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别的2024年,平凡,也不寻常。
这一年,全区上下以“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为统领,以苏区融湾先行区建设为牵引,持续激活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经济运行稳中提质,民生福祉持续增进,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苏区融湾先行区建设取得新成效。建立平台联动发展机制,协同推进广东省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中心区、梅江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建设;出台“免费梅江”系列政策,盘活闲置资源打造青梅互联网创业产业园、数字BPO产业园等青年创新创业平台……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梅江区始终坚持把梅江区未来发展放在中央对梅州发展的战略定位上。
广东盈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年产5.66万吨高端铜箔项目二期投产。魏丽文 摄
经济建设有了新的跨越。2024年1—11月,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87.67亿元,同比增长4.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4.35亿元,同比增长4.0%;全区项目投资同比增长6.7%,增速比1—10月提高1.3个百分点……梅江区全力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经济增长始终保持良好的态势。
城乡融合日新月异。成功创建5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立完善“产业园+合作社+农户”联农带农机制,推出“茶宝家族”区域公用品牌IP形象。深化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改革,推行“产业村长”“产业社区”模式,组建强镇富村公司和强村富民公司,在全市率先建立村干部绩效补贴与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挂钩机制,近三年全区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年均增长32%;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医保、低保、住房、养老、生育、托幼、助残等服务保障机制不断完善……民之所想,政之所向,梅江区始终把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作为工作的目标。
奋楫者先,勇为者成。南方日报·梅江视窗梳理出2024年的四个关键词,看这一年,梅江区如何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苏区融湾
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
2022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支持梅州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加快振兴发展总体方案》(下称《梅州方案》),这是首个国家层面支持地级市融湾发展的政策文件。
《梅州方案》明确支持梅州建设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振兴发展先行区,打造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门户城市和粤北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赋予梅州为革命老区对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加快振兴发展探索有效路径的重要使命。
作为梅州市的中心城区,梅江区的建设有着特别的意义和内涵。梅江区是梅州市推进苏区融湾先行区建设的窗口,如何建设、建设得如何,事关全局。
改革是梅江发展的最大红利、最强动力,梅江区突破传统思维,让思想解放的步子再大一些、改革首创的力度更强一些,在敢闯敢试中打开梅江改革发展新局面。
2024年以来,梅江区以改革破题,成立区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委员会),设立10个专项小组推进各领域重点改革任务,从“过日子思维”转向“发展思维”,从“投入思维”转向“产出思维”,把资源要素优先用到“打粮食”项目上,推进一批创造型引领型改革,加速梅江区“融湾”振兴。
“从项目落地到建设,梅江区采取了‘一企一策’的贴心服务,在用地、环评等申报上给予积极支持,让企业能够集中精力投入工程建设。”广东盈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办主任魏福莹介绍,得益于代办制,该公司二期年产2.66万吨高端铜箔项目顺利投产。正是梅江区各部门细致入微的服务,让一批批企业坚定选择梅江、投资梅江、扎根梅江。
