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剑峰诗集《带刀的风》出版
范剑峰诗集《带刀的风》共分四辑,收录了作者近十年来创作的诗歌100多首,诗风唯美、感伤又不失明亮与希望,诗意浓郁又表意清晰。第一辑《行走岁月》是一个人在人间行走的足迹、感悟和忧伤,以及回首岁月的情感反刍和诗意回响。第二辑《王子山下》描述的现代乡愁,是王子山下的老屋,是驻守老屋最后的养蜂人,是乡村的磨难、安宁和梦想。第三辑《梦叙云心》是生之所想,梦之所牵,爱之所系,是作者对爱、生活、理想与自由的畅想。第四辑《面具》隐藏着对生命的自省和对命运的观察,是花间辞的心事,也是新时代的记录,既有对历史清醒的召唤,也饱含着作者对未来美好的盼望。
隐约的诗意让人生趋向完整
——序范剑峰诗集《带刀的风》
沈鱼
每个人出生时都携带一首诗,这首诗有他全部的血缘、经历、 情感、青春与记忆。
有的人在漂泊中有诗,有的人在迷离中有诗,有的人在后悔中 有诗。有的人,在琐碎与浮华中寻诗。诗总是飘浮在尘世中,有时 咋咋呼呼,有时隐隐约约,有时豁然开朗。剑峰的诗,还深藏于王子山的迷雾与山峰之中,躲闪在深谷与幽涧之下,有时云遮雾罩, 似有形骸,有时悬崖突现,但又迷失在欲言又止的语言烟霞里。
谈剑峰的诗,离不开王子山。他曾自号“王子山人”,或许王 子山需要一个代言人,替它说出朦胧的传说、灿烂的光景和明灭的 光阴,替它说出王子山的子民,曾经的磨难、现在的安宁和未来的 梦境。剑峰的诗,已初见言说的波澜,但还需要掷下一块疼痛的石头,这石头粗糙而尖锐,需要打磨成明月一般光滑、山风一样冰凉。当他把这日常的顽石投进思想的深河,才会听见诗意的回声。
王子山我去过,和范剑峰及花都本地诗友驱车入林、沿途觅诗, 登高望远,极目骋怀、畅叙幽情,生沉浮之心,发古今之叹。山中悠游,也有一时之感慨,也有一日之欢愉。而后在范剑峰位于王子 山脚下的祖宅宴饮,相谈甚洽。此地因旅游开发,村民皆已外迁,只留下几处旧宅、两个古祠以及一些恋旧的老人,在山脚下溪涧边 摆摊卖些土特产,或以宅为店,为往来的游客提供农家菜。对我来 说,这里我只是来过,或许若有所思,留下几行诗,或许酒酣人醉, 兴尽而归,不落一字,也没有什么遗憾的。但对于剑峰来说,这里就是人世的源头,是起点,是过程,也是归宿。所幸祖宅尚存,仍有父辈留守,念想还有所托。在王子山深处,那父辈的坚忍是诗, 那少年的磨砺是诗,那青春的出走是诗,那中年的折返也是诗。那 带刀的风是古老的训斥,那柔软的水是温柔的叮嘱,那喧嚣的鸟儿 是孤独时的伙伴,那安静的树木是忠实的听众。已有吉光片羽在剑 峰的诗句中显影,还有更多岁月的箴言需要剑峰用回忆和遐想造句。
剑峰姓范,宋朝范仲淹后人,在广州花都的始祖是范仲淹的第 十八世孙。范家祖宅坐落在花都区梯面镇王子山下,青砖黛瓦、人字封火山墙、天井花岗岩条石铺地,虽已老旧却不残破,风韵依然干净硬朗,一厅四房彰显曾经的繁华与鼎盛,也能想象当年范氏族 人在此勤劳耕读、繁衍生息的场景。而在范氏祖宅的东面,修葺一新的范氏宗祠,既有“高平门第,将相家声”的楹联,也有“青钱世泽,范氏家风”的祖训,还有“进士”“武魁”的牌匾。这些姓 氏源流、家族传说与族谱传承,既是一个人人文精神的背景,也是一个人现实生活的源泉。我们其实不知道是什么成就了一首诗,但一个诗人,肯定既有宗族的寻根,也有血脉的溯源。剑峰以身体不 在场的方式,揭示出灵魂在场的意义,这灵魂也许只是一个普通的 思乡的魂魄,当这魂魄归来,“河水浑浊,坐乱石上的垂钓老者两 手空空”,那些外出者、漂流者、归来者,是否都有“不曾在这座山栖居”的感叹呢?“谁又还记得大雁到过天空?/ 谁又还记得小 溪流过大山?”