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水韵悠长,共绘幸福河湖美好画卷

作者 梁洁 2025-03-01 07:25

清流穿城过,幸福随水来。自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以来,江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重要论述精神,以流域为单元,以河湖水系为脉络,统筹水灾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文化和岸线保护,治水之害、用水之利、彰水之美,不断提升河湖综合治理质量,以高品质河湖生态环境支撑流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奋力打造“河安湖晏、岸绿景美、宜居宜业、人水和谐”的侨乡幸福河湖,实现人与河湖和谐共生。

河湖长制绘就的绿美水乡

江门,以江为名,是典型的岭南水乡,全市河网纵横交错,是华南地区水网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西江、潭江穿城而过,珠江最大的主干支流西江贯穿江门,珠江八大口门中的崖门和虎跳门也位于江门境内,作为江门的母亲河,潭江流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62%,为打造绿美碧带、建设幸福河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

西江。

西江。

近年来,江门市深入推行河湖长制,大力推进河湖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在统筹推进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染源治理的同时,积极开展一系列专项整治行动,全面完成省级清单内的3793个“散乱污”企业和2031个入河排污口整治任务。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9%以上,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提升至91%,全市61个建制镇实现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84.34%。

城央绿廊下沙片区。彭伟宗 摄

城央绿廊下沙片区。彭伟宗 摄

结合“让广东河湖更美”大行动,江门聚焦水安全保障和劣V类水体治理,以整体打包、统筹推进的方式,实施了碧道建设、重点支流治理和水资源保障等综合治理工程,已建成碧道近400公里,河湖面貌全面提升。

蓬江区滨江碧带。彭伟宗 摄

蓬江区滨江碧带。彭伟宗 摄

随着一系列举措的推进,江门市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2024年,市级河湖长制水质考核断面优良率较2018年提升37个百分点,达标率也上升了38.9个百分点,河湖生态持续改善,为打造水清岸绿的生态江门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过多年系统治理,江门河湖面貌大幅度改善、治理成效显著,两次荣获国务院督查激励,连续六年获评省河长制考核优秀等次。鹤山市、开平市先后入选“全国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县”,蓬江区、江海区获得省万里碧道建设激励,“乡村绿廊碧道”入选省十大“最生态碧道”名单。

从美丽到幸福的生态蝶变

近年来,江门市在全省率先开展创建“幸福河湖”活动,先后评选出2宗“人气幸福河湖”、6宗“幸福河湖”,“人气幸福河湖”为新会区江门水道、新会区石涧水库,“幸福河湖”为蓬江区天沙河、蓬江区东湖、江海区礼乐河、台山市新昌水、鹤山市沙坪河、鹤山市三堡河,以创促建,进一步提高河湖治理管护水平,推动河湖生态环境从“美丽”到“幸福”的转变,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江门水道是连通西江与银洲湖的主要水道,其中新会段长15.95公里。2020年~2022年期间,新会区投入超5800万元打造8.7公里的江门水道新会段碧道,随着碧道建成,呈现出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水草丰美的美好景象。沿岸由一片荒地蝶变为活跃的生态活力滨水经济带,成为市民平时休闲活动的好去处,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大大提高。

江门水道新会段。

江门水道新会段。

新会石涧水库总库容187万立方米,如一颗绿色瑰宝,静卧于圭峰山下。水库沿岸仿木栈道、亲水平台、茅龙草堂等设施点缀其间,原生态山林蜕变为市民休闲游憩的滨水胜地。升级后的大石头景区,落羽杉林随季节变幻,水体与圭峰山相映成趣,展现出碧波与山林交织的无尽魅力。

新会区石涧水库。

新会区石涧水库。

天沙河干流长49公里,流域面积291平方公里,是蓬江人民的母亲河。然而,随着经济发展和土地开发,天沙河流域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损害。为重现河流之美,蓬江区先后完成488处排口截污、6.7公里渠箱清污分流,新建污水管网557.35公里,并建成一体化污水提升泵站116座。如今的天沙河,如一泓清水潺潺入城,全长15.17公里的碧道绿意环绕,堤岸树木葱郁,吸引市民漫步其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随处可见。

蓬江区天沙河(园山湖)。

蓬江区天沙河(园山湖)。

东湖位于蓬江区的东湖公园内,为人工湖,常年湖水面面积17公顷。2003年“东湖秀色”被评为“江门五邑侨乡新八景”之一。2021年4月起,蓬江区投入2815万元开展东湖公园水质提升项目,实施控源截污、水生态修复等措施。经改造后,东湖水质稳定达标,湖面碧波荡漾、群鸟翻飞,湖底水草迷漫、清冽可鉴,湖畔则是人们的欢声笑语,一派人水和谐的景象。

蓬江区东湖。

蓬江区东湖。

礼乐河江海区段长10.17公里,流经江南、礼乐街道等9个村(居)。江海区以礼乐河乡村绿廊建设为依托,巩固“清四乱”专项行动成效,高质量完成堤防达标加固,构建多层次防洪体系。沿河建设“一廊五园”滨水长廊,一河两岸红蓝相间的碧道,与独有的落羽杉、原生葵林、水杉湿地,呈现出一幅碧水畅流、江河安澜、鹭鸟齐飞的优美画卷,成为城乡居民休闲运动的好去处。