梅江服务,天天进步。近年来,梅江区主动衔接大湾区规则机制,对标广州、深圳等湾区城市,全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行政审批事项“两个100%”成果持续巩固,2834个事项实现“极简办”。同时创新建立服务企业“首日制”、代办制、降成本等机制,在全市率先完成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建设,为企业提供全流程、精简化的服务,让企业放心投资、安心发展。
对新招引的企业,梅江区牢固树立“项目为王、落地为大”理念,对已签约的重点项目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五个一”机制,着力在项目推进速度下功夫,在营商环境优化上出重拳,在企业纾困解难上见真章。
对已落地梅江的企业,梅江区在全市首创“服务企业首日制”,区领导每月第一个工作日率领牵头区直单位走访企业,走访结束后次日由牵头区直单位安排专人收集整理相关情况,报对应区领导审定后,形成走访企业的问题清单,形成涉企问题闭环处理机制,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应,靶向施策助力企业纾困解忧,努力让企业感受到“既有力度又有温度的服务”。自开展“服务企业首日制”工作以来,梅江区领导共联系走访部门(单位)30个、企业795家/次,收集企业诉求421个,已完成或解决393个。
同时,为优化梅江区招商引资项目审批办理路径、推动项目加速落地,梅江区推出服务企业代办制,通过制定代办审批流程图和办证企业所需提供资料清单,整合区科工、发改、税务等区直部门力量,把全区有关审批的行政资源聚集到企业和项目服务上,指定专人为符合代办条件的招商引资项目单位提供“事前介入、事中帮办、事后跟踪”的全程“保姆式”服务,让干部多跑腿、企业零跑动,实现园区企业办事不出园。
突破传统的发展思维,梅江区积极求变,通过引进一批、孵化一批、升级一批改革项目,为苏区融湾创造良好的条件,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进一步向梅江区聚集。
“百千万工程”
加快产业集聚打造产城融合新轴线
2024年4月23日,梅江区举行茂叶(梅州)一二三先导产业园项目暨广东泽力宝项目入园动工仪式,标志着梅江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打造全产业链一体化食品标杆园区迈出关键一步。
茂叶(梅州)一二三先导产业园是由梅江区政府与深圳茂叶控股合力打造的以产为先、全产业链互动的产学研一体化食品标杆园区。园区位于梅江区北部核心片区,是梅江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起步区首个落地项目,投资总额23亿元,一期总建筑面积约50万平方米,着力打造客家预制食品、功能食品、健康食品、相关装备制造四大主导产业,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快速建立全产业链生态布局,形成全规模产业集聚,打造集商务休闲、产业示范、投融资服务于一体的产城融合新轴线。
作为产业园区首个落地项目,广东泽力宝项目以梅州特色农产品(果药食同源)为主要原料,以和力智能移动工厂为重要抓手,深度融合一二三产业,构建“新农业+大健康+云平台”绿色低碳产业生态链模式,建设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基地,实现农产品精深加工的标准化、规模化、国际化,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快速发展,加快上游农业现代化与大健康产业绿色制造的发展,同步加快下游应急食品研发、生产、运输、储存、供应等环节。
“广东泽力宝项目是我们与深圳茂叶控股合作共建项目,从项目洽谈到土地使用规划设计、公司注册等一系列环节,历时不到三个月,这在我们接触的项目中,力度最大、进展最快。”广州泽力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宋力飞介绍,梅江区高效的服务令企业宾至如归,坚定了他们与梅江共成长的信心。
梅江区规划建设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是实施“百千万工程”,大力发展食品加工和先进制造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县域经济建设的重要载体。
2024年以来,梅江区以“百千万工程”为统领,统筹用好县城“点”的优势、圩镇“线”的资源、乡村“面”的特色,找准联动公约数、放大发展公倍数,纲举目张推动“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
梅江区紧抓城镇提能,加快推动美丽城镇建设。何森垚 摄
梅江区抓好重点领域建设——抓县域发展,加快县域产业培育和发展,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抓城镇提能,加快推动美丽城镇建设,提升乡镇综合服务能力,加强中心镇专业镇特色镇建设;抓乡村振兴,推动乡村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抓城乡融合,解决好城乡之间“硬联通”和“软联通”问题。
县域经济发展稳步。建成13万平方米高标准厂房,新进驻5家企业,全面达产后预计年产值可达4.56亿元;举办“客味融湾 食尚梅江”、BPO产业发展论坛等13场招商推介活动。
打造了一批“百千万工程”典型示范镇、村。2个镇、14个村入选省“百千万工程”典型镇、村,打造了“桃源筀竹”“绿美泮坑”等一批示范乡村;“一企一策”培育“四上”企业13家,建设11个产业社区,2024年上半年全区81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平均17.57万元。
