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九部门联合印发数字金融重磅文件。近日,人民银行深圳市分行联合深圳金融监管局、深圳证监局、深圳市地方金融管理局、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深圳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国家外汇管理局深圳市分局九部门印发《关于做好数字金融大文章 支持打造“数字中国”深圳样板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
《实施意见》聚焦数字金融技术、数字金融产品、数字金融服务、金融数据要素等重点,围绕五个方面提出18条具体举措。对金融机构端,明确要求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和国产推理大模型研究部署;在服务企业方面,提出金融机构要深挖企业“技术流”信息进行精准画像,推动“腾飞贷”“降碳贷”“跨越贷”“科技初创通”“小微通”“个体通”等特色创新产品增量扩面。由此可见,深圳正以数字金融创新巩固拓展数字经济优势,全力支持打造“数字深圳”。
近年来,深圳以数字要素和数字技术为关键驱动,数字金融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平安集团、招商银行、微众银行等一批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全国领先。深圳先行先试搭建金融科技创新平台、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发挥人民银行大数据征信体系作用,搭建地方征信平台,完成37个政府部门和公共事业单位超26亿条涉企信用数据的归集共享,覆盖全市439万商事主体,助力企业获得融资5391亿元。
在英国智库Z/Yen2025年3月发布的第37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37)”中,深圳在金融科技发展水平方面位居全球第三、全国第一。
推进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
要求机构推动AI大模型应用部署
系统推进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提升数字技术应用创新能力。深圳构建了“制度引领+场景创新+技术输出”的数字化转型生态。《实施意见》要求金融机构建立“一把手”主责的统筹协调机制,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和国产推理大模型研究部署,加快关键软硬件技术金融应用研究攻关和科技核心系统信创改造。推动金融机构依托前海、河套两大国家重大战略平台,拓展深港跨境合作、供应链金融等创新场景。鼓励技术领先的大型金融机构发挥“传帮带”作用,向中小金融机构开展技术输出。
强化数字技术赋能
深挖企业“技术流”信息进行精准画像
强化数字技术赋能,提升金融“五篇大文章”服务质效。《实施意见》鼓励金融机构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深挖企业社保、税务、知识产权、创新积分等“技术流”信息,为企业精准画像,推动“腾飞贷”“降碳贷”“跨越贷”“科技初创通”“小微通”“个体通”等特色创新产品增量扩面。
引导金融机构探索基于“数据+金融”的数据资产增信、数据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数据安全保险等创新服务,探索开发标准化、可追溯的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产品,运用交易数据创新“脱核链贷”业务模式。鼓励金融机构依托跨境金融服务平台,丰富“区块链+跨境业务”应用场景,推动航运贸易数字化,深化深港跨境征信和金融科技产学研合作,不断提升数实融合水平。
夯实数字金融发展基础
推动跨境支付新场景落地
夯实数字金融发展基础,打造深圳特色数字金融应用场景。近年来,深圳依托数字人民币试点、跨境支付平台、深圳地方征信平台(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形成了一批数字金融特色应用场景。
《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在数字人民币方面,推进数字人民币在公共事业、预付式消费、供应链金融等领域应用,积极参与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项目,深入开展智能合约、数字人民币硬钱包等创新应用,打造具有示范性应用场景。
在跨境支付方面,推动香港转数快与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互联互通首批应用场景落地深圳,打造全域支付示范区。
在征信赋能方面,加快知识产权、创新专利、专精特新、绿色环保、农业农村、养老等领域信用信息的归集整合和共享应用,利用“征信+信贷”机制激发政策牵引合力,提升惠企利企效能。
提升金融监管数字化水平
用好大湾区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合作机制
提升金融监管数字化水平,完善数字金融治理体系。人民银行深圳市分行深入实施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合作等重点工作,目前已推动15个金融科技创新应用项目测试。
聚焦金融监管数字化和风险防范,《实施意见》提出要用好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合作机制,依托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香港金融管理局金融科技监管沙盒、澳门金融管理局创新金融科技试行项目联网对接的安排,提升金融监管数字化水平。鼓励金融机构完善数据全链条治理体系,提升信息技术自主安全可控能力,切实防范数据和个人隐私泄露等风险。
南方+记者 戴晓晓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