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败的旧厂房变身现代产业园,闲置的工业用地迎来新主人新项目,荒废多年的地块有望实现超千万税收……这些变化源自高明正在开展的一场激活“沉睡资源”的硬仗。数百宗低效产业用地正在这场硬仗中转变为“亩均英雄”。
土地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最基础也是最宝贵的资源。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效益好不好,关键就看土地利用效益高不高。佛山市高明区近年以政策创新为支撑,大力推进低效产业用地整治提升,向存量用地要空间、要效益,不仅为自身实现全域高质量发展、更好落实“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提供了土地支撑,也为珠三角乃至全国各地高效利用土地提供了借鉴样本。
转变:
闲置用地化身高新企业
位于高明区更合大道540号的一块工业用地共128.67亩,是原高明大昌环保材料有限公司的地块。但是,该公司建了2500平方米的厂房后一直没有投产。也就是说,这块120多亩已经出让的工业用地多年来一直是“零税收”。
与此同时,同在高明区更合镇的广东东方广厦模块化建筑有限公司(下称“东方广厦”)正因没地而烦恼:东方广厦当时在更合租厂房生产,业务增长较快,原有厂房面积过小、生产工艺无法升级、客户体验不佳等短板日益显露。于是,东方广厦向高明提出了增资扩产用地需求。
在政府的指导和协作下,东方广厦和大昌地块权属人达成协议,通过转让方式完成土地权属变更,并签订投资协议。如此一来,大昌地块权属人盘活了闲置资产,广厦公司获得了发展空间,政府则留住了一家优质企业,多方共赢。
原本的闲置用地崛起了东方广厦的现代化厂房。企业供图
原本的闲置用地崛起了东方广厦的现代化厂房。企业供图
东方广厦投资超5亿元,原本闲置的土地上很快崛起现代化厂房,总建筑面积108600平方米,容积率1.24。
东方广厦是一家设计、制造模块化箱式房屋的大型现代企业,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依托新厂区先进的车间,东方广厦升级智能化新设备,生产效率和产能比原先提高了3倍多,产品广泛赢得东南亚、中东、大洋洲等地客户的青睐。
据东方广厦总经理祖学博介绍,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3.2亿元,纳税约900万元。
在高明,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
仅近三年(2022至2024年),高明就累计盘活低效产业用地239宗、14792.62亩,新建产业空间载体284.29万平方米,累计带动项目投资194.1亿元,整治的工业用地平均容积率从0.41提高到1.44,平均建筑密度从19%提高至52%,涉及税收增量8.2亿元。
土地增效、企业发展、产业提质、村民增收的多赢局面在高明各镇街生动上演。
缘起:
7000亩土地“零税收”
高明为何盯上了低效产业用地?
改革开放40多年来,高明GDP迈上千亿台阶,国土开发强度达到约15%,创造了持续高速增长的奇迹;但是,高明的发展质量还不够高、效益还不够好,过往“以土地换资金、以空间换增长”的外延式扩张发展模式,与高质量发展要求格格不入。
统计数据显示,由于粗放式发展、产业规划布局滞后等历史因素影响,高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产业用地低效利用现象突出,全区共有低效产业用地1.4万亩,其中“零税收”用地约7000亩。
着眼长远,着眼高质量发展,高明必须走出一条向“土地存量”要“发展增量”,向“优化配置”要“发展质量”的新路。
另一方面,高明近年招商引资保持强劲势头,以连续三年突破600亿元,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增工业用地呈逐年减少趋势。新增工业用地指标不足,已成为制约高明招商引资的突出瓶颈。
而随着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规划建设等多个重大机遇的叠加释放,高明对产业项目的吸引力必然越来越强,对土地空间需求也越来越大。
结合当前自身面临的新增产业用地供给日趋紧张,但闲置或开发利用程度较低或亩均产出很低的存量用地却大量存在的问题,高明唯有做好存量土地这篇大文章,把这些“沉睡资源”激活,才能为更多大项目、好项目落地提供优质空间,才能为“再造一个新高明”提供土地支撑。
探索:
“一地一策”整治低效用地
低效产业用地的整治往往涉及土地权属、债权债务、经济纠纷等诸多历史遗留问题,不少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对此,高明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体,实事求是、因地施策”原则,“一地一策”寻求最佳整治提升方案,为低效产业用地的整治探索了不少“好路子”,或为珠三角乃至全国各地提供了借鉴样本。
自主改造增效益。针对已局部开发且权属人有较强盘活意愿的地块,高明积极鼓励权属人自主改造提升。例如,引导储银产业园地块新建3座厂房、总面积3.35万平方米,引入7家新材料企业,带动产值从2021年2.57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4.83亿元,增长87.94%。
转让开发助共赢。针对区位优势明显、具有较强市场吸引力、但权属人开发意愿较低的地块,高明发挥政府牵线搭桥作用,积极引入新投资主体进行高效开发。例如,推动国企收购珠江富士电梯项目地块进行二次开发,成功引入总投资10亿元的得物潮流电商项目,预计达产后年纳税超2000万元,新增就业岗位3000个,同时也为国企增收1100万元。
柔性执法促提升。针对已逾期开发但权属人积极自救的地块,高明摸清项目缓期原因,精准“滴灌”支持企业发展。例如,针对一纺织企业地块因市场环境变化导致逾期动工的情况,高明通过放宽开发时限、积极支持企业发展等措施,推动该企业恢复生产经营,成功建成国内纺织领域首个LEED铂金级项目,预计达产后年产值2.43亿元,年税收1350万元。
收储整备拓空间。针对地块长期闲置、权属人无能力或无意愿自主盘活的地块,高明加强市场分析、谈判沟通,打造契合权属人利益需求的收储方式,近三年全区累计收储低效用地25宗、2589.46亩。例如,针对受限于环保污染及权属人资产等问题,闲置近30多年、总面积280.28亩的大明水泥厂地块,高明通过引导现有资产变现、协议挂账收储等方式收回土地。目前,该地块已引入3家企业投资建设生产基地或总部,协议投资额约22亿元,计划新建厂房约26.56万平方米,达产后预计新增产值9.9亿元,年税收约5062万元。
南方+记者 盛正挺
通讯员 明宣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