绿美梅江
精细化打造城市微景观
2024年12月12日,2024年“绿美广东竞风华”全省总决赛举行。经过北部生态发展区5进2的激烈角逐,梅江区最终脱颖而出,成功进入全省十强。
“绿”是梅江区的又一代名词。作为梅州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梅江区坐拥60.8万亩林地,森林覆盖率达72.28%;自然保护地面积1.27万公顷,占林地面积的31.47%,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珍贵树种培育示范县”“广东省林业生态县”等多项荣誉,孕育1个森林小镇,生态资源得天独厚。
近年来,梅江区以“百千万工程”为总抓手,锚定绿美生态建设目标,以县镇村绿化为发力点,通过三级联动,坚持重点突破,开展重点区域、示范路段绿化提质,精细化打造城市微景观,构筑高颜值生态空间。
梅州深入推进绿美生态工程建设。图为清凉山郊野公园。何森垚 摄
深冬时节的清凉山郊野公园层峦高耸,林木蓊郁,园区的湖蓝如碧、平如镜,水杉的优美身姿倒映其上,亦真亦幻。
大批市民游客簇拥而来,或三五成群在水杉树下饮茶赏景,或盛装打扮在水杉树下留下倩影,或举起相机记录美好时刻……山景、红叶、人群在冬日暖阳下,定格成一幅浓墨重彩的天然油画。
2024年以来,梅江区累计投入1.1亿余元植树60.72万株,其中县镇村绿化达28.9万株;匠心打造“青年林”“同胞林”等主题林255片,筑起绿美廊道6条、城乡小公园103个,扮靓161个绿美自然村庄;引导群众打造608个“美丽庭院”,建成绿美碧道68公里、绿美公路124公里。
在推动“绿美梅江”建设过程中,梅江区调动党员力量,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让更多小森林、小公园在梅江区成型,让“绿美梅江”的理念深入人心。
2024年以来,梅江区全面开展“我为梅江种棵树”系列行动。在各镇(街),各地利用横幅、发放倡议书等大力宣传植树绿化,积极营造“全民参与、植绿护绿”的浓厚氛围。与此同时,通过党员干部带头捐款、带头植绿、带头护绿,引导党员群众参与美化绿化。
产业发展
“五大百亿产业”挺起产业“硬脊梁”
近日,由博敏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申报的“省市共建高密度混合集成印制电路广东省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省市共建省重点实验室,成为梅州在高端印制电路板产业建设的首个省重点实验室,为梅州推进苏区融湾先行区建设、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注入了源头活水。
博敏电子“省市共建高密度混合集成印制电路广东省重点实验室”是梅州又一个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高能级重要创新平台。该实验室建设总投资为5000万元,建设面积超3000平方米,现有设备价值超2000万元。
据博敏电子相关负责人介绍,“省市共建高密度混合集成印制电路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将依托中央实验室,以博敏电子印制电路板的高密度化研发技术作为基础,瞄准国内印制电路在高密度、高频以及器件系统集成方面“卡脖子”技术,针对性投入资金引进相关国内外前沿技术、检验检测设备,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开展超细线路、极细线路的材料、设备及理论与技术的研究,高密度互连集成高频、高厚铜以及系统集成器件等关键技术攻关,实现行业原创性技术的突破。
从发展成绩来看,梅江区初步形成“铜箔—覆铜板—高端印制电路板—电子电器产品”的全产业链,释放着高质量发展的活力。
县域振兴,满盘皆活。产业第一、项目为王,梅江区因地制宜,立足实际实施“一图一策一表”,加快培育烟草、电力、电子信息、数字经济、现代农业“五大百亿产业”,让县域这个战略支点挺起了产业“硬脊梁”。
走进梅江区数字BPO产业园,原先闲置的学校经过重新装修,焕发出了新活力。该产业园是梅江区有效盘活闲置国有资产,搭建数字产业平台,大力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有力举措之一。
经过盘活打造,闲置资产变身为梅江数字BPO产业园。 梅江融媒供图
“我们公司植根服务外包行业20多年,总部在广州,之所以选择来梅投资,看中的是梅江区良好的营商环境以及服务理念。”从广州引进的嘉音讯数字服务(广东)有限公司负责人何志平表示,得益于高效的政务服务,产业园从洽谈到开园仅用时76天,并在5个多月时间内招聘了600多名员工,其中不乏从广州调来梅州的员工。
目前,该产业园已承接10多家全国500强企业的客服外包业务,并“以商引商”带动10多家合作企业来梅洽谈落户事宜,后续将对接引入电信、移动等通信运营商及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致力打造全行业客服中心,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
近年来,梅江区先后打造梅州互联网创新中心、梅江数码港(飞翔云)互联网产业园、梅江区数字BPO产业园、青梅创业园等主要支撑平台,大力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数字产业化集聚发展,加快打造数字经济百亿集群,产城融合拥抱数字湾区。
来源 南方日报 南方+
记者 梁时禹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