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十五运会男子足球首个竞体项目U16组决赛阶段比赛将在梅州五华打响,来自全国各地的足球小将们,将在“足球之乡”的绿茵场展开角逐。
一百多年前,近代的第一颗足球“踢”入梅州,这项运动便在这里落地生根。
从中国内地现代足球的发源地到世界球王李惠堂,从全国首支县级中超球队到玩转“看球经济”,从校园足球到全民足球……足球已从“舶来品”演变为梅州人血脉中的文化基因。
在梅州的绿茵场内,人们诠释着热爱的力量。每当球场的灯光亮起,他们便迫不及待地从四处赶来踢球,有的刚从城市楼宇的电梯中走出,有的刚放下手中的农具,因同一个爱好而相聚。
U16比赛现场。
U16比赛现场。
当十五运会的圣火来到“足球之乡”,激情已被点燃。足球爱好者们奔赴梅州,看一场足球,踢一场足球。“足球之乡”的故事也借着十五运会的大舞台,被更多人熟知。
现代足球的发源地
9月4日,十五运会U16男足项目的首场比赛在梅州市五华县打响了。首场比赛,东道主广东队坐镇主场迎战四川队。
当主裁判吹响开场哨,广东和四川的男足小将们如离弦之箭般冲向赛场,草屑随着钉鞋的蹬踏而起,队员们的交流声、教练的指令、观众的加油声在空气中此起彼伏。
“广东队6号陈治平进球!”进球信息从广播中传出,现场的观众沸腾了起来。
U16比赛现场。
U16比赛现场。
“足球之乡”迎盛会,全城共赴热血之约。
“家乡承办十五运会足球比赛我感到无比骄傲!”梅州籍前国脚黄德保是梅县强民体育会的会长,他告诉记者,自从十五运会群体组男子五人制(室内)足球比赛在梅州开赛以来,他就对赛事充满期待。“看一场十五运会的比赛,激烈角逐让我热血沸腾,身边很多家长也会带着孩子来比赛,大家都兴致勃勃。”
足球,是梅州最闪亮的一张名片。
梅州市五华县是中国内地现代足球的发源地。据行业考证和《五华县志》记载,1873年德国传教士毕安、边得志在长布镇元坑创办中书院,并在中书院右边的山窝里开辟一块草坪足球场,在操场两端用木料搭成球门,边得志负责教学生踢足球。这是中国首次将足球运动作为体育课程传授,将现代足球传入国内。元坑也被誉为中国内地现代足球发源地。
驱车前往元坑村,眼前山峦起伏,林木苍翠,古色古香的砖石建筑错落山间。如今,这里建起了国家3A级旅游景区——五华元坑遗址,置身景区,所见皆是足球元素,足球广场、大力神杯雕塑、足球之路、中国内地第一块足球场……
“世界五大球王”之一李惠堂,也来自梅州。“看戏要看梅兰芳,看球要看李惠堂。”当年上海流行的一句话,道出了李惠堂的极大魅力。李惠堂是五华横陂人,1912年被父亲送回故乡五华并进入私塾读书,当时年仅6岁的李惠堂已经对足球产生了兴趣。
U16比赛现场。
U16比赛现场。
他17岁即技冠群雄,驰骋球场25载,举足破门1000余次,超过球王贝利一生之破门纪录,1976年被评为世界五大球王,乃中国登上世界足坛最高荣誉第一人。
练球,要从娃娃抓起
在梅州,踢球是一项从小抓到大的事业。
中国足协前青训总监、现任辽宁铁人足球俱乐部青训总监李树斌曾这样评价:“梅州拥有悠久的足球历史,历来足球人才辈出,足球氛围非常浓厚。”
走进李惠堂故居,“联庆楼”静静地矗立在那里,百年的岁月沧桑,即便它容颜老去,但高大挺拔的英姿依然屹立不倒。
当年,李惠堂就是从这里,走出围龙,走向世界。凭借精湛的球技,他踢出了亚洲足球的风采。
小时候李惠堂家境贫寒,但丝毫没有影响他对足球的热爱:他把家里的狗洞当成了球门;足球踢坏了,他就从家门口的柚子树上摘下柚子来当球踢;等到树上的柚子都被摘完后,他又用布巾扎成布团当作皮球来练习。
斗转星移,时光更替。在物质生活水平稳步提升的背景下,如何培养出更多的“球王”?梅州从娃娃抓起,以青训为抓手,在体教融合、体系构建和模式创新等方面探索出独具特色的发展路径,托举起少年的足球梦。
打通升学渠道。梅州积极布局特色学校,打通升学渠道,共构建55所足球特色网点学校。同时实施“名校建名队”“名队进名校”项目,并优选7所小学、4所初中、2所高中开展青少年后备足球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建立起小学、初中、高中相互衔接的“一条龙”升学保障体系。
构建赛事体系。梅州通过举办全市青少年足球联赛、“市长杯”等校园足球赛事,深化体教融合,以赛代练、以赛促训,不断提升青少年球员的技术水平,真正实现“周周有球赛”。
县超比赛现场。
县超比赛现场。
提供法律保障。今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梅州市青少年足球发展促进条例》,是全国首部关于足球的地方性法规,该条例从足球普及与青训、人才发展、竞赛体系等多个方面进行规划,为梅州足球青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如今,梅州的足球小将们在国内外的舞台上闪闪发光。
男足方面,梅州客家的郭冠楠、何梁锋等9人分别入选U14至U16的国家男足选拔队,魏祥鑫、赖健涛、温展霖更是助力U16国家队以3胜1平的不败战绩晋级U17亚洲杯正赛;女足领域,市体校5人入选U14女足选拔队;罗燏入选U23女足国家集训队。
