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何小鹏:加速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突破丨两会产业观

南方产业智库 2025-03-05 17:56

3月5日,2025年全国两会正式召开,全国人大代表、小鹏汽车董事长、CEO何小鹏聚焦科技企业发展的重点与难点,重点关注人形机器人加速商业化普及、停车场开展低速无人驾驶、推动智能驾驶保险业务,构建eVTOL航空器驾驶员资质认证管理体系,推动汽车行业与人工智能等领域高质量发展。

人形机器人加速商业化,提升无人停取车能力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

在国家一系列政策推动下,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关键环节的技术研发不断突破。当前人形机器人还接近自动驾驶的L2初级阶段,未来有望实现可量产可实现商业价值的L3初阶能力。何小鹏表示,针对智能化程度高的L3级别通用人形机器人面向企业用户(toB端)和个人消费者(to C端)的销售,制定“L3级别通用人形机器人销售补贴政策”,加速L3级别人形机器人商业化普及和规模化增长。

同时,在智能驾驶领域,何小鹏也聚焦在停车场开展低速无人驾驶。根据工信部数据,2024年上半年我国L2级自动驾驶汽车渗透率已达到55.7%。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普及,停车场等低速环境已成为自动驾驶的一个重要应用场景,也成为技术研发的突破点。

何小鹏认为,在汽车软硬件具备,以及云端可安全监管的情况下,可允许开展停车场无人驾驶低速泊车和取车的能力评估和试运营。基于无人化的泊车功能,不仅能够为驾驶者带来极大便利,提升停车效率,风险相对可控,更可以为下一阶段自动驾驶的逐步开放做准备,给社会公众以适应和认同的过程,实现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混行的软着陆,并且通过审核备案和批量推送的探索,不断优化相关标准,积累管理经验。

推动智能驾驶保险业务,完善管理eVTOL驾驶员

据预测,2025年,L2级及以上自动驾驶新车渗透率会接近65%。但值得关注的是,行业整体的智能驾驶使用率仍不高,这也意味着,智能驾驶安全性十分关键。

何小鹏提出,驾驶人和自动驾驶系统之间的责任划分模糊,导致用户对事故赔偿心存疑虑,行业内也缺乏科学适配的智能驾驶保险产品,无法适应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保险公司也面临精算模型重构的挑战,并且对智能驾驶保险的普适性和风险评估存在担忧。

他呼吁,相关主管部门加快修订《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确不同级别智能驾驶汽车的事故责任划分,并出台智能驾驶保险的行业标准和技术指引,为保险公司和车企提供明确指导,规范智能驾驶保险业务的发展。同时,鼓励车企与保险公司联合开发适配智能驾驶的保险产品,结合不同技术路线和风险特点,合理确定保险费率和保障范围,并通过数据共享优化保险精算模型,进一步释放市场需求,加快中国汽车行业向智能汽车高质量发展的转型。

低空经济作为我国经济发展增长的新引擎,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是低空经济的重要载体,也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在低空经济驾驶员资质管理上,全球多个国家已开始进行相关立法和标准研究,但中国在这一领域仍处于起步阶段。

对此,何小鹏呼吁,建立一套针对eVTOL航空器特殊设计和运行特征的驾驶员培训体系。

他表示,应建立eVTOL航空器驾驶员分类分级认证体系,制定和完善适用于eVTOL航空器的驾驶员资质和培训管理要求,新增eVTOL航空器的驾照类别等级,并帮助航空器制造商制定培训大纲和规范。

同时,制定传统航空器飞行员转成新型eVTOL航空器的培训要求,使得通过考核要求的驾驶员直接获得相应eVTOL机型的等级签注,为新研航空器运营提供充足的驾驶员供给,完善eVTOL模拟机和训练器的鉴定标准,并引入先进技术提升训练效果,缩短驾驶员培训周期,降低培训成本,缓解对真实航空器数量、飞行时长的需求。

南方+记者 拱千舒

编辑 邵玉梅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