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北郊夜市,于周边居民而言,是个既“爱”又“愁”的存在——每当华灯初上,这条300余米长的内巷便挤满 130多个流动摊位,烧烤、麻辣烫、炸串、奶茶等小吃琳琅满目,人流熙攘、烟火升腾,一派热闹景象。
但“油烟冲天呛鼻、污水横流漫路、垃圾堆积成山”的乱象却成了实实在在的民生“堵点”:摊贩占道经营让居民的“回家路”变成了“堵心路”;油污满地、异味弥漫,把原本的居住环境搅得一团糟;部分摊位暗藏的食品安全风险与用气用电隐患,更像一颗颗“定时炸弹”。这些问题频繁引发居民投诉,成为城市治理中难啃的“硬骨头”。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针对这一民生痛点,环市街道坚持“疏堵结合、引摊入点”的治理理念,不搞“一刀切”取缔,而是以“为民办实事”为导向,主动破解“无序经营”难题,推动北郊夜市130余户流动摊贩整体搬迁至摩创园夜市,既还给北郊居民整洁通畅的环境,更让奔波多年的摊贩有了安稳经营的“家”。
如今,北郊天龙一街的环境怎么样了?
多图直击现场查看整改实效
搬迁前占道经营情况严重:
搬迁后道路通畅,周边店铺经营有序:
搬迁前人流拥挤,交通拥堵:
搬迁后恢复交通秩序,道路畅通:
搬迁前油烟冲天影响居民日常生活:
搬迁后环境改善,重油烟现象不复存在:
“感谢街道帮我们解决了困扰多年的难题,如今楼下的道路变得干净整洁,环境污染不再有,交通也恢复了通畅,生活更舒心了!”自北郊夜市搬迁后,周边区域的交通秩序迅速回归井然,环境卫生也随之显著提升,这样的实实在在变化赢得了居民们的纷纷点赞,并自发送上“感谢礼”—— 两面饱含心意的锦旗,以及一封汇聚着众人心声的联名感谢信,用最质朴的方式表达对环市街道的认可与感激。
居民送上感谢信和锦旗。
居民送上感谢信和锦旗。
再来看看近期火遍全网的摩创园夜市,自8月9日试运营以来,20余天的平稳有序运营以及日均 6000人次客流的亮眼成绩,印证了这场“搬迁升级”的治理实效——
夜市迁入摩创园后的经营状况。
夜市迁入摩创园后的经营状况。
傍晚的摩创园人头攒动,香气四溢的摊位整齐排列,食客们或驻足选购或悠闲用餐,全然不见昔日北郊街巷“人挤车、车堵路”的混乱景象。
变化一
从“油烟呛鼻、污渍满地”到“整洁有序、舒适用餐”
针对原北郊夜市占道经营、油烟弥漫、污渍满地、垃圾成堆等问题,环市街道联合摩创园方在“环境提升”上精准发力:统一加装高效排烟系统,有效减少油烟扩散;科学划分用餐区域并配备舒适桌椅,让食客们从“蹲在路边吃”升级为“坐享美食”;增配10余名专职保洁人员及时清扫垃圾,有效提高“翻桌率”;安排10余名安保人员巡逻引导,确保人流有序流动不扎堆。
园区新风系统和桌椅投入使用。
园区新风系统和桌椅投入使用。
变化二
从“拥堵难行、暗藏隐患”到“安全畅通、安心无忧”
原北郊夜市“路窄车多、停车找位绕半圈”“煤气罐随意摆、夜间照明差”等问题,曾让居民和食客都犯愁。如今的摩创园夜市,靠“空间优势+设施升级”,把这些老难题逐一化解:周边规划800了余个停车位,更有交警每日现场疏导交通,“转圈找位”“堵车焦虑”成了过去式;路边加装花岗岩园石、防撞栏,人行分流岛设置铁马,行人走得安心、车辆行得顺畅,彻底告别“人挤车挪”的窘境;防爆装备、高清视频监控、微型消防站、应急指示牌等安全设施一应俱全,更贴心加装了灭蚊灯,每一处细节都把“安全” 和“舒适”落到了实处。
园区增设安全基础设施。
园区增设安全基础设施。
变化三
从“监管缺失、维权无门”到“全程保障、放心消费”
过去北郊夜市“商家资质难核查、食品安全没保障、投诉了也难解决”的痛点,曾是消费者的“心头忧”。如今,摩创园夜市在政企合力下实现了“监管升级”:环市街道侧重“定规矩、强巡查”,牵头制定商贩进场经营公约,明确经营时间、卫生标准、安全规范等“硬要求”,让商家“开门有规、经营有尺”;常态化开展周边占道经营整治行动,严防“野摊”回流,守住夜市规范运营的“边界线”。摩创园方聚焦“严准入、抓细节”,制定严格的商贩准入条例,从严筛选资质齐全的经营主体,更以合约形式要求每位商贩办理健康证,从源头把好食品安全“第一关”。
执法部门联合劝导周边占道经营现象。
执法部门联合劝导周边占道经营现象。
从“占道经营、隐患丛生”的传统宵夜街,到“规范运营、体验升级”的现代夜间消费场景——北郊夜市的迁址升级,是环市街道以精细化服务破解“民生需求与城市秩序”矛盾的生动实践,通过政企联动搭建合规经营平台,让小商贩的“生计饭碗”与市民的“消费需求”、城市的“发展需求”同频共振,更让城市夜间经济焕发出“烟火气不扰民生、秩序感不失活力”的新动能,书写“民生改善、商贩增收、城市提质”的三重共赢答卷。
来源:蓬江发布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