专业赛场热度不减,业余赛场持续升温
在梅州,人人都喜欢看足球、踢足球。
看足球,中超联赛热度高。
作为梅州客家足球队的主场,每当中超联赛启幕,惠堂体育场总会挤满来自全国各地的球迷,为自己支持的队伍加油打气。梅州客家球迷与客队球迷相互较劲,声音一浪高过一浪,成为特别的风景线。
踢足球,“县超”同样火热。
县超比赛现场。
县超比赛现场。
8月23日,五华县“球王杯”足球超级联赛(下称“县超”)鸣锣开战,这是全省首个由县级主办的“县超”赛事,以全民皆可上场的草根路线掀起一股热潮。
据了解,此次全县16支队伍共计224名运动员参赛,是该县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社会足球赛事,赛程持续两个月,共进行64场角逐。
在“县超”赛场上,奔跑的是来自各行各业的普通人,老师、村干部、店家、外卖员、快递员、装修工、大学生……他们白天上班、晚上练球、周末比赛,在球场上诠释“职业有界,足球无界”。
他们虽然没有专业的训练体系,但对待比赛的态度却无比认真。
目前战罢三轮,25场比赛114粒进球,场均进球达到4.5个。其中,进球数最多的横陂队,3场比赛共14个进球。
观众直呼“只有进球,没有假球”,“他们在场上真的是拼尽全力,体现了那句‘没有人情世故,全是对胜利的渴望’,非常精彩。”市民黄国亮说,“县超”开赛以来每场比赛他都到场,争取往后每场都来。
从县城到乡镇、从球场到场外,“县超”成为当下五华群众茶余饭后讨论的热点话题。
县超比赛现场。
县超比赛现场。
据统计,8月1日至9月1日8时,#五华县超#相关发文量7874条,互动量6.95万,影响力值3571.65万,其中自开赛以来,#五华县超#球王争霸谁主沉浮抖音社交平台话题总播放量超过1100万。
“县超”是梅州“草根足球”的一个缩影。每逢重大节日或庆典活动,梅州都会组织足球比赛作为重要的庆祝内容。各赛场座无虚席,街头巷尾,茶余饭后人们议论的都是足球的精彩。
足球之乡,向新发展
如今,足球已融入梅州的城市发展中。梅州正发展“体育+旅游”模式,赛事搭台,旅游唱戏,推进文体旅产业深度融合已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
2023赛季开始,梅州市五华县谋划开展“一场球激活一座城”系列活动,积极办节会、搞活动,让五华变得更“好吃”“好玩”“好逛”。如踢“福洞”挑战赛、全国征联、灯光秀、万人合唱、非遗展演、功夫足球、鱼生菩米宴等主题活动,赢得广大球迷的点赞和好评。
足球的发展也点燃了城市发展的动力。“足球之乡”紧抓机遇,加快发展。
近些年,梅州推进“百千万工程”深入实施,重点聚焦县域经济、城镇建设、城乡风貌、改革创新、社会参与等五大方面,全面激发内生动力,聚力强县促镇带村,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推动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目标,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稳、越走越宽。
横东村。
横东村。
在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横东村,一栋栋客家民居焕然一新,风格统一之后别有江南水乡韵致;房前屋后种满各式应季果蔬,一派田园好风光;村民们三五成群围坐在新建的凉亭闲聊,热闹不已……村容村貌持续改善,村民生活品质稳步提升,同时带动了村民观念的转变,自觉维护起房前屋后的卫生环境,让横东村更加宜居。
目前,横东村按照“逐栋施策,整体协调”的改造策略,对156栋农房进行了改造提升,并完成“三清三拆”365处,全面铺开“三线”整治工作,已实现90%的线缆落地,不断刷新村庄“颜值”,提升村民生活品质。
横东村。
横东村。
在梅县区雁洋镇长教村,颇具特色的客家民居整齐排列,红色的砖墙与围龙屋似的造型与青山绿树相得益彰。从雁南飞茶田景区向外望去,层层叠叠的千亩生态茶田青翠欲滴,红砖红瓦的半围龙民居相映成趣。
近年来,长教村依靠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生态资源禀赋,村企携手打好文旅资源牌,打破常规思维,通过流转闲置土地、基础设施改造、民房改造提升等内容建设,依托两大景区做强文旅产业。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吸引了省内外大批游客纷至沓来。
雁南飞茶田景区。
雁南飞茶田景区。
数据显示,长教村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景区年营业收入超1亿元。
十五运会,来梅州,感受“足球之乡”的魅力吧。
采写:南方+记者 梁时禹
摄影:南方+记者 杨斐君 何森垚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