其实问题就是答案:“我想借助一座墓碑去找寻历史 / 敌不过迁出的灵魂 / 我为姓氏用自然的笑容念一段悼词。”对历史与变迁的思索也要落到实处,“一朵花开,从时间里来,青春摇曳至落红成泥 / 开到凋零也是瞬间芳华 / 比起彷徨,不如活在当下”。所以,当我们终于离开故地,即使现代化的工具使这种迁移 变得不是那么遥不可及,但断裂感、疏离感、孤独感甚至撕裂感的产生不是因为空间的隔断,而是社会变迁、人事凋零和时代幻化的影响,使忙碌、疲惫而焦虑的人们亟须寻找另一种灵魂的支点,亟须建设另一片精神的园田,从乡愁中来,但不只是回山村里去。从农业文明跃升到工业文明,可能需要经过许多年。从肉身的动荡返回精神的安居,有时只需要数行诗。“我还记起顽石受尽的折磨 / 柿子用通红的肉身换来种子的灵魂”,这里面,当然还有不可尽诉 的悲喜或未及写出的疼痛。他说:“我是在等一缕春风……我是在等一场夜雨……我是在等一帘幽梦……我在等一个知音,我在等一个未来……”他是在等山上一片飘忽不定的彩云,他是在等山下成 片成片的油菜花开,他是在等一个长相厮守的人,他是在等一颗复归旧地时乡土般平静的心。
人类史漫长遥远,显然不可问,但个人史如此短暂却又如此难解,我们还是应该问一问:我们应该如何让生命完整?我们扎根在大地上,但又不被土地捆绑。范剑峰,他又应该在一首诗中如何问答?他也有行走的诗意和行走的忧伤,在漂泊中重新定义现代的乡愁。他也有对人性面具的反思,有对历史深处的忧虑。他执迷于春草、夏花、秋叶表面上的光影形容,又领悟了奶奶、父亲、母亲言行里的岁月真谛。他有对理想爱情的浮想联翩,“赴约一场没有结果的遇见”,又有对日常恩爱的坚定信念,“嫉妒过别人浪漫的爱情 / 但爱情的最好礼物 / 原来是平凡的生活”。没有经历诗歌的人又怎么可能有沉着的思想,“我经过一片草地时总留恋峰峦的壮阔 / 只 是风把我送到比尘埃还低的地方 / 你习惯仰望的眼神忽略了小草的坚强 / 庭前的花香只是我人生的告诫”,总是世俗的欲望让生存支离破碎,总是隐约的诗意让人生趋向完整。
王子山需要一个诗人,可以是范剑峰,也可以是别人。剑峰当然可以在王子山外找到更丰富多彩的诗情,但那颗简单纯粹的诗心,总是隐隐约约地,浮现在王子山的深山、远水、烟云与天色中。
2023 年 3 月 18 日
注:沈鱼,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学 创作二级作家,著有诗集《借命》《花香镇》等,曾获《诗刊》 2015 年度陈子昂青年诗歌奖、《诗探索》第二届“中国诗歌发现奖”、 广东省有为文学奖第三届“桂城杯”诗歌奖,曾参加《诗刊》社第 32 届“青春诗会”,现居广州。
后记:生活如诗
生活如果往前看,我们总感慨时光如白驹过隙般飞速流逝,从 来不会想自己怎么来,要到哪里去。但往前看写过的诗歌,就会看到诗歌中青涩的生活,经历的欢愉,行走的忧伤,印证时光如歌,岁月如诗,流年如画。
人生在世,总会有些空城旧事、年华未央,笔下写不完的故事, 刹那即成永恒。我在王子山下长大,小时候总想把王子山写成一本书,王子山的风、王子山的水、王子山的茶,一条河流、一棵大树、 一株小草、一个人、一件事等全部都写进书里。长大后发现王子山的一枝一叶总关情,要写的太多了,根本写不完,而且不足以表达 我的全部热爱。后来,我想到了写诗,因为诗歌总能以小见大,于是开始创作诗歌,诗歌写多了,偶尔也在当地小报发表,我也顺理成章地加入了花都区作家协会,在协会的帮助与指导下,我得以继续文学创作。生活就这样,你以为是刹那,其实已成永恒。
