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师港浸大,英语教学是我成长的“加速器”。为了适应英语教学的课堂,入学后,我很快找到自己的通关“秘籍”——通过观看外语影视作品,潜移默化地积累词汇、增强语感。学校英语语言中心也为同学们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从学术写作到口语表达,从听力理解到日常对话,帮助我们提升英语能力。在学校,老师们耐心指导,鼓励我们大胆开口、勇敢写作。在这样的氛围中,我渐渐在课堂上自信发言,在生活中,也能流畅地使用英语交流。
魏佳欣
2021级中华文化与国际传播
魏佳欣在课上进行英文演讲
在北师港浸大,小组作业是我们日常学习的“必修课”。每学期,老师们都会布置许多具有挑战性的小组任务,而我也在其中经历了从组员到组长的转变。作为组员,我通常会提前准备资料,带着问题和思考参与讨论;成为组长后,我更注重了解每个成员的分工进展,及时协调进度。完成小组作业的过程,不仅锻炼了我的团队协作能力,更让我学会如何在压力下高效合作。这些经验也为我未来的工作积累了宝贵的技能。
陈玺竹
2022级会计学
陈玺竹(左三)与小组成员在汇报结束后与老师合影留念
学校的暑期项目为我们提供了前往世界各地名校学习的机会。去年,我参加了牛津大学的商业管理课程,每天上午通常会安排专业课程,下午则是不同主题的讲座,晚上还能报名参加休闲徒步等课外活动。这些课程安排和课外活动不仅让我们深入学习专业知识,更让我融入当地的文化氛围。在这里,我认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我们一起分享各自的经历和故事,度过一段难忘的时光。
彭陈欢欢
2021级公共关系与广告学
彭陈欢欢与参加暑期项目的同学一起参加课外活动
在学校的导师关顾计划(MCP)里,有一群贴心的“组爸组妈”,他们用认真负责的态度和细心的指导,帮助新生快速适应大学生活。大二时我也成为了一名“组妈”,如今已是第三年。从学习“组爸组妈”,到独立带领小组,我见证了很多学弟学妹的成长,这份经历也让我不断进步,收获满满的成就感。
刘育彤
2021级公共关系与广告学
刘育彤(左三)和MCP组内学弟学妹与老师聚餐
在北师港浸大,学生有很多课后与老师交流的机会。比如,我们可以预约老师的Office Hour,探讨课堂知识,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还能和师长约饭,向老师请教学业或职业发展规划等方面的困惑。我曾在一次活动中与我们线性代数的任课老师约饭交流,听她分享自己的求学经历,了解这门课程对我们未来专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这种与老师近距离接触的机会,让我感受到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我们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
肖文烨
2023级统计学
肖文烨(左一)和同学在“取贤于师,共享食光”活动中与张未老师(左二)约饭交流
学校的苑舍制度是我认为比较特别的地方。在这里,宿舍不仅是我们日常起居之处,更是一个融合生活、学习与自我成长的社区。作为学长舍堂导师,我曾策划过一场有趣的活动——流体熊上色派对。这不仅是一场放松身心的小聚会,更是舍堂成员们分享创意、增进感情的绝佳机会。看着大家在欢乐中尽情挥洒创意,我也感到无比欣慰。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大家找到在苑舍中的归属感,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
李林泽
2021级金融数学
李林泽同学(右四)组织同学参加苑舍活动
每学期,学校都会设置阅读周,在这期间,学校不安排课程和考试,而是鼓励学生自由安排时间。大家可以发展兴趣爱好、缓解学业压力;也可以自主学习,因为老师们会随时在岗,提供咨询和课业辅导。上学期的阅读周,我和同学一起前往外伶仃岛完成学校第五届短视频大赛参赛作品的拍摄。这是一次独特而难忘的经历。外伶仃岛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滴海水都纯净无比,为我们的拍摄提供了无尽灵感。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我们还完成了属于自己的作品,那一刻,内心的喜悦胜过一切。
潘孙炜
2023级人工智能
潘孙炜拍摄的外伶仃岛风景
高桌晚宴是我在学校体验到的一项特别的活动形式。在这里,我们不仅能聆听各领域专家学者的精彩分享,还能认识许多新朋友。此外,高桌晚宴还能锻炼我们的社交技能。在这种正式场合,我们需要学会如何穿着正装或礼服,如何礼貌交谈,以及如何表现得体。这为我们提供了练习社交礼仪的绝佳机会,也让我更加珍惜作为BNBUer的每一刻。
赵万楚灵
2023级中华文化与国际传播
赵万楚灵(左)和同学参加高桌晚宴
在北师港浸大,
同学们不仅收获了知识与友谊,
更延伸出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在这个多元化的教育环境中,
持续书写自己的成长故事。
来源 | 新闻公关处
文字、排版 | 潘姝云 徐子涵 聂琪
图片 | 受访者供图
编辑 | 董培琳
欢迎投稿至mpro@uic.edu.cn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