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格局深刻调整,企业面临多重挑战:人工智能技术快速迭代,如何实现核心软硬件自主可控?产业链加速重构,部分行业竞争加剧,出路在何方?在出海成为必然选择的当下,面对文化差异、本地化难题、合规风险,企业又该如何“扎下根”而非“走过场”?
9月13日,2025亚布力企业家论坛第二十一届夏季年会在广州举行。众多知名企业家、学者和政府代表齐聚,围绕AI落地、技术创新、全球化布局等议题深入探讨,共谋企业在变局中行稳致远的发展路径。
AI大规模应用,突破点在哪?
“未来3到5年,AI将重新定义人类所有的电子产品。”深圳云天励飞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陈宁描述了这一变革图景,从智能耳机、AI眼镜到智能手机,从身边的扫地机器人、冰箱、空调等家用电器,再到无人驾驶汽车和人形机器人,都将“开口讲话”,成为人类的外置大脑,担当各类场景下的超级个人助手。
“2025年被普遍视为Agent AI的元年,训练与应用推理并重,AI正加速进入大规模落地阶段。”陈宁认为,随着“AI无处不在”成为常态,用户不再关心它是不是“高科技”,而更在意每一次推理的能效、时延与成本——能否实现体积、功耗与成本的数量级下降,将决定从终端到人形机器人在内的海量场景能否真正跑通。
因此,AI推理芯片既是产业刚需,也是战略高地。陈宁认为,中国完全有机会通过“系统定义+国产工艺与先进封装+软硬件协同生态”的路径,在推理芯片领域实现突破,持续缩小与国外的差距,形成可复制的标准与生态影响力,推动中国AI迈向全球化的新台阶。
与此同时,作为智能化系统的底层基石,操作系统的自主可控直接关系到行业的安全与发展主动权。开源鸿蒙的崛起,为交通等行业提供了“操作系统级”创新的历史契机。
近日,佳都科技中标深圳地铁“基于开源鸿蒙的智慧车站科研项目”,该项目是全国首个在轨道交通核心运营场景中深度应用开源鸿蒙操作系统的示范性工程,标志着我国智慧交通国产化与自主化进程迈出关键一步。
佳都科技集团董事长陈娇介绍,该项目实施期3年,包含核心技术研发及多个地铁车站试点,将通过开源鸿蒙生态实现自主创新、自主研发和自主制造,培育和运用新质生产力,打破“卡脖子”技术封锁,突破技术垄断与发展瓶颈,完全掌握技术主权。
当前,交通大模型仍以政府端(G端)为主。陈娇表示,这主要得益于新基建等政策驱动和财政支持。但商业端(B端)市场潜力巨大,特别是智慧出行等对降本增效需求强烈。“但交通大模型要实现盈利,必须从技术导向转向价值导向,真正为行业解决实际痛点问题、创造可衡量的经济效益。”
出海“水土不服”,如何破解?
当前,全球经济形势深刻变革,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供应链加速重构。我国在新能源汽车、光伏、电子产品等领域已具备强大竞争力,但面临内需增长放缓、利润压缩的挑战,出海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选择。
“目前海外市场,尤其是‘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应该能提供巨大的增量需求,甚至成为企业新的收入引擎。”在瑞安集团主席罗康瑞看来,企业要跳出激烈的“内卷”“价格战”,到更加广阔的全球市场和顶尖企业竞争,这也会倒逼企业进行技术的创新、品牌的升级和管理的优化,从而全面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然而,出海并非一蹴而就,机遇与挑战并存。
“出海是一个长期培育市场的过程,需要企业保持长期主义的视角,继续投入时间、资金、资源,而不是追求短期的收益。”罗康瑞认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推行深度的本地化是规避“水土不服”非常有效的途径。企业应大胆起用当地人才,借用当地人对市场、文化和规则的深刻理解,扎根当地市场,把企业做大做强。
罗康瑞曾任香港贸发局主席,他认为目前内地缺乏高端、专业的中介服务机构帮助企业出海,应充分利用香港作为“超级联系人”的独特优势。“全球最有实力的律师及会计师事务所都在香港集聚,这使得香港在法律、会计、税务、国际仲裁等高端专业服务领域有很显著的优势。”
当前国际环境复杂多变,企业出海面临经营风险加剧、法律与标准差异、汇率波动等多重挑战。陈娇建议,拓展融资渠道,创新金融服务,构建“融资+结算+避险”全链条金融服务体系,为企业应对汇率波动等风险提供支持。同时,建立“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整合商务、海关、税务、外汇管理等各部门资源提供全方位支持。
南方+记者 昌道励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