凡在5班,再出现任何一例,这样的同学,你试试看。”

对此,许多人纷纷给老师点赞:“好老师给足学生安全感”“老师三观正,学生才能三观正”“老师真棒,这种行为对受霸凌的学生来说,真的很治愈”。

在社交平台上,有些人也分享起了自己以往不愉快的经历,感叹自己当时没有遇到暖心老师的帮助;不过也有人认为,老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靠停课来惩治霸凌,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学生被孤立”不是小事

教师不“和稀泥”的态度很关键

“被孤立”从来就不是一件小事。

有专家指出,学生欺凌现象,从出现苗头性问题到演变为欺凌事件,通常是有一个过程的。比如,班级有学生被孤立、被排挤就属于苗头性欺凌问题,这种苗头如果不予以关注,不及时进行干预而任其发展,就有可能演变为学生欺凌事件。

同时,根据《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对于学生实施“恶意排斥、孤立他人,影响他人参加学校活动或者社会交往”的行为,教职工发现应当及时制止;对于可能被孤立的学生,上述部门规章明确规定,“教职工应当关注因身体条件、家庭背景或者学习成绩等可能处于弱势或者特殊地位的学生,发现学生存在被孤立、排挤等情形的,应当及时干预。”

由此可见,对待“孤立”等苗头性欺凌问题,教师第一时间站出来制止,并开展相关教育、承接活动,本是防治校园欺凌的应有之义。

但从现实情况来看,由于校园欺凌本身往往是背着老师、家长做的,“群体孤立”更是一种极具隐蔽性的精神暴力,其他人很难发现。即便老师发现了,“孤立”这种看似“不严重”的行为也很难得到重视。部分教师惯用"各打五十大板"的调和策略,或是象征性的口头警告,这种做法非但不能斩断欺凌链条,反而可能让集体孤立的主导者获得变相鼓励,让旁观者学会沉默服从。

因此,此次该广东教师的“霸气宣言”,本质上是将“群体孤立”从"灰色地带"拽进阳光之下,除了规则警示外,更明确了自己的态度:“孤立他人”不是小事,对任何形式的校园欺凌都坚决“零容忍”。而这种绝不“和稀泥”的刚正态度,本身就是培养学生正义品格的教育现场。

当然,个体教师的孤勇固然值得尊敬,但要建立起更普适的校园欺凌预防机制,还需要校方有更多措施,比如设立匿名举报的绿色通道,开发反校园欺凌主题课程等,让学生敢于发声、老师和学校能尽早发现,把更多校园欺凌行为从苗头处掐灭。

教育从不是真空中的理想实验,只有教育者不回避矛盾、立场坚定地明确是非,让“三观正”的老师教育出一群“三观正”的学生,“群体孤立”这类精神暴力方能失去滋生的土壤。

“不是只有动手打人才叫校园欺凌”

如今,校园欺凌现象愈发被人们重视。但哪些行为属于校园欺凌?没有打人、辱骂的“孤立”到底算不算欺凌?对此,绵阳法院法官指出,“不是只有动手打人才叫校园欺凌”。

法官指出:“不欺凌,不惧欺凌,更不要无视欺凌”“不要觉得没发生在自己身上就无所谓,冷眼旁观也会成为欺凌者的‘帮凶’。”

哪些行为是校园欺凌?

面对校园欺凌应该怎么做?

下面这份防校园欺凌指导手册

师生家长请查收!

*有什么想说的,快来给小媒君留言*

编辑:佘旭寅

来源:广东教育传媒综合羊城晚报、陕视新闻、封面新闻、会东县人民法院政务号、国家应急广播、中国教育新闻网、司法部官网、央视网、广东教育传媒

转载时请标明转自广东教育传媒,投稿或商业合作回复关键词 投稿/合作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