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GDP增速全省第一,梅州何以能?

南方日报 南方+  2025-04-30 12:59

一季度预计实现营业收入17亿元至23亿元,同比增长82.80%至147.32%。作为梅州高端铜箔产业的龙头企业,广东嘉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迎来了企业的“开门红”。

在企业红火发展的同时,梅州这座城市也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经济答卷:一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345.67亿元,同比增长6.5%,居全省第一,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特别是规上工业增加值、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速较快,延续了近年来良好的发展态势。

立足开局看全局,“开门红”源自梅州上下“拼”字当头的实干担当。拉长时间线来看,一季度经济表现为全年GDP增长5%的目标奠定坚实基础,但更艰巨的任务与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后续三个季度。

奋进的浪潮奔涌不息,梅州拼出“开门红”,更努力拼出“全年红”。

2024年,梅州融湾产业园(广梅产业园)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百亿元。 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2024年,梅州融湾产业园(广梅产业园)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百亿元。 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拼产业

挺起经济增长“硬脊梁”

6.5%的增速,是梅州拼产业的生动注脚。

拼,梅州以“不是天生落后,也一定不会永远落后”的信念,全力以赴推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加力提速、全面突破,努力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目标。

苏区要振兴,产业必先行。梅州高质量发展的号角,在新年第一会中吹响,主题更为鲜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第一代玻纤覆铜板应用广泛,常见于遥控板、电磁炉等各类小家电产品中。我们致力于第二代金属铝基覆铜板的研发与生产,此类产品主要应用于液晶显示屏等领域。”广东诚越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肖政强正热火朝天地与客户商谈新年订单。

近年来,该公司在技术创新上取得突破,超导低热阻覆铜板顺利投产。产品不仅应用于3D打印机、5G设备等前沿领域,还在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以及智能家电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业务不断拓展,诚越新材料投入7500万元在广梅产业园区购地建设高标准数控自动化厂房,以此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

“2025年产值保底6000万元,冲刺1亿元,力争成为广梅园亿元俱乐部成员。”谈及今年计划,肖政强信心满满。“接下来,诚越新材料将依托超导低热阻覆铜板技术,全力打开AI市场。同时,积极拓展东南亚以及印度、伊朗等海外市场,力争今年出口额达到3000万元。”

拼产业,梅州不只是一家企业在“单打独斗”,而是形成了“雁阵齐飞”的强劲态势、“政企同心”的鲜明导向。

从全市角度出发,梅州结合现有产业基础和发展需求,巩固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特色现代农业,加快形成富有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

具体到各县(市、区),因地制宜狠抓苏区融湾政策争取、狠抓招商引资、狠抓“四上”企业培育、狠抓产业项目建设、狠抓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育、狠抓产业平台建设、狠抓促消费稳外贸、狠抓营商环境改革。

“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深入实施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聚焦‘2+1’主导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梅县区委书记温助民的话语中,把坚定不移兴产业筑平台被放在了首要位置。

拼搏结硕果,实干见真章。今年一季度,梅县区地区生产总值67.3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增长10.8%,位居全省前列、全市第一。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23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9.6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9.46亿元。三次产业协同并进,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强劲引擎。

梅州坚持制造业当家,稳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工业生产增势良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步伐加快。图为嘉元科技生产车间。 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梅州坚持制造业当家,稳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工业生产增势良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步伐加快。图为嘉元科技生产车间。    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守正创新、先立后破,系统集成、协同配合,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梅州坚持制造业当家,稳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工业生产增势良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步伐加快,让“工业强市、产业兴市”出新出彩。

产业兴则经济兴。一季度,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37.03亿元,同比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111.84亿元,同比增长10.0%;第三产业增加值196.80亿元,同比增长5.7%。

其中,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3%,比全省高6.4个百分点,排全省第2位。其中,制造业支撑明显,一季度梅州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84.2%,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88.5%。

拼创新 

激活转型升级“新动能”

6.5%的增速,是梅州拼创新的生动注脚。

拼,梅州以“坚持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持续激活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的干劲,全力以赴防风险、保安全、稳增长。开年以来,拼创新、激活转型升级“新动能”,成为梅州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

