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第1天,卢海完成了6台甲状腺、乳腺手术,这样的手术量是他的日常。在医院里,大家都叫他“卢博士”。他是南方医科大学博士,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后,在临床和科研上已有一定影响力。
36岁的他,在甲乳外科深耕了13年,如今是韶关市第一人民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副主任,“我希望能为粤北地区的甲乳外科事业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去年完成170多台高难度手术
从栗子大,到火龙果大,这个巨型甲状腺肿困扰了邓婆婆三十余年。
近日,在韶关市第一人民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邓婆婆在家人的陪伴下来就诊。脖子上巨大的隆起,与其瘦弱的身躯形成鲜明对比。经检查后,肿物直径为11cm×10cm,需立即行手术治疗。
在严峻的情况面前,时间格外紧迫。卢海团队首先面临着“时间关”:不断增大的肿物挤压气管引起呼吸困难,会出现生命危险。其次是“创伤关”:在切除肿物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手术创伤,帮助患者安全度过手术。
卢海介绍,巨大甲状腺肿手术操作复杂,可能因喉返神经损伤导致声带麻痹、气管软化或术后血肿压迫气管等引起呼吸困难,“这对术者的水平提出一定要求。”
在反复查看患者影像资料,评估肿块与周边重要结构的关系后,卢海不断模拟术中可能出现的场景,明确了肿块的可切除性,一个严密的手术方案就此形成。
最终历经3个小时,邓婆婆重约1.12kg的巨大肿物终于取出。术中,卢海还进行气管、食管、颈前肌群重建,并且出血量极少。
这样的高难度的手术,市一医院2024年就完成了甲状腺、乳腺外科Ⅳ级手术170多台,多项新技术在粤北地区率先开展。
基础科研工作蹄疾步稳
这几年,卢海及其科室在科、教、研等领域取得优异成绩,与省内著名医学机构积极合作,目前正积极参与韶关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心实验室建设,大力提升地区甲状腺乳腺肿瘤领域诊疗水平,大幅度降低群众就医成本。
他在甲状腺癌发病基础及其机制,甲状腺疾病基础转化研究,乳腺癌发病机制及预防,乳腺癌中西医结合防治,乳腺癌临床试验等领域上颇有建树。他参与国家级课题两项,主持省部级课题3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论文20余篇。
2022年,卢海师从广东省中医院陈前军教授,系统学习基础、转化、临床科研要素。在回到韶关市第一人民医院工作后,在医院领导的支持下,新建了基础研究实验室,搭建了临床科研转化平台,基础科研工作蹄疾步稳。
多年的深耕,让卢海意识到,观念有时候比治疗更重要。“不少病人跟邓婆婆一样,直到严重影响日常生活,才肯来医院就诊。”卢海说,要把相关健康知识普及到位。
作为韶关市青年联合会委员,他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下到基层将健康知识普及。“三八祝乳健康”“全国乳腺癌科普宣传”等活动,总有他的身影。他还参加过全国健康志愿行活动,将先进的医疗服务无偿带到偏远地区,他最远去到西藏。
去年8月,由韶关市妇联、市卫健局、韶关市第一人民医院联合开展的“金蝴蝶”女性甲状腺保健公益活动在一社区正式启动。他借此机会,全面介绍甲状腺、甲状腺结节、甲状腺癌及其应对方式,课后还为现场群众进行公益服务,免费问诊、咨询。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我时刻要怀揣着初心,肩负起使命,在医学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卢海说。
南方+记者 叶志强
通讯员 杨莉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