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这是一栋闲置多年的房子,现在改成咖啡屋,周末上座率能到90%,成了游客打卡、村民休闲的好去处。”在龙川县黎咀镇皮潭村江边咖啡屋,村干部杨淑丽一边制作咖啡,一边向记者介绍。
这家位于东江边的咖啡屋,以省级非遗龙川手擎木偶戏为主题,取名“偶遇咖啡”。咖啡屋就地取材,以本地南坑茶、香水柠檬、黄皮、枇杷、三华李为原料,推出系列咖啡和果茶饮品。2025年春节开业至今已售出7000余杯饮品,营业额超10.5万元,带动4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让闲置空间变成了“增收宝地”。
在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纵深推进的三年历程中,河源市龙川县黎咀镇走出了一条差异化的乡村振兴路径。这个曾因地处粤北山区、资源零散而“藏在深闺”的农业小镇,以党建为魂、创新为钥,破解了“宣传弱、非遗冷、土地荒、房屋闲”四大发展难题,实现了从“资源沉睡”到“价值觉醒”的质变。
如今的黎咀镇,不仅是农文旅融合的“网红地”,更成为粤北地区以小切口推动大变革、以微创新激活大发展的乡镇样本。
鸟瞰黎咀镇。 受访者供图
鸟瞰黎咀镇。 受访者供图
打通数字通道
山货出山驶入发展快车道
“以前灰水粽靠在农贸市场叫卖,一天最多卖100个;现在通过短视频,平均每天能卖出1600个,今年卖出了4万个灰水粽,收入20万元。”黎咀社区居委会党支部书记邱丽琼,同时也是艾粄、灰水粽非遗小吃传承人,在她的手机里,存着数十条记录乡土生活的短视频,镜头里的灰水粽制作工艺、艾粄制作过程,成了乡村连接城市消费市场的“数字桥梁”。
相较于传统乡村宣传“撒网式”的低效模式,黎咀镇率先成立文旅专班,以“精准传播”为核心,构建“培训+云库+矩阵”的数字化传播体系。
通过“AI+自媒体”专题培训,近百名镇村干部、非遗传承人、返乡创业者从“门外汉”变身内容创作者,不仅掌握了视频剪辑技巧,更学会运用AI工具分析游客消费心理,让“黎咀云库”中38种特色农产品、24处旅游资源、9项非遗技艺精准触达目标受众。
“‘1+N’新媒体矩阵不是简单的账号叠加,而是‘核心账号破圈+村级账号扎根’的协同体系。”黎咀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刘飞翔说,以“偶遇黎咀”为核心的60余个账号,形成了“镇域品牌造势+村级特色补位”的传播格局。
截至目前,矩阵视频总播放量突破100万次,直接带动农产品销售额超10万元,更重要的是,这种传播模式让村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满东村党组织书记带头出镜,自发拍摄的太空莲采收视频,单条播放量超7万,带动周边10户村民视频号卖货,探索“数字赋能”向“全民参与”的延伸。
创新传承模式
老技艺焕发新活力
走进黎咀镇手擎木偶戏产业发展中心,木偶戏剧院、木偶主题研学区、木偶传承中心串联起观看、参馆、创作三大体验场景。木偶戏剧院的舞台上,黎咀镇手擎木偶戏剧团团长骆志鸿正带着团员演绎经典木偶戏,木偶的动作惟妙惟肖,引得台下穿着校服的孩子频频鼓掌。
不远处的木偶博物馆内,玻璃展柜里陈列着从清代到现代的木偶实物,电子屏循环播放世界各地木偶文化纪录片,团长一边带领孩子们参观,一边讲解黎咀手擎木偶戏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孩子们还能通过触屏互动设备查询非遗传承故事,最后拿着研学手册完成知识点记录。
这种“展演+体验”的场景,改变了木偶戏此前“观众多是老一辈、看完就散”的困境,而是变成了能亲手触摸、亲自演绎的“身边技艺”,真正实现了从“台下看”到“上手玩”、从“小众欣赏”到“大众参与”的生动转变,让古老的木偶戏在新时代焕发出了全新的活力。
