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路者松山湖

作者 郑国豪;郭文君;陈启亮;吴碧彤;黄政正;陈雅靖 2025-03-21 08:00

近期,各地纷纷晒出最新经济数据,东莞市长安镇与松山湖高新区“双子星”携手闯入千亿GDP“俱乐部”,引发各方热议。

其中,松山湖首次跻身全国高新区20强,是榜单中建园时间最短的“后浪”。这座诞生于郊野水库的年轻园区,用24年时间完成了对东莞经济、科技版图的重新定义:从“世界工厂”到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跃迁。

解码全国高新区20强,绝大部分位于直辖市、特区、省会城市或计划单列市。松山湖的突围引发关注——没有政策优势,却通过精准的战略定位,在产业与科创深度融合中,崛起为国家高新区中的“顶流”、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极核”,闯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这不禁让人想起今年爆款电影《哪吒2》,那句“若前方无路,我便踏出一条路”的热血呐喊,在年轻、不信命的松山湖找到了现实注脚。

破局:闯出“智造路”

本世纪初,当东莞以“世界工厂”之名重塑全球制造业版图时,这座以“三来一补”模式起家、劳动密集型产业见长的城市,脉搏中已跳动着危机。

在东莞创新发展模式的求索中,松山湖以“闯关者”的姿态横空出世——2001年,在松木山水库这片山清水秀之处,72平方公里的松山湖科技产业园成立。

建园之初的松山湖。

建园之初的松山湖。

面对产业链低端锁定的危局,松山湖的“闯”字诀,在于敢向上攀升。

2005年,华为南方工厂选址松山湖;2009年南方工厂首期投产。彼时,全球智能手机产业显露峥嵘,初代的华为智能手机亦同步问世,一大批旗舰产品从松山湖的流水线涌向广阔的市场。

但松山湖并不满足于只做华为的制造基地。凭借着优越的生态环境、周到的政务服务,松山湖吸引了华为更大的投资。

“更大的投资”,实际上是指研发、设计等产业链上游更具创造力的环节。2018年,华为终端及其重大基础事业研究室迁入松山湖,形成一片优美壮阔的城堡式建筑群,如今人们习惯将其称为“华为溪村”。

华为在松山湖畔形成别具特色的欧式建筑群。

华为在松山湖畔形成别具特色的欧式建筑群。

20年来,以南方工厂为起点,华为在松山湖陆续布局终端总部、研发实验室等项目,吸引数万名研发人员扎根松山湖,构建起涵盖研发、制造、测试的全产业链生态。

华为的入驻犹如投入深水的巨石,不仅带来每年超千亿元产值,更吸引超200家上下游企业集聚,推动松山湖信息技术产业集群成型,出现了一批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与隐形冠军——

生益科技从一家依靠来料加工的企业起步,在松山湖成长为覆铜板领域行业的龙头企业,公司刚性覆铜板销售总额全球排名第二;2012年在松山湖成立的东莞记忆存储,突破国内的封装瓶颈,成长为国内最大的服务器制造厂家,年产值超百亿……

华为开发者大会。

华为开发者大会。

2019年8月,在松山湖举行的首届华为开发者大会上,我国首个国产移动操作系统——华为原生鸿蒙操作系统正式发布,震撼全球,也标志着松山湖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近年来,全球芯片断供、消费电子需求骤降、地缘政治冲击等不利因素叠加,松山湖却展现出惊人的抗压能力,在危机中寻觅新机,将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链磨炼得更完备、强韧。

2024年,松山湖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值超4400亿元,撑起了东莞这一万亿级支柱产业的“半壁江山”,也为“千亿园区”贡献了扛鼎力量。

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兴产业日益成为经济增长最活跃的力量。但新兴产业往往也是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密集型产业,资源投入大、持续时间长。

松山湖“闯”字诀,还在于敢向前抢跑。除了引进成熟的大企业,也以极大魄力将资源投注给初出茅庐的创业者。

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

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

眼下,机器人产业大热,但在2014年尚处萌芽期。松山湖却已超前布局,邀请被誉为“硬科技创业教父”的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入局”,给予全方位支持,建设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打造出一批学院派硬科技创业军团。

