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亚湾成功突破陆基驯养黄鳍金枪鱼技术

惠州发布 2025-05-17 10:14

5月14日,记者走进位于大亚湾的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海洋渔业试验基地(以下简称“试验基地”),只见一个庞大的循环水池伫立在海畔。工作人员撒下饵料,顿时,黄鳍金枪鱼快速聚集,上下翻腾,竞相觅食。

为了进一步满足金枪鱼的日常游动需求,试验基地专门建设了一个3500立方米的大水体高位池。

今年初,试验基地从海南引进了一批野生黄鳍金枪鱼,并投放到精心设计的循环水池进行驯养,截至目前共存活35尾,驯养成活率为47%。金枪鱼被驯养至今约4个月,已能够稳定摄食,这也标志着试验基地成功突破了金枪鱼的陆基驯养技术。

试验基地负责人、“东江学者”吴锦辉介绍,目前金枪鱼种苗来源主要依赖海洋捕捞,存在捕捞成本高昂、运输难度大、养殖技术空白等问题。在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的统筹下,广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适养品种核心技术攻关项目把金枪鱼设为探索开发类品种,旨在通过先行先试的模式,摸索和总结一套操作性强、可复制的陆基金枪鱼的驯养技术,加快推进广东省金枪鱼养殖产业化发展。项目攻关成果还将对接服务全省沿海“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加速种业攻关成果转化落地。

金枪鱼游动速度很快。

黄鳍金枪鱼肉质紧实富有弹性,源于它们“天生爱运动”。这是因为黄鳍金枪鱼鳃肌退化,必须时刻张嘴并保持一定游速,使水流不断经过鳃部,从而获得氧气,如果停止游动则很容易缺氧死亡。黄鳍金枪鱼的游动速度很快,可达每小时75千米,这也意味着它们需要较大的水体生存空间。

去年初,试验基地曾尝试在400立方米的水池养殖过一批金枪鱼。那次尝试中,由于水池空间相对较小,金枪鱼的生存状况不佳,最终未能成功驯养。为了进一步满足金枪鱼的日常游动需求,他们专门建设了一个大水体高位池,水深4.2米,容纳水体3500立方米。这个新设计的高位池还优化了水循环系统,尽可能地模拟金枪鱼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条件,提供稳定的水质和适宜的水流速度。

在驯养过程中,试验基地科研团队克服了诸多技术难题。由于金枪鱼是深海鱼类,初到陆基养殖环境时,它们面临着诸多不适应。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工作人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尝试,最终找到了一套有效的驯养方法,包括逐步调整盐度、水质、水温、溶氧度、光照等环境参数,确保驯养环境的适宜性。

“我们精心挑选和配比饵料喂食,在保证营养充分的同时,避免饵料自带的细菌感染鱼种。”该基地养殖科科长黄锦雄介绍,目前,试验团队正在对黄鳍金枪鱼的营养需求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分析其对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关键营养素的需求量,确定陆基驯养过程中的精准营养参数。

“陆基驯养金枪鱼4个月是一个阶段性突破,也是一个开始,下一阶段的目标是将这批金枪鱼驯养成为亲鱼,尝试开展相关人工繁育试验。”吴锦辉表示,试验基地将联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马振华团队,继续深化研究,探索更加科学、高效的养殖模式,尽快形成可复制的经验,早日实现金枪鱼陆基驯养技术的推广,助力我省现代化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文字:曾静妍)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