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黎咀手擎木偶戏曾面临“传承断代、市场萎缩”的双重挑战。“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黎咀镇跳出“建博物馆、存老道具”的静态保护思维,以“产业思维”推动非遗活化,建设龙川县黎咀镇手擎木偶戏产业发展中心,不仅完成戏剧院、研学区、传承中心的硬件建设,更引入强村公司专业化运营,构建“非遗展演+研学体验+文创开发”的全链条发展模式。
“我们与河源青少年户外活动营地中心合作,不是简单开发课程,而是将木偶戏与客家文化深度融合。”刘飞翔介绍,研学课程让非遗从“观赏品”变成“体验品”。预计本月试运营后,月接待学生超2000人次,月增收超3万元。更长远来看,未来计划开发的木偶主题文创产品,将进一步延伸产业链,让“老技艺”产生“新价值”,实现“保护—传承—发展”的良性循环。
破解撂荒难题
“湖洋田”变身“增收田”
在皮潭村、龙潭村、满东村,太空莲形成一片“绿海”,粉色的莲花在风中摇曳,游客沿着田埂漫步、拍照,莲田边的售卖点里,新鲜莲子、莲子干等产品琳琅满目。这片如今的“网红打卡地”半年前还是一片积水严重、杂草丛生的撂荒湖洋田。
“土地是乡村的根,但没人种、种不好,就是‘废资源’。”满东村党支部书记谢雪营回忆,为盘活这片撂荒地,镇里成立土地流转专班,村干部逐户走访,不仅要解决“愿不愿意流转”的思想问题,还要破解“怎么种、谁来种、收益怎么分”的现实难题。最终,镇里将110亩湖洋田整合,由村集体统一运营,引入太空莲种植项目,并邀请农业专家全程指导,从选种、灌溉到采收形成标准化流程。
2025年,黎咀太空莲共产出4.4万斤新鲜莲子,按市场价10元/斤计算,直接产值达44万元,15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更重要的是,太空莲种植形成了“农业+旅游”的叠加效应——夏季赏莲季接待游客2000余人次,满东村村民销售土特产旺季每月多赚3000元。
这种“三村联动、资源共享、收益共分”的模式,不仅破解了单村资源有限、力量薄弱的难题,更探索出一条“土地盘活—产业发展—群众增收”的共富路径。
盘活闲置资源
闲置房转型“致富房”
皮潭村的蝶变,始于该镇推行的党建引领下的“闲置资源活化”行动。
“村里不少老房子因村民外出务工长期闲置,不仅浪费土地资源,破旧房屋还影响村容村貌。”皮潭村党支部书记何美娴坦言。
为打破这一困境,村党支部以“党建+闲置资源盘活”为核心抓手,率先从“带头人”做起——何美娴主动将自家房屋率先改造成主题民宿。在村党支部书记的示范带动下,村干部纷纷跟进,挨家挨户走访村民,耐心讲解闲置房屋改造的收益模式与生态价值,逐一化解“产权归属不清、改造意愿不强”等顾虑。同时,引入运营团队,将7栋闲置民房改造成主题民宿,配套建设餐厅、江边咖啡屋、生态垂钓台、铁板烤肉区,构建起“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的乡村旅游体系。
如今的皮潭村,早已不复往日的冷清。53间民宿客房在2025年接待游客超5000人次,带动营业额72万元,客家腐竹、红薯、玉米等土特产销售额也突破5万元,15名村民通过民宿服务、餐饮接待、特产销售实现稳定就业。更难得的是,这种改造并非“为了旅游而旅游”,而是真正打造“主客共享”的乡村新空间:咖啡屋傍晚常有村民围坐聊天,村里的议事会也常在这里召开。
皮潭村返乡创业者吴琼说:“现在村里环境美了,收入高了,越来越多年轻人愿意回来创业、生活,村里又有了久违的烟火气。”
黎咀镇党委书记黄海浩表示,下一步要立足本地资源禀赋,找准突破口,以小切口推动大变革,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未来,随着木偶戏文创产品的开发、太空莲种植面积的扩大、更多闲置资源的活化,黎咀镇将继续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画卷,为粤北乡村振兴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南方+记者 黄敏立
通讯员 唐松龄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