江海区礼乐河。

江海区礼乐河。

台山新昌水,发源于古兜山狮子尾,穿四九圩,经桐桥汇五十水,蜿蜒流过台城。通过综合治理,台山市新昌水不断提升防洪排涝能力,强化水旱灾害防御体系。沿线串联水利科普馆、台城历史街区骑楼建筑等景点,打造侨文化体验带,展现侨乡幸福画卷。跑步、骑行、休憩,岸边的幸运咖啡人气十足,坐享一杯咖啡与水岸清凉,惬意无比,这片水岸描绘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

台山市新昌水。

台山市新昌水。

鹤山市沙坪河发源于皂幕山脉,全长约37.6公里,流域总面积328平方公里,是鹤山人民的“母亲河”。鹤山市创新城乡水系统筹治理模式,全面推进沙坪河综合治理,坚持治水、治产、治城相融合,加强自然生态和人文资源有机融合,打造出独具特色的“三段”“八景”,全面构建“碧水相连、水城相融、人水相依”的滨水长廊,成为深受市民喜爱的公共亲水空间。

鹤山市沙坪河。

鹤山市沙坪河。

三堡河发源于皂幕山脉,全长18.34公里,流经鹤城镇五星村,承载着深厚的侨乡文化和客家文化。近年来,鹤山市投入3.24亿元,推进三堡河综合治理与水美乡村建设,打造五星村示范段,形成五星广场、文化亭廊、网红水陂等景观。既是市民休闲的好去处,也是鹤山的“网红”打卡点。绿水青岸、人水和谐的美丽画卷,不仅吸引大批游客,也为三堡片区注入了经济活力。

鹤山市三堡河。

鹤山市三堡河。

积极申报创建国家级幸福河湖

为推动河湖治理向更高水平迈进,江门积极对标国家级幸福河湖建设标准,以整河整湖为治理单元,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和管理水平,为探索高质量发展提供样板路径。

根据《幸福河湖建设项目实施意见(试行)》,国家级幸福河湖创建需满足以下条件:以整条河流或整个湖泊为单元整体规划治理,河流流域面积需在200至3000平方公里之间,长度50公里以上,主要河段应流经人口密集区域;湖泊水面面积需1平方公里以上,沿岸为城镇等人口集中区。此外,所选河湖需已编制“一河(湖)一策”方案、完成健康评价及管理范围划定,无重大制约因素或“四乱”问题。

大隆洞河作为江门市积极申报创建国家级幸福河湖的重要突破,位于台山市的南部,紧密串联起三合、斗山、端芬、广海、都斛等镇域,巧妙勾勒出“多彩台山·魅力侨乡”乡村振兴示范带的核心区域。这条河流,不仅承载着台山华侨拼搏的历史与文化,更是台山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中重要的农文旅融合发展纽带。

大隆洞水库。

大隆洞水库。

近年来,台山市在大隆洞河流域先后实施中小河流治理工程、碧道工程、镇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工程、四好农村路、广海湾湾区联合供水工程、台山-开平整县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试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省“百千万工程”典型镇、省农产品加工示范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等项目,总投资超15亿元,进一步提升河道沿线环境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广海渔港。

广海渔港。

随着深中通道和黄茅海跨海通道的相继开通,大隆洞流域进一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经济圈”,为区域经济交流和发展带来新机遇。

大隆洞河烽火角水闸。

大隆洞河烽火角水闸。

目前,大隆洞河计划坚持“以水为基、以侨为桥”,着力打造源头“山水连片、水库点缀”的水源涵养区、中上游“水脉连廊、侨乡韵味”的文旅融合区以及中下游“水润沃土、生态养殖”的产业振兴区三大主题分区,重点推进上游溢流坝郊野溯溪游赏亲水点、梅家大院基地临河商业街区、华侨文化长廊、斗山镇时光画廊四大重要节点建设任务,推动流域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产业发展进一步紧密融合,带动一河两岸六镇多村共同富裕、多产业组团发展,为台山市的乡村旅游和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大隆洞河沿线鳗鱼产业基地。

大隆洞河沿线鳗鱼产业基地。

据江门市河长制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江门市将以更高的标准、更有力的举措,全力推进幸福河湖和绿美碧带建设,针对有基础条件且需要重点打造的区域,对标省级幸福河湖和绿美碧带建设要求进行提标改造,到2025年底,推动每个县(市、区)建成不少于1条省级幸福河湖和绿美碧带。此外,江门市还将立足丰富的自然资源与独特的人文底蕴,统筹谋划县级全域幸福河湖建设,深入挖掘水库水资源、万里碧道、中小河流治理等经济内涵,探索发展“以水养水”“以水兴城”新业态,不断增强河湖治理发展内生动力,打造具有侨乡特色的幸福河湖,为江门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

南方+记者 梁洁

通讯员 冯维林

编辑 梁洁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