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一件“关乎未来”的大事悄然发布。
当天,科技部联合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务院国资委等七大部门,推出《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的若干政策举措》,其中一个关键词赫然在列:设立“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这意味着什么?一句话:国家拿真金白银,做你的“合伙人”,投资科技创业,撬动新质生产力!
这是一项将深刻影响中国科技创业生态、投融资体系乃至未来产业格局的重磅举措,国家在向全社会宣布:未来的科技创新,不能再等市场慢慢发酵,要主动出手,点燃引擎。
怎么运作?
不投企业,只投基金公司
我们来捋一下这个新设立的“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是怎么回事。
要看懂这只基金,有几个关键词必须说清楚:不直接投企业,只投基金公司;不图快钱,只投早期;不追风口,只认硬科技。
它不是一个“直接给企业送钱”的基金,也不是“投资个别项目”的基金,而是一个政府出资、市场运作的母基金。
什么意思?它不会直接投资企业,而是投资那些会投资企业的基金公司(子基金),比如你耳熟能详的红杉、深创投、IDG这样的VC/PE(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如果这些基金公司要去投一个刚从实验室出来的AI初创公司,只要方向对、够早期、够硬核,国家基金就可以参与“投一份”。
用官方话来说,这就是:政府出资设立母基金,引导社会资本组建子基金,投向早期、长期、硬科技。
这样的基金,主打一个“信你但不插手”:政府出钱,但不干预你怎么投,只要你的方向是对的,管你是AI芯片、合成生物、飞行器,还是未来能源,只要真在搞科技,国家就愿意为你提供“启动资金的启动资金”。
一句话总结:国家不直接下场打比赛,但愿意当“伯乐”,把资本引到真正需要钱的地方去。
值得注意的是,从国家层面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这不是第一次,但这一次不一样——它不是为“产业招商”而设,不是为“地方招商引资”服务,而是为“科技创业本身”保驾护航。是为了让那些刚从实验室走出来、融资还在敲门的初创科技团队,不再被市场拒之门外。
为什么此时推出?
三块“硬骨头”难啃,科技创业等不起
如果问国家为何要设这笔基金,答案要从当下科创生态中三个最难啃的“硬骨头”说起。
第一块“硬骨头”,是硬科技太“硬”了,资本不敢投。
在硬科技创业领域,从基础科研到成果转化,往往需要长周期、大投入,还面临技术不确定性和市场验证门槛。很多企业技术够硬,但因为回报周期长、退出路径模糊、早期不盈利,最终被资本列入“观望名单”。在“快钱思维”主导的投资圈,硬科技常常成了“看得上,却不敢投”的对象。
第二块“硬骨头”,是早期项目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
哪怕你是“海归+院士+核心专利”的高配组合,只要商业模式没跑通、客户订单没落地,融资就会变得异常艰难。这也是许多初创企业“死在黎明前”的原因之一——不是技术不够好,而是在最需要资金的关键阶段,得不到哪怕一笔“看得见前景”的钱。
第三块“硬骨头”,是专业创投机构自己也缺弹药。
过去几年,“募资难”成为创业投资行业的关键词。不少专注早期投资、善于发现科技潜力的VC/PE机构,在没有“子弹”的情况下只能“干瞪眼”。资本端的寒意向下传导,使得真正敢投、能投、懂投的投资人也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这三道“硬骨头”共同构成了当前科创生态面临的结构性瓶颈,也正是国家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现实依据:用政府资金带动社会资本投向真正需要支持的地方,为那些“差临门一脚”的创业项目加上一只“看得见的手”。
谁最先受益?
原创型、硬科技、早期创业者
那么问题来了,这笔资金到底要投向谁?答案并不复杂:谁代表中国未来的产业基础,谁就是引导基金要支持的对象。
受益者第一梯队,是那些从高校、科研院所孵化出来的科技型创业团队。他们掌握原创技术,但商业化路径尚未明朗,融资难度极高。而这类企业,恰恰是国家基金要“先扶一把”的目标。
第二梯队,是那些在硬科技赛道上“死磕”的制造型初创公司,尤其集中在新材料、智能制造、机器人、生物医药等领域。他们不是风口上的“PPT创业者”,而是真在搞产品、造设备,是真正的新质生产力种子选手。
此外,地方创投机构、产业园区孵化平台,乃至专业投早投小的VC基金,也将成为“间接受益者”。因为母基金不直接下场投资企业,它需要找到“靠谱合伙人”一起投、一起扛风险。这就意味着,谁真正懂产业、懂技术、敢投早期,谁就有机会成为国家基金的合作伙伴。
值得一提的是,政策还明确提出,要鼓励“保险、社保、理财公司、信托资金”等“长钱”进入创业投资体系;要推动S基金(私募股权二级市场基金)发展、完善退出渠道。这套组合拳,就是要把创投生态从“募资难、退出难”变成“有人投、有人退”。
也就是说,在出钱之外,国家还希望加大力度构建一个“长期主义、科技导向、投退有路”的新型创投生态。
这次有何不同?
一场长期主义的制度重构
设立“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不仅是为了解决早期科创融资难的问题,更是在告诉全社会——真正的科技创新,值得我们用更长远的视角去对待。
它不是鼓励去追短期风口,更不是投机赚钱的“套利机会”。它支持的,是一代又一代科技创业者对未知的执着、对原创的坚守,以及对国家战略所作出的贡献。
有人说,做早期投资就像种树。你不能每天挖开看它有没有长根,而是要在正确的季节,给它阳光、土壤和水。这个“国家级母基金”,就是给中国硬科技浇下的一场春雨。
这也意味着,我们的金融支持体系,正在悄悄发生变化——从“融资看规模、看营收”,转向“融资看潜力、看技术”;从“资金向快钱、热钱倾斜”,转向“耐心资本支持未来”。
回顾过去十年,从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到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再到如今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我们看到国家越来越重视资本对于科技产业创新的意义。
曾经,宁德时代、比亚迪、寒武纪,也都只是默默研发的小公司。今天的“投早投小”,就是希望10年后我们能看到更多这样的企业,能够从零开始,成为改变世界的中国力量。
而从国家出资,到制度设计,到退出机制,再到生态培育,这一次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是系统性的动作,不是短期的撒胡椒面。
资本市场讲究风向,而政策就是最大的风口。
南方+记者 陈颖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