10多年来,基地成功孵化科技企业60多家,存活率高达80%,更涌现云鲸智能、逸动科技、本末科技等知名企业。

类似的故事,也在其他新兴产业上演。

在集成电路与半导体领域,松山湖集聚了全市90%以上的集成电路设计创新资源,成为东莞第三代半导体产业的科创策源地,中镓半导体、中图半导体、天域半导体、赛微微电子、大普技术等一批“芯”势力崛起,产业规模超300亿元。

大普技术发布的车规级高精度RTC芯片打破国外市场垄断。

大普技术发布的车规级高精度RTC芯片打破国外市场垄断。

在生物医药领域,松山湖不惧“双10困境”——一款新药的研发至少需要花费10亿美元、10年投入,持续加码扶持。如今,园区陆续集聚了全市80%以上的生物产业创新资源,注册生物企业总量达到500多家。

在数字经济领域,落地全国首个工业数字大厦,牵手华为云共建全国首个开发者村,以数字化赋能千行百业。一座座智能工厂接连亮相,向世界展示着制造业升级的东莞样板。

没有特区光环,也没有省会能级,松山湖仅凭破局之志,用二十余年书写了一部“无中生有”的突围史诗。

进阶:种出“科创林”

去年以来,松山湖重磅消息不断——全球第四、中国唯一的脉冲式散裂中子源扩容,亚洲首个阿秒激光启动建设,加上正在筹备推进的南方先进光源,松山湖有望同时拥有三个大科学装置。

先进阿秒激光大科学装置建设效果图。

先进阿秒激光大科学装置建设效果图。

这样的国之重器“梦幻天团”,足以傲视全球。

松山湖的源头创新要追溯到2006年,这一年中国散裂中子源选址东莞。

彼时,对于基础研究的重视并不如今天这样深入人心。在东莞之前,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和生曾带队四处选址,却多次碰壁。他回忆,“当时不少地方的认识是‘你们既不产生GDP、也不交税,来了后没有什么用处’。”

“不怕吃亏”的东莞,却果断抓住了这一当时并不被人看好的历史性机遇,拿到跻身科技创新“国家队”的入场券——

2006年起,“科技东莞”工程每年拿出10亿元作为专项资金支持中国散裂中子源建设,这个数字约为当时东莞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1/14;几年后,这一专项资金翻倍到每年20亿元。

中国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学装置与深圳光明科学城隔巍峨山相望。

中国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学装置与深圳光明科学城隔巍峨山相望。

2018年,中国散裂中子源建成运行,结束了珠三角地区没有国家大科学装置的历史。

散裂中子源不仅“撞”出了中子束流,还“撞”出了松山湖的城市能级与科创地位。

2020年7月,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批复同意东莞松山湖科学城与深圳光明科学城共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始创新高地。

大科学装置是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内核”。正是因为拥有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才站上了国家科技创新体系“金字塔”的顶端。

随后,松山湖科学城以同样的逻辑,相继布局南方光源预研平台、先进阿秒激光等重大平台,为重大原始创新成果的诞生打下坚实基础。

另一方面,当今全球科技革命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从“科学”到“技术”转化,基本要求是重大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

深谙“独木难成林”的松山湖,将“闯”的锋芒指向创新生态的构建。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

毗邻散裂中子源,坐落着广东首批省实验室之一的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作为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田,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被赋予了更大的自主权,允许科学家们“用打酱油的钱去买醋”。

科研经费的有效“松绑”,直接推动“硬科技”的成果转化。从2018年成立至今,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先后引进27个创新样板工厂团队,直接孵化出38家产业化公司,估值超50亿元。

科技创新,关键在人。近年来,东莞在松山湖重磅加码,相继建设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两所研究型大学。目前,松山湖已拥有6所高校,为与城市发展良性互动、形成聚变反应打下了基础。

香港城市大学(东莞)。

香港城市大学(东莞)。

此外, 松山湖还拥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5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8家,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89家。

“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上游的大科学装置、基础研究平台、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间,构建了一种类似于热带雨林的关系,共同组成了松山湖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生态。

依托散裂中子源工程技术,广东首个“治癌利器”硼中子俘获治疗(BNCT)中心大楼落地,开启了超千亿市场规模的高端医疗器械新赛道。于荔枝林中,散裂中子源正“裂变”出产业“密林”。

小拇指甲盖一般大小的散热片,是湃泊科技重点研发的拳头产品。“从首次送样,到建立月产能500万片的工厂,仅用时一年零10个月。”湃泊科技创始人安屹说,作为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近邻”,企业产品快速研发及多项验证测试,都借用了实验室的公共技术平台完成。

