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封开“村小”,有了省城名师|百千万有力量

作者 卢逸轩;刘亮 2025-05-27 21:32

音乐和美术课是上个学期进入封开县南丰镇中心小学(下称“南小”)北校区的。在此之前,承担着这座山区县乡镇小学“艺术教学”任务的,只有数量有限的美育老师。

专职艺术老师,是乡村学校的“少见人才”;艺术课则更是“稀缺资源”。而在南小及其附属的多个村小里,每一周分别有一个班级的学生能上一节音乐或美术课,接受40分钟艺术熏陶。

艺术老师们来自华南师范大学(下称“华师”),在南小教室的屏幕里,她们戴着耳机,背靠着白墙,向台下的“网上学生”们讲解着绘画或唱歌中的技巧,而另一面屏幕上播放着PPT,展示知识要点。

两面屏幕,让来自省城的老师和乡镇学生们得以短暂地处于同一场域,让一个人和一群人得以共振。同时,这也是乡镇学校和社会各界共同为学生们打开的一扇新窗口,穿过窗来到学生们身边的,是艺术和均衡教育的空气。

“画得比以前好多了”

小学生的视角里,周五下午,应当是一周之中兴致最高的时候之一。

下午两点,正是要上下午第一节课的时候。南小北校区里,充满少年们活泼、欢笑的声音,学生们陆陆续续回到教室,准备迎接上课铃的响起。

这是一所再典型不过的乡村学校。水泥的地面被雨水冲刷得一尘不染;三面环绕分布的教学楼,墙面白色瓷砖上贴着校训、校风等红色标语;顶楼彩旗飘扬,无处不在讲述着这所小学的办学历史。

南丰镇中心小学北校区。 南方+ 卢逸轩 拍摄

南丰镇中心小学北校区。  南方+ 卢逸轩 拍摄

对四年级一班的同学们来说,尽管是一节网络课程,但这不影响同学们上课的专注和热情。

这节美术课的内容是——“绘画中光影的塑造”。屏幕中,华师美术老师赵烨细致地告诉同学们,如何用线条和色块的疏密,来表现明和暗、光与影。随后,镜头切换为俯拍视角,背着手,佝偻着腰的老人简笔画,在赵烨的一笔一画和逐字逐句的讲解中,跃然纸上。

台下,有人追求“像素级临摹”,每画一笔就抬头看屏幕上的演示,铅笔和橡皮轮番在纸面上摩挲;有人把简笔画画成了工图,用上了直尺、三角板;也有人选择“放飞自我”,尽情挥洒创意和想象力,信笔涂鸦。且不论画作水平如何,至少,每一个学生或多或少都乐在了创作中。

“每次上课老师都教我们不同的绘画知识。”小郑在刚刚结束的美术课上,成为了被老师点评画作的“幸运儿”,“这两个学期我们还学过了素描、色彩,画了很多画,这都是以前没有上过的课。

黄华是四年级一班的语文老师,每一节美术课,他要作为线下老师维持课堂秩序。在此之前,他曾“越俎代庖”,站上过美术课的讲台,但学“之乎者也”的他去教“光影明暗”时,体会到的只能是“隔行如隔山”。“我不懂美术,要我上美术课也只能播放视频,让同学们照着视频来学习绘画。”但这样教,能指望学生们对美术、美学有认识吗?

现在很多同学的审美水平和绘画水平提高了。”自从前一个学期,华师在南小开设了艺术课程之后,改变也发生了。“有时候听到同学们对于一些美术作品发表评价,甚至可以‘像模像样’地穿插一些专业术语。”甚至在翻阅同学们的画作时,黄华会有明显的感受,“画得比以前好多了。”

培养的不只学生

类似四年级一班的艺术课,每一周都会在南小的两个校区,及其附属的十六个村小开课,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双师传递课堂”。

这是一种依托于云端、在线技术的教学形式,也是华师深度参与封开县“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助推乡村教育提质增效的重要方式。

2024年,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人工智能研究院与深圳优卓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共同为南丰镇中心小学带来了“双师传递课堂”项目——由华师提供教学资源支撑,优卓提供云端教学解决方案,并在学校下属两个校区和16个分散在全镇的村级设立了多媒体教室,为学生带来了音乐美术课。

通过“双师传递课堂”乡镇的小学生们也能够得到艺术教育。 南方+ 卢逸轩 拍摄

通过“双师传递课堂”乡镇的小学生们也能够得到艺术教育。  南方+ 卢逸轩 拍摄

获益的不仅仅是学生,南丰镇中心小学党委书记童嘉威认为,“双师传递课堂”中,通过协助线上教师教学,乡镇教师不仅能够直接观察到优秀的教学实践,还能从中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技巧。“这种方式,能让乡镇老师直接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更有助于本校教师的专业成长。”

“双师传递课堂”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乡镇小学开设艺术类课程的问题,尽管距离“人人能上艺术课”的愿景仍然存在一定差距,但“让一部分学生先上好艺术课”也为共同的愿景开了一个好头。

而在参与方之一的深圳优卓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冠的设想里,他希望南丰镇中心小学能成为封开县推进“百千万工程”、发展公平和高质量的基础教育的试点和标杆。

通过线上课程,我们既培养学生,也培养基层老师,从而实现可持续的自我‘造血’,让乡镇学校的老师能够教好乡镇的孩子们。”李冠说。

给乡镇学校“插上翅膀”

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的过程。

华师的云,推动着南小的学子们。而南小的老师们,也在用心用情,为了十六个村小的孩子们能得到更好的教育作出努力。

在南丰镇中心小学南校区一楼,云端教学中心坐落于此。下午三时许,英语老师侯镇慧来到这里,坐进仅能容纳一人的直播教学舱内,给村小的孩子们上了一节“双师传递”的英语课。

侯镇慧通过直播设备为村小的学生上英语课。 南方+ 卢逸轩 拍摄

侯镇慧通过直播设备为村小的学生上英语课。  南方+ 卢逸轩 拍摄

每一个教学舱内,都是一套在线直播教学设备,就像一个神经元——连接着镇小和村小——基础教育的“末梢神经”。

侯镇慧是南丰本地人,也曾是一名村小的学生。2022年大学毕业后,她选择来到南小教英语,这给她一种“教过去的自己”的奇特使命感。

乡镇学校,英语难教、难学是所有人共识。作为一门语言学科,专业英语老师缺口大、学生的语言环境不佳,也是短期内难以改变的事情。

最重要的是要给学生创造英语语言环境。”在她看来,“学生们的语言环境可能仅有每天课上短短的40分钟,我必须抓住机会,为学生们尽力创造高质量的英语环境,至少让学生们能多听一些标准的英语发音。”

侯镇慧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南小云端教学中心门口贴着的一张课程表显示,每一天都会有一名南小的老师为村小的学生们送上一节云端课程,包括英语和音乐两个学科,涵盖三至六年级

“下个学期,我们还将要面向村小增开艺术、英语、人工智能等课程,还要增加授课的频率。”在学校的计划中,像侯镇慧一样承担线上教学任务的老师人数要“翻几番”,教学舱的利用率也得“翻几番”,学生们有更多机会上各类课程,云端课程要进入“下一阶段”……校长童嘉威也怀着朴素的愿景,“乡镇的学生们也有一双翅膀,我们要做的,就是让他们的羽毛更丰满一些。

策划:赵进

统筹:吴帆

采写:南方+记者 卢逸轩 刘亮

编辑 唐锦洪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