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西江碧波荡漾,云浮市云安区都杨镇湾边村的沙滩上,孩童追逐着浪花堆砌沙堡,年轻人举着创意饮品与琉璃江景合影,落日余晖中摄影爱好者架起“长枪短炮”捕捉鎏金般的暮色……
这个被誉为云浮版“马尔代夫”的江畔渔村,在“五一”假期迎来客流高峰,五天累计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从昔日默默无闻的小渔村,到如今粤港澳大湾区短途游的热门目的地之一,湾边村的“出圈密码”,藏在绿水青山的生态禀赋里,更写在“百千万工程”推动的城乡融合实践中。
文旅融合绘就“诗与远方”
在江边的沙滩之上,游客们络绎不绝,纷纷驻足合影留念。他们的身后,是横跨西江的肇云大桥与金鱼沙岛的葱茏绿意、湾边沙滩的粼粼波光共同构成的山水长卷。湾边村的爆火,首先源于其不可复制的生态基因——开阔的天然沙滩、西江中游开阔江景、隔江相望的生态绿洲金鱼沙岛,以及被网友称为“五景联动”的观景栈道、彩虹村道、休憩凉亭等设施,让这里成为“推窗见江,夜枕涛声”的理想栖居地。
但若仅有自然馈赠,湾边村或许仍只是小众打卡点。真正让其蝶变为“流量担当”的,是文旅配套活动的开展。今年“五一”,草坪音乐会的吉他声与江风合奏,民谣、爵士乐与浪涛声交织;“西江花语”插花活动中,亲子家庭用格桑花与芦苇编织出“春天在小朋友眼睛里”的童趣;趣味投篮赛场上少年连中三分球的欢呼,与广场舞大妈的欢快节拍碰撞出全龄段的热烈……“过去乡村游就是看风景,没想到能同时享受音乐、美食、运动,像参加了一场江边嘉年华。”带着孩子从佛山自驾而来的张先生感慨道。
在湾边村,传统渔耕文化与现代休闲需求嫁接。停泊岸边的老渔船成为摄影背景板,村屋的红砖青瓦化作文化墙上的渔耕叙事。而新建的云帆公园更以“扬帆出海”的巨船造型,将西江的航运历史符号化为打卡地标。借势假日经济,湾边渔歌民宿推出了5.1折特惠活动,古色古香的渔家小院让游客们体验到了“推窗见江、枕涛入眠”的别样风情。
多方协力激活“一江春水”
曾经的湾边村,仅有一条环村江边路,游客“打卡即走”;如今,云帆公园的建成让西江从“背景板”变为“主舞台”。湾边村的蝶变,也是一场政府主导、村民参与的“双向奔赴”。
在“百千万工程”推动下,云安区以湾边村为支点,串联蟠咀村、官坑村等打造典型村矩阵,升级停车场、沿江步道、文旅标识等基础设施。贯通六塘村至湾边村的柏油路,不仅让自驾体验更舒适,更将广东华润西江发电厂、广州云浮国际物流港等产业项目串珠成链,勾勒出“西江经济带”的雏形。
照片拍摄:仁大。
照片拍摄:仁大。
政策红利也催生了村民的“家门口经济”。在湾边小食街,潘伯的蔗汁摊假期日均销量超千杯;李婶的虾堆摊位前排起长队,金鱼沙玉米、都杨大糠糍等土特产受到游客青睐。村民们巧妙融合网红小吃、创意饮品与渔家主题文创产品,通过“民宿聚人气、美食引客流、文创延体验”的模式,实现“家门口增收”。
这种共创生态,在云帆公园建设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公园内建设了猫山星空露营地、小吃特产商店街区等,引入了专业运营团队,村集体与企业合作经营。正如都杨镇人民政府相关负责人所言:“乡村振兴不是造盆景,而是要让村民从旁观者变成主演者。”
暮色中的湾边村,肇云大桥的灯光倒映江面,宛如一条金色丝带。沙滩上晚会的笑声随风飘散,民宿露台的茶杯里荡漾着星河。这里没有马尔代夫的奢华,却有着美丽乡村建设的生动注脚——当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胜势,当政策活力激发出村民创造力,沉睡的山水便焕发出振兴的动能。
南方+记者 冯焕哲
通讯员 黄天康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