政府层面,拼创新,梅州拼的就是“真金白银”的政策支持与“刀刃向内”的改革魄力。

园区作为工业经济的重要阵地,一季度,梅州全市10个产业园区有一半实现两位数增长。

在梅州高新区(广梅产业园),锚定打造梅州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示范标杆目标,园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免费梅州”工作部署,大力实施“免费广梅园”行动。

“积极探索和深化免费生产、免费创业、免费办公、免费住宿和免费展销等,形成了‘5+N’的优惠措施,多项经济指标实现强势增长。”梅州高新区(广梅产业园)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陈纪鹰介绍,今年第一季度,梅州高新区(广梅产业园)在2024年拨付涉企奖励资金约1亿元的基础上,再次拨付涉企奖励资金共计2288万元,惠及42家企业。

项目推进更加高效,企业落地更加舒心。梅州坚定不移狠抓发展第一要务,全面激发内生动力,树牢“产出思维”“用户思维”,遵循市场规律,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用改革办法打破资源错配的桎梏,把每一寸土地、每一栋厂房都转化为“打粮食”的生产力,变“资源存量”为“发展增量”。

企业层面,拼创新,则体现在“敢为人先”的突破上。

开年不久,广东盈华电子材料有限公司成功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的专利,专利名称为“一种覆铜板的生产制造设备及工艺”,意味着企业在覆铜板制造领域实现了技术突破。

持续对研发的投入,让盈华电子更有底气去承接更多新项目。去年,该公司与国兴能、因湃电池、中国燃气深化合作,签约50MW/100MWh储能项目。据了解,该项目是广东省当前投建的单一项目体量最大的工商业储能。盈华电子人力资源总监谢巧芳介绍:“今年,我们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预计研发费用将达到8500万元。”

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梅州在“改旧”上做文章、“育新”上下功夫,实现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双轮驱动”。

在兴宁市,立讯技术、华威化工、凯闻生物、海思智能等多家企业因订单增加、增资扩产等原因一季度产值均实现大幅增长。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7%,增速排梅州第三。

在大埔县,陶瓷产业“老树”发“新芽”。广东欣红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引进陶瓷釉料专业人才成立开发团队,加大对生产原材料如瓷泥和釉料等的研发投入,持续推动产业科技创新,不断完善产业链条,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

在丰顺县,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广东宇星阻燃新材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技改+扩产”双措并举,积极应对市场需求。

……

创新没有休止符,转型永远在路上。从政府“有形之手”搭建创新生态,到企业“市场主体”突破技术壁垒,梅州还聚焦人才“第一资源”。

落户即奖、求职免费住宿、创业可拿千万元经费……3月13日,梅州市召开“才聚梅州大行动”新闻发布会,对梅州2025年系列人才新政进行解读,其中多项人才政策在往年基础上作了进一步优化升级,增强人才政策的吸引力。特别是“免费梅州”政策为来梅求职创业人员提供免费住宿、免费创业空间,更是释放出梅州求贤若渴的信号。

目前,各县(市、区)实施“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与“才聚梅州大行动”。如全市首个以“产才融合”为特色的综合性人才服务平台——蕉岭县“人才会客厅”,围绕人才需求不断完善运营管理方案,组建专业高效的服务团队,整合各类资源,将人才会客厅打造成为集政策咨询、创业孵化、交流合作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平台。

拼协同

绘就全域发展“新图景”

6.5%的增速,是梅州拼县域的生动注脚。

拼,梅州以“把县域发展的短板转化为梅州高质量发展的潜力板”的全局谋划,从“过日子思维”转向“发展思维”、从“投入思维”转向“产出思维”,举全市之力建设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振兴发展先行区,推动实现县域高质量发展。

1月7日,梅州市委八届十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指出,从党的二十大之后看梅州、发展梅州,多了一个大湾区角度,梅州要用好“两大政策”,深入实施“六大工程”,加快“融湾入海”步伐。与粤港澳大湾区的时空距离近些、再近些,是梅州谋求加快振兴的热盼。

在协同发展中闯出新路,梅州既做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最佳配角”,更当苏区振兴的“时代主角”,将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置于苏区振兴工作和苏区融湾先行区建设中,梅州把握苏区振兴发展赋予的重大利好,以及高质量发展大势,加快系列惠企政策落地见效。

