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两会·权威访谈│陈盛邦:引育留用并举,让“是人才、进莞来”号角更加响亮

作者 吴擒虎;邓浩;孙沛川;郑家琪;王颖 2025-02-28 12:00

2月27日,东莞市十七届人大五次会议开幕,市长吕成蹊作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5年要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广聚英才,坚持“引育留用”并举,以不唯地域、不求所有、不拘一格的开放胸怀,让“是人才、进莞来”的号角更加响亮。

28日,中共东莞市委组织部部务委员陈盛邦做客南方+直播间,介绍推进人才强市建设的新思路、新部署。今年,东莞将树牢“大人才”工作观念,建强“大统筹”人才工作格局,实施“大融合”人才发展战略,做优“大服务”人才发展环境,加强湾区协同,推动“四链”融合,为东莞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南方日报、南方+:近年来,东莞致力于打造新时代人才强市,取得了哪些成效?今年东莞的人才工作有哪些重点部署?

陈盛邦:东莞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近年来,我们深入推进人才强市战略,推动人才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是截至去年底,我市人才总量已经比8年前翻了一番,人才占常住人口比例30%左右,高层次人才、技能人才等各支人才队伍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二是构建了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试验发展全链条的系列创新人才承载平台共2000多个,不断拓宽科创金融赋能途径,形成了东莞人才创新和培养的雨林生态。

三是实施“技能人才之都”建设,培养集聚了一支庞大的技能人才队伍。

四是不断完善人才政策体系,进行了两轮大的迭代,叫响“是人才 进莞来”引才口号,不断提升人才在莞体验和获得感。

目前,东莞已经是两届“最佳引才城市”,五届“最佳促进就业城市”,2024年被评选为“全国最佳人才发展生态城市”前50强,人才发展现代化指数排名全国第12位,“95后”人才吸引力首次进入全国前十。

2025年,我市人才工作将主要围绕四个“大”来统筹谋划:

一是树牢“大人才”工作观念。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抓人才就是抓经济”“抓人才就是抓履职”“抓人才要以用为本”等工作理念,增强全市人才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二是建强“大统筹”人才工作格局。落实党管人才总体要求,坚持“对内统筹资源”和“对外导入资源”两手抓,大力实施“人才+”战略,提升人才工作整体合力。

三是实施“大融合”人才发展战略。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以及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融合发展,全方位推动我市各项创新资源深度对接。

四是做优“大服务”人才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全市人才服务政策体系,建立全市统一人才政策服务平台,办好东莞城市人才品牌推介会、高层次人才活动周等特色品牌活动,不断增强人才体验感与获得感。

南方日报、南方+:广东将实施“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今年,东莞在吸引大学生群体方面有哪些举措?如何让大学生“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

陈盛邦:今年的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首次提出要实施“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拿出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和岗位,吸纳100万高校毕业生来粤就业创业,是我们当前和下一阶段人才工作的重中之重。东莞具体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广泛宣传动员挖掘优质岗位。突出“粤聚英才、粤见未来”主题,广泛发动我市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教育医疗系统等优质用人主体,同时借助人力资源协会和机构力量,着力挖掘出一批面向全国高校毕业生的优质高薪岗位,以及面向高层次尖端人才的百万年薪岗位。同时策划一系列专题宣传,着眼于年轻人喜好形式精心推介我市的营商环境和生活环境,不断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

二是统筹全市引才活动形成规模效应。锚定东莞“8+8+4”产业体系,集中资源力量策划举办系列高规格、高质量、高热度的市级重点招聘活动。继续做好东莞城市人才品牌推介会、“百校千人”大学生实习见习计划等特色品牌活动,充分体现东莞潮流之都、青年友好形象。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抓行业人才队伍职能,面向具体行业领域开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专题、制造业专题多类型专场招聘活动,提高吸纳高校毕业生的针对性。

三是加快出台人才新政提升服务保障力度。坚持“以产统才、以才助产”总思路,加快我市新一轮“1+6”人才新政策制定出台,建强全市人才服务政策体系,给予新来莞高层次人才生活补贴或购房补贴,完善人才子女教育、医疗等各方面服务保障。开展人才安居专题调研,为来莞青年人才更好解决居住这个“头等大事”,不断增强人才服务的体验感和获得感。

南方日报、南方+:东莞如何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促进“四链”深度融合,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大的人才支撑?

陈盛邦: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和促进“四链”深度融合都是我刚才提到的“大融合”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内容。

在人才与科技融合发展方面,我们将重点强化大科学装置“重器聚才”效应,坚持“一人一策”引进全球顶尖人才,加快建设一批市级中试验证平台,完善人才创新平台体系;探索“揭榜挂帅”常态化机制,以企业需求为中心链接各方面创新力量和资金资源,强化创新项目组织实施。

人才与教育融合发展方面,将加快推动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等两个国家级试点进度,加快推动大湾区大学去“筹”设立,正式办学,支持东莞理工学院“申博”“更大”,探索创新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东莞模式”,使卓越工程师培育成为东莞人才重要的增长点。

深化“四链”融合发展方面,加快打造以“母基金+子基金+直投+生态建设”的天使投资母基金投资体系,支持种子期和初创期科技企业与人才发展。大力发展以科技服务为主的现代服务业,推动东莞市产才融合服务中心促成10个以上产才对接项目落地,形成成果转化示范效应。持续打造升级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保险等更多险种,着力化解高层次人才来莞的“后顾之忧”。

南方日报、南方+:在湾区协同层面,东莞如何在湾区人才竞争中找准定位,推动人才政策与广州、深圳等城市差异互补、协同共进?

陈盛邦:东莞市委书记韦皓在今年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发言时指出,东莞将聚力强化战略区域协同,抢抓新阶段大湾区建设机遇,全面深化与周边城市的交通互联互通、科技产业协同、资源人才互补。东莞以制造业立市,以超22万家制造业企业成为大湾区的制造中心,先进制造是我们的特色和优势,也是下来发展的重点:

一方面,我们将继续突出先进制造这个关键,坚持科技与制造互融互促,大力引进培养新材料、新工艺方面的人才,着力壮大卓越工程师、高技能人才等队伍,不断夯实我市先进制造基础和支撑。

另一方面,我们将强化与珠三角各城市以及港澳地区的人才合作,与港澳高校、科研机构和行业协会联合开展人才联培、科技攻关,依托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科技创新中心有效承接HK Tech300计划项目资源,支持更多港澳青年在莞创新创业,推动更多大湾区人才项目在东莞投资落户,更多先进经验在东莞落地生根。推动松山湖科学城与光明科学城、南沙科学城人才合作,滨海湾新区与前海联动发展,更好地承接广深产业、科技、人才外溢。

采写:吴擒虎

策划:靳延明 吴擒虎

摄影:邓浩

设计:孙沛川

协调:郑家琪 王颖

编辑 冯文美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