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城·守艺人|林树青:潮语述古今,愿揭阳“脱口秀”永不停播

作者 唐楚生 2025-09-01 14:00
01:26

榕城·守艺人|林树青:潮语述古今,愿揭阳“脱口秀”永不停播

榕城·守艺人|林树青:潮语述古今,愿揭阳“脱口秀”永不停播

一方台、一醒木

一人一桌一台戏

扇开扇合说古今

道尽世间苦酸甜

在过去7年间,每逢周六晚上,榕城讲古人林树青总会出现在揭阳古城的地标建筑——进贤门的阁楼中,为过往游客、邻近居民带来一场喜闻乐见的潮语乡音“脱口秀”,以“讲古”的形式弘扬忠孝仁义等传统美德。

讲古,古称“说话”,是中国一种古老的传统口头讲说表演艺术形式,自宋代开始流行,各地说书人用当地方言讲述不同故事。

潮汕讲古,形成于明朝中叶,清朝中期在潮汕地区广泛流行,用潮汕方言与俗语、歌仔和潮剧说白等相结合进行表演,演绎潮汕地方故事、人物轶事、民俗风情。

林树青,2020年4月被评为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潮汕讲古”代表性传承人,师出家传,至今已历五世。

“我家里从祖辈开始,就开始讲古,浓郁的家庭氛围让我自幼就耳濡目染,月光照耀,一把木椅放在榕树下,听着长辈话说当年,到现在讲古也坚持讲了几十年,基本上每天都会讲。”林树青介绍,讲古内容的角色多样,听众只能依靠讲古人的“嘴”来分辨人物,故以多变的情绪、音色、音调来演绎不同的角色,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表演风格。

几十年的讲古经历,让林树青满腹诗文,他表示,“每一篇讲古,我都有保存手稿,都是我自己手写的。”据了解,林树青现今保存的手稿有100多份短篇小说,根据民间故事、长篇小说创造改编的有百余篇,其中原创的讲古故事有几十篇。“长篇小说因为都是书面表达,在改编的时候我在不改变原文意思的基础上,将内容转为潮汕方言,借助俗语让内容更加生动。”

林树青介绍,所谓“讲古”,讲的就是人民群众的生活,因此会结合现实生活进行创作,形成多个系列。比如潮汕传统民俗系列,包括潮汕婚俗、潮汕成人礼“出花园”、潮汕游神等;再如揭阳特产系列,比如腐乳饼、钱岗蚝,通过讲述特产背后的故事,让外地游客了解揭阳、带出揭阳,进一步打开揭阳特色手信的知名度。还有清官廉吏系列,如揭阳名贤郭之奇、郑大进、黄焕国等。

“在讲古时,我借助潮汕俗语、俚语进行二次创作,雅俗共赏,讲起来也会更加押韵,效果也会更好。对比苏州评弹、北方评书,潮汕讲古会更多地借助俗语来讲述故事,听起来朗朗上口,简单易懂。如果遇到年轻人、游客听不懂一些俗语,我会用普通话解释一遍,让大家听得开心,也能听得懂。”林树青讲述说。

据了解,2018年以来,每周六晚上林树青都会固定在进贤门讲古一个半小时,大概需要准备16000字左右的文稿。林树青说:“进贤门附近有几十位老人,他们经常在那里听我讲古,所以我的内容都会更新。基本上半年内的讲古内容不会出现重复,时不时会重新讲经典的片段,如忠孝仁义的民间故事、清官廉吏的系列故事。”

时下,揭阳古城持续推进保育活化,进贤门城楼进入修缮阶段。林树青也会在揭阳学宫、丁日昌府等古城的热门地点,继续以一桌一木一扇,讲尽古今。

近年来,林树青活跃在讲古艺术舞台,重大节日活动都会进行宣讲,比如近几年揭阳文旅热度攀升,春节期间揭阳古城会有许多游客,则同步增加讲古场次,让游客了解、喜欢揭阳。

“讲古是省级非遗,作为传承人我有责任推广,我每天在家里都会录制长篇小说、民间故事等,将音频送至潮汕地区的广播电视台进行推广;市、区文化馆也会积极宣传,提供活动场地,联合校园、社区开展非遗讲古进校园、进社区活动,让讲古在民众之间传播,再次焕发活力。”林树青介绍,十几年来,陆陆续续都有学生来学习,但是讲古需要语言天赋,一段半小时的讲古,文稿至少6000字,需要全文背诵,稿子多为方言表述,许多年轻人难以看懂,所以很多学生就算兴趣浓厚,但却难以坚持,所以现今讲古传承像是陷入了一个泥潭境地,讲述所用的俗语很多年青一代不理解甚至没听说过,自然而然讲古的精髓就难以传承……

林树青说:“我常言道,只要有人想学,我都可以教。现在我也会创作更多年轻人喜欢听的内容,只要潮汕讲古可以开枝散叶,传承开来。”

讲古精髓多如毛,树青醉心不言弃。

述尽古今几十载,一心只为枝叶开。

潮语绵绵述古今,依旧坚守,努力传承,愿揭阳“脱口秀”永不停播。

文字:唐楚生 吴瑶

图片/视频:张加欣

编辑 刘晓维
校对 蓝淑茹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