“读我文字的人,不懂什么人让我如此深情,不懂什么际遇让我如此郁结。”诗歌可以是生活的琐记、人世的一面,也可以是生命的断章,可以不讲哲学不说理,可以平淡如水无诗眼。我一直认为一首诗不一定要有人去记住,抒发感情、聊表心意未尝不可,一首诗因单纯有感而发,也许有人同声相应,也许有人对号入座、芳心暗许。带刀的风太凌厉,锋芒毕露注定隐痛留痕。曾有一段时间, 我坚持认为诗歌应有诗歌的语言与技艺,任何平淡的断行、口水诗 都是离经叛道,我也因此直白地批判别人的诗,获嫌几许。现在想来是无知则无畏,无论如何成长,更多时间的沉淀、对人事的分辨、 处世的哲学,均能帮助我对文学创作、对诗歌表达产生更深的认识, 或习得更巧的技艺。
受疫情影响,也有工作的原因,我的诗歌创作一度中断了,仿 佛突然对文学创作失去了方向,没有了创作的激情和欲望。好在身 边一直有作家朋友的支持,沈鱼建议我:“如果没有写作的感觉, 那就从阅读开始,多读作品吧。”于是我不断阅读。阅读是一种好 习惯,更是一种最好的终身学习方式。我看到本地作家对文学的热爱,对文学的坚守,便收拾心情,从阅读开始,渐渐重燃自己的创作激情。通过大量的阅读,写作水平也得到相应的提高,零星发表一些小作品,延续自己的文学梦。生活就这样,你以为错过了花, 却收获了雨。
没有成册的诗歌是零散的,就像没有收集的记忆是零碎的,她会像风一样吹过春夏秋冬,渐渐模糊了我们的记忆,苍老了我们的容颜。因此,我总有一个愿望,或是一个情结,就是把写过的诗歌收集成册,正式出版一本诗歌集,为祭奠过去也好,为迎接未来也罢。
因为心动,所以念念不忘。但出书这个事每到议事日程,我总会给自己很多借口,会突然对自己的诗歌失去信心,我时常会问自己:“我的诗歌真达到出书的水平了吗?”“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还有多少人可以静下心来阅读一本诗集?”“自媒体的年代, 真有必要出书吗?”这些问题会纠缠着我,成为我出诗集的绊脚石。随着阅历的不断提升,接触更多的人和事后,我逐渐发觉,做自己喜欢的事,何必在意别人的看法,于是出诗集的愿望再一次强烈起来。在沈鱼、刘浪等本地作家的鼓励下,我坚定了出诗集的决心, “我想唤回的无非是不想收拾的灵魂”。生活就这样,心若动,念即成行。
2020 年,我与出诗集的机会擦肩而过,当时花都区作协准备资助十位本地作家出书,我匆匆忙忙将所有写过的诗集在一块交到区作协,后来因资金问题,项目腰斩,我的出书梦也被迫暂时终止了,我当时还为此萌生一肚子窝火。现在想来却有点小庆幸,因为 如果在当时那么匆忙的情况下出书,诗歌本身的质量不说,单单外形设计就够粗糙了,那书的质量一定不会好。生活就这样,你以为错过花期满枝,却迎来下一站彩虹满天。
2023 年 3 月,机缘巧合,有幸接到广东散文诗学会陈惠琼会长的邀请,加入了广东散文诗学会的丛书计划。有人说诗歌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生活需要我们去发现,需要我们去感受,“虚构一场秋雨不足以浇冷世界,虚构一朵白云不足以倾尽爱情”“彩霞满天是我澎湃的感动,残阳泣血是我忧伤的画面”,因此,我说生活如诗。
范剑峰
2023 年 3 月 18 日
于广州花都
作者简介:
范剑峰 笔名:王子山人,教育工作者,现居广州。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广东散文诗学会会员,广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创作现代诗、散文诗和散文为主,作品散见于各报刊杂志。
-------------------------
执行编辑:吴远团
审核校对:林延军、杨芳
审定发布:陈惠琼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