“我们每年产值保持高速增长,其中2024年度较上年同期增长了30%以上。”广东庆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廖竣介绍,庆达科技依托“研发孵化在湾区、成果转化在梅州”的反向飞地创新模式,始终与大湾区的科技、人才等优质资源进行深度对接和紧密合作,在大湾区成立了技术研发中心。

如今,类似庆达科技的“双城记”正在各县(市、区)上演,逐步形成“县域融湾”的协同发展矩阵。

在五华县,以产业项目为基石、以文体融合为引擎、以开放姿态拥抱湾区资源,巧用“人才飞地”模式破解县域引才瓶颈。

位于广州番禺的梅州五华大湾区人才创新创业(番禺)基地是五华面向湾区引才引智项目的一个“桥头堡”,已吸引17家企业和5个科创团队入驻孵化,未来将通过“湾区研发+五华转化”路径,推动成熟项目落地本土产业园,实现“项目带人才、人才促产业”的良性循环。

在平远县,坚定不移把招商引资作为“一把手工程”,认真贯彻“走出去、请进来”的发展理念,秉持“大招商、招大商、招好商”理念,为平远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蓄势赋能。

1月17日,平远县人民政府与识局智能制造产业运营管理(浙江)有限公司、欧派家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三方在广州签订委托招商协议。

“识局控股是招商运营领域的龙头企业,将发挥其平台优势资源和自身商务团队招商能力,以及其全国的商会资源、企业家群体、国际机构等战略合作项目资源,为平远提供优质专业的招商委托服务。”识局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小林说。

在协同发展中闯出新路。梅州既下好全市一盘棋,又激活各县区特色棋,以全市8个县(市、区)为主体,盘活各县(市、区)的资源,让县域强起来、富起来、旺起来。

“兴宁发展有基础、有条件,我们要上下一心,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向先进地区学习,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全市上下齐努力,奋力再造一个新兴宁。”兴宁市委书记罗达祥如是表态。

■一线实践

打造多元消费场景 做大做强文旅产业

一季度,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0.79亿元,同比增长0.6%,增速较1-2月提高2.6个百分点,实现扭负为正。

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是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一季度,梅州深入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加力扩围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供给、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服务品质,将更多“流量”转化为发展“增量”,既集聚了人气,又激活了消费,实现“旺丁又旺财”的良性循环。

3月14日,2025梅州市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活动暨“梅品惠”春季促消费活动在梅县区人民广场启动。启动仪式上发布了“梅品惠”城市消费IP全年活动规划,市商务局将联合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梅州日报社共同打造这一IP,以春季启动仪式为起点,陆续开展“梅品惠”四季大型促消费活动、各县(市、区)巡展、2025“以旧换新”乡镇行专项行动,以及品牌宣传推广活动。

为加快形成促进消费增长的强大合力,梅州在消费场景方面进行了全面升级与创新。开年以来,各大商圈、旅游景点和特色街区推出打折优惠、满减券、消费抽奖等丰富多彩的促销活动,有效激发了市民和游客的消费热情。

一季度消费数据显示,全市商品零售额118.87亿元,增长0.5%;餐饮收入11.92亿元,增长1.7%。限额以上商品零售中,新能源汽车增长47.8%,通信器材类增长4.6%,吃、穿、用类合计增长3.3%,消费升级趋势明显。

3月31日,梅州市文化旅游发展大会召开,国内文旅专家建言献策、企业代表共谋发展、10个重点文旅项目集中签约。会议提出,梅州要秉持“大文旅、大产业、大发展”理念,拓展文旅融合的广度与深度,力争到2030年建成广东旅游强市,到2035年打造成为具有国际知名度的“世界客家文化名城”和“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米香中心是我们石窟河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带的先行示范点,目前作为研学基地运营,并配套住宿餐饮功能。未来,将整合当地水资源、丝苗米及米酒等特色农产品进行品牌升级与推广。”蕉岭县米香中心项目负责人钱长根表示,项目旨在传播蕉岭长寿文化、推介本地特色产品,吸引珠三角及周边城市客源,助力县域旅游经济提质增效。

来源:南方日报 南方+

策划、统筹:张盛良 唐林珍

记者:黄培强

编辑 罗蔚然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