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世界知名评级机构GaWC发布《世界城市名册2024》,为全球城市进行评级,大湾区三座超级城市表现抢眼。其中,香港排名全球第3名,位列Alpha+级,仅次于伦敦、纽约;广州在本次榜单中排名大幅上升,跻身全球第22名,从Alpha-级上升到Alpha级;深圳跻身全球30名,处于Alpha-级。
如今,这三座世界一流城市,正将目光投向同一片区域——南沙。
昨日下午,南沙至中山高速公路通车。广州和深圳自此陆路连通。这不仅是一条新的高速公路,也是改变大湾区经济格局的纽带,反映的是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新趋势。
作为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的承载地,依托南中高速,南沙可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资源优化的新路径。从创新网络视角看,南中高速可为广深两地的科技资源、人才和资本高效对接,形成“跨区域创新集群”;其次,作为“黄金内湾”空间布局的重要一环,南中高速也为区域协调发展埋下伏笔。
超级通道于广州而言,使其南拓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海洋城市;于广深而言,是实现国内两大一线城市20分钟“合体”;于大湾区而言,将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尤其是广州、深圳、香港三座超级城市联动发展。
黄金内湾崛起,湾区一体化加速
广深直连将带来什么新机遇?
在全球范围内,超大城市通过陆路实现直连的案例并不少见。
如美国的华盛顿特区和巴尔的摩(数据显示巴尔的摩都会区2023年的GDP总量为2053亿美元;华盛顿特区2023年的GDP为6721亿美元),二者通过发达路网不仅实现物理空间连通,更为要素流动优化奠定基础。
多年来,从北线的虎门大桥到南线的港珠澳大桥之间约60公里区间内,一直没有其他大型跨江海通道。深中通道出现,普遍被认为是大湾区性价比最高、效率最高的大通道,为广州去往深圳再增出行选择。
作为落实《南沙方案》等重大战略部署的基础设施项目,南中高速项目全长32.4公里,由主线及南沙联络线(万顷沙支线)组成。南沙联络线(万顷沙支线)长10.8公里,起于新垦互通,终点通过万顷沙互通连接深中通道,采用设计速度100公里/小时、双向6车道的高速公路建设标准,串起多条高快速路和国省道。
与广深高速扩容工程或珠江口跨海通道不同,南中高速将更重视沿线节点城市的资源激活,将推动广深经济极进一步扩散到珠江西岸腹地,为珠江西岸地区带来产业和人才的吸引力。
以中山为例,借助南中高速,区内深中经济合作区、岐江新城等重要平台可实现与南沙、前海的快速连接。加上南沙南部的超级枢纽南沙站开建在即,在“超级枢纽”与“超级通道”加持下,黄金内湾资源整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更多可能。
俯瞰珠江口,南中高速与深中通道形成“Y”字形跨江通道,不仅为广州、深圳打开合作共赢想象空间,更贯通大湾区西岸内部交通网络,有望带动沿线城市资源集聚,形成推动区域发展的“经济走廊”。
随着南中高速、广深高速扩容工程、珠江口跨海通道、广中江高速等一系列重大工程相继启动,顺应区域发展的“轴带发展”趋势,激活“黄金内湾”内部路网络,加快湾区一体化发展。
南沙出道:新晋C位崛起密码
作为大湾区“后起之秀”,南沙的崛起步伐越来越快。
随着包括南沙大桥、广深港高铁南延线和南中高速在内的重大工程相继通车,南沙不再是广州的边缘地带,而是成为湾区的中心节点。
这种升级不仅在交通上更便捷,也让南沙在产业和资源整合中具备更大优势。伴随深中通道投用,深圳、广州、中山构建起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的稳固三角形。作为三角形的顶点,南沙交通起着承东启西的作用。
统计显示,珠江口已开建(含建成、在建)7条东西两岸跨江通道,其中有6条与南沙有关。在区域竞合背景下,南沙将依托海港,联动空港,打造信息港、金融港、人才港,高水平推进“五港联动”,放大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效应,成为大湾区新的发展热点。
著名城市社会学者曼纽尔·卡斯特发现,城市与社会发展不仅仅受地理地域的限制,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各种“流”的作用下,功能化和等级化的网络节点将形成新的增长极。
随着南沙大桥、广深港高铁南延线和南中高速相继开通,南沙与湾区其他主要城市紧密连接不仅强化其区位优势,也将通过交通支撑形成产业集聚的条件。当前,南沙正打造成国际枢纽港,以全球化视野吸引航运、物流和金融业的集聚,同时凭借自贸片区建设,以金融创新、制度改革等多种措施推动区域的差异化发展,持续支撑南沙在大湾区经济体系中的地位。
展望未来,南沙有望逐步重构“中心—外围”关系,在吸引高端产业和人才的同时,确保增长的质量与可持续性,为粤港澳大湾区带来新动能。
双城直连,既是挑战,更是机遇
双城联动、比翼双飞。
从区域一体化视角看,广深陆路直连,可带动资源流动和产业优化,带来“增长加速器”的作用。在这一趋势下,平衡资源共享和区域协调发展是黄金内湾各城市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
珠江两岸要素流动的三个阶段。来源:中规院深圳分院《粤港澳大湾区通勤监测报告》
珠江两岸要素流动的三个阶段。来源:中规院深圳分院《粤港澳大湾区通勤监测报告》
这是因为,广深两座超大城市互动过程中,不仅将优化两城之间资源流动,南沙有可能面临资源分配压力和竞争加剧,引发“都市化溢出效应”。
一方面,是城市的“虹吸效应”。当一个城市发展得越快,周边地区的资源越会被吸引到城市中心,使城市中心地区经济更加繁荣;另一方面,是“溢出效应”,即城市的发展会对周边地区产生一定的影响。
根据这一发展规律,广深连通后南沙或面临以下几种情况:
其一,资源优化与经济融合。广深两城的陆路连接,使南沙形成一个更紧密的经济带,产业、资源共享提速,区域资源共享结果将比各城市单独发展更显著。
其二,空间溢出与城市扩散。由于交通便利性提高,广深经济活动可能向周边城市扩散,即核心城市的增长带动周边城市同步发展。基于成本和距离因素考虑,南沙与周边城市或会形成一定竞争。
其三,功能分工与产业链优化。广深的直连促使两城在功能分工和产业链上进一步优化,提升区域整体经济竞争力。这需要两座超大城市以沟通、积极的心态,基于比较优势原则,发展各自优势新兴产业。
面临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南沙面临的机遇多于挑战。作为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南沙要实现“此强彼强”的双赢局面,同样考验各方的智慧。
站在新的粤港澳大湾区新的发展坐标,广深港这三座大湾区城市需要格局打开,以更高站位推动南沙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共赢的平台,以协同发展姿态加强跨区公共资源配置,加快推动大湾区融合发展“多赢”格局形成。
南方+记者 朱紫强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