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怀集青山翠谷间,一场关于生态保护与产业升级的“双向奔赴”正在上演。当地万亩茶秆竹林下暗藏“植物界大熊猫”——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金毛狗蕨。广东医药大学科研团队在此建立肇庆首个茶秆竹林下种植示范基地,探索通过“以竹养蕨、以蕨富民”的创新模式,让濒危植物变身“生态富民钥匙”,为传统竹林经济开辟一条“不砍竹也能致富”的绿色发展新路。
在怀集县坳仔镇的万亩茶秆竹林深处,生长着不少被列入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金毛狗蕨,这种有着金黄色根茎的蕨类,因其濒危属性,被网友称为“牢底坐穿蕨”。
韦坤华团队在怀集坳仔镇的示范基地里种下300株金毛狗蕨。 西江日报记者 林琳 摄
韦坤华团队在怀集坳仔镇的示范基地里种下300株金毛狗蕨。 西江日报记者 林琳 摄
“这是我们去年开展‘双百行动’调研时的意外发现。”日前,广东医药大学教授韦坤华告诉记者,其团队在怀集茶秆竹林下发现了大量野生金毛狗蕨种群。这种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的珍稀蕨类,兼具药用和观赏价值,但因长期过度采挖已濒临灭绝。“初步推断,茶秆竹林特有的阴湿环境恰好契合金毛狗蕨的生长需求。”韦坤华因此萌生出建设茶秆竹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的想法,为传统茶秆竹产业突破粗加工依赖、延伸价值链打开新路径。
近日,记者跟随韦坤华团队深入坳仔镇深山。其在泥泞且陡峭的竹林间指导学生建立试验田。“我们今天带来300株人工培育的金毛狗蕨幼苗,从5厘米到20厘米的苗高设置多个对照组,这些数据将破解林下种植的技术难题。”韦坤华解释。
“这不仅是生态保护,更是产业革命。”韦坤华表示,近年来,金毛狗蕨的人工繁育研究有显著突破,通过孢子育苗、组培育苗等技术实现种苗规模化生产,突破了为金毛狗蕨的种源瓶颈,为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奠定了基础。
韦坤华团队测算,若推广至全县10%的竹林,年产值可增加超亿元。这一模式不仅盘活闲置林下资源,更推动茶秆竹产业从“单一出口”向“复合经营”转型。这种“林药共生”模式,正推动传统茶秆竹产业从粗加工向“复合经营”转型。
记者:林琳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