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

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

将创新链牢牢“焊”在产业链上。如今的松山湖,每平方公里就有超过8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云鲸扫地机器人、无弦吉他等新星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成长。园区R&D投入强度达13.3%,比世界最高的以色列(6.3%)高了一倍。高技术产业营业收入达3700亿元,稳居全国第一梯队。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教授郑永年曾提出,在旧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贸易)今天遇到困难而动力不足的情况下,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三驾马车”——基础科研、应用技术、金融支持。

松山湖的发展,正恰恰契合了新“三驾马车”的要素,为高质量发展书写了一部现代启示录。

制胜:拼出“新未来”

站上千亿新坐标,如何推动更多的未来产业“从0到1”,推动更多的优势产业从“1到10000+”,是松山湖继续创造奇迹的必答题。

新春假期,深度求索(DeepSeek)的横空出世给中国乃至全世界带来了巨大的惊喜与震撼。

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

松山湖研发的新型透明陶瓷材料应用场景广泛。

松山湖研发的新型透明陶瓷材料应用场景广泛。

这些新领域,都与松山湖现有的产业基础高度耦合。松山湖重大创新平台矩阵的科技赋能,新一代电子信息、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速发展,科技金融的融合互促,共同为“人工智能+”的产业进化奠定了基础。

3月19日,全国首个面向制造领域的城市级大模型中心——东莞市人工智能大模型中心在松山湖开服,率先打造“AI+制造”的“东莞模式”。

松山湖也雄心勃勃,提出建设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创新高地。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最新发布的《未来的主要“竞技场”》报告,将未来15年的全球竞争版图拆解成了18个关键战场,并提出“未来的赢家不属于规模最大者,而属于最敏捷的进化者”。

把握趋势、抢抓赛道、竞逐蓝海,才是松山湖决胜未来的关键。

人工智能之外,松山湖已在低空经济、运动健康等未来产业领域上演新一轮“抢产业”戏码,以东莞低空经济综合性先导区、国家级数字运动健康产业创新应用示范区建设为引领,打造一批落地场景。

松山湖着力打造东莞低空经济综合性先导区。

松山湖着力打造东莞低空经济综合性先导区。

当前,城市的产业竞争已演变为“生态磁极”的较量,人才不再被单一高薪吸引,而是在寻找能滋养创新的“热带雨林”。那里既有产业链的沃土,也有宜居的微气候。

从诞生“六小龙”的杭州,到《哪吒2》背后的中国动漫之都成都,无不拥有宜人的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吸引着众多优秀人才扎根。

而松山湖,同样也是一座以“人”为尺的城市,环绕8平方公里的湖面,绿植遍地,温度适宜,是理想的居住地。

“如今城市之间的竞争,是文化和美学的竞争。”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朱荣远是松山湖城市“蓝图”的绘制者之一,在他看来,“环湖而动”如今仍是松山湖最大的城市IP。

依托高品质城市配套与丰富活动,松山湖的人气与烟火气持续提升。

依托高品质城市配套与丰富活动,松山湖的人气与烟火气持续提升。

悠兰里ULAND-松山湖文化艺术街区、万象汇、悦榕庄酒店、科学公园……松山湖,正在提供更多的城市文化、美学空间,让“理想家园”的愿景成为实现。

向往如涟漪般,在这里圈圈荡开。如今的松山湖,已集聚超22万的就业人口,平均年龄仅29岁,人才密度超50%。每年有超过50名院士专家、2000多名国内知名科学家在这里开展科学研究。

优美的自然生态塑造了松山湖独特的吸引力。

优美的自然生态塑造了松山湖独特的吸引力。

高端化、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产业在变;不守成、差异化、生活化、艺术化,城市在变。

科技共山水一色,新城与产业齐飞。曾经的松山湖,山温水软,小家碧玉,在松湖烟雨中像雾又像风;今天的松山湖,保留了城市柔美的一面,又在一路闯关中,多了从容与包容。

没有与生俱来的禀赋,亦可闯出顶天立地的格局。敢闯敢试,成就了“千亿”松山湖,“闯”出的不仅是经济密度,更是一条创新的方法论。

历史从不辜负创新者、奋斗者。踏路者松山湖,仍在创造奇迹。

撰文:郑国豪 郭文君 陈启亮 吴碧彤

摄影:黄政正 陈雅靖

编辑 黄新花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