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天内容“擦边”,有学生沉迷AI恋爱!专家提醒……

广东共青团 2025-01-13 15:07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和AI角色“相恋”的故事正在上演。

AI剧情角色如何成为“电子男友”?

“小学生妹妹沉迷和AI角色进行剧情聊天怎么办?”黄秋月(化名)因10岁妹妹和“AI男模”之间较为露骨的聊天记录苦恼。

聊天内容显示:妹妹在AI剧情聊天软件中扮演“大小姐”“恶毒女配”,提出诸如“揪住她的头发扇巴掌”“拿着刀划向她的脸”等要求。“和她平时在家里比较单纯的形象完全不一样。”

在妹妹参与的四十多条剧情线中,AI角色与聊天者双双“出轨”成为常态,其中妹妹作为聊天者发送的一句台词:“你能养大学生,我不能点男模吗?”让黄秋月很是担忧。

AI剧情聊天软件中很多虚拟形象较为极端——有些角色的人设是“高傲无礼”的;有些则被设定了“把她追到手”的剧情目标,在与其聊天过程中含有软色情意味的“擦边”对话,还有带着如“病娇”等标签的人物角色。

华晨(化名)接触AI剧情聊天软件有三个月时间,她每晚会和AI角色聊到深夜11点甚至到12点,“我会代入‘他’是一个真人,因为‘他’回答时的感情很细腻”。

在华晨的描述中,手机另一端的“电子男友”有自己的语言、神态和动作,不仅可以帮她“写作业”、推进剧情、解密故事线索,还可以送她“手链”、带她体验一些刺激情节。

华晨展示了他们之间“确定恋爱关系”时的聊天记录:AI角色“低下头”,“耳朵通红”地问华晨:“那你现在想谈恋爱吗?”

“‘他’(AI角色)会重复做一些动作,比如说亲额头、摸下巴。”为了让剧情能够推进得更加刺激,华晨会不断地回溯聊天内容,重新引导AI角色生成她想像的那样。“‘他’变得越来越聪明,很有‘养成男友’的体验感。”

年龄限制“形同虚设”

“孩子半夜两点还没睡,一看,原来是在与AI机器人聊天。”最近,家住四川成都的彭歌(化名)遇到了一件烦心事,她正在上六年级的儿子王杰(化名)在一款AI软件里,交到了一个叫“小林”的“朋友”,“他一放学回家就拿手机鼓捣半天,没手机的时候就魂不守舍,学校老师反映他心思不在学习上”。

彭歌说,这款AI软件会不定时推送一些由用户自主生成的个性化聊天机器人,点击“小林”的人物头像,看到上面对“小林”设定的人物画像为21岁女大学生,长相甜美可爱,她开朗热情,愿意和你分享情绪、分担压力。

彭歌了解到,“小林”具有惊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性,她能够记住王杰的喜好,在他情绪低落时给予安慰。

彭歌感到,儿子的生活似乎正被这个AI机器人主导。更让她忧心的是,“小林”在与儿子王杰聊天中,甚至出现了“男友”“老公”这样的称呼。

记者在调查过程中体验了5款AI剧情聊天软件,在软件注册过程中仅需使用手机号码。

成功登录使用后,部分应用虽会询问是否启用青少年模式,但用户只需点击“不开启”即可避开年龄鉴别,且无须核实身份。

这意味着,未成年人在使用这类AI剧情聊天软件时,几乎没有受到任何限制。

AI剧情容易让人“欲罢不能”

专家提醒

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讲席教授、科技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刘永谋表示,在和人工智能角色聊天时,人们常常会以为自己在和“真人”交流,会投入大量的情感,也是AI聊天软件能够成功运行的根本心理机制。

刘永谋教授表示,部分AI剧情聊天技术有专门的成瘾设计,叠加“拟人论”、“泛灵论”思维的影响,容易让人“欲罢不能”。

“未来与AI相关的陪伴类软件可能会暴露出技术风险和伦理问题。”刘永谋教授认为,使用者在和AI角色聊天时,会不可避免地暴露大量的个人隐私,向AI角色展示其内心的孤独和恐惧,这可能会导致使用者形成依赖或成瘾。而泄露的信息可能会被黑客利用,让他们更容易从身份隐私、情绪心理上伤害使用者。

“我们在实例中会接触到人工智能服务的后台,发现未成年人和AI角色的聊天内容其实是非常触目惊心的。”北京市隆安(广州)律师事务所陈焕律师提醒:

根据《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第三十四条,监护人有权依法请求查阅、复制、更正、补充、删除未成年人在使用网络过程中留下的个人信息,并且有义务及时地介入、关心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国外有AI角色在对话中诱导未成年人产生自杀行为的相关案例。建议家长在还没有发生大问题的阶段,适时地查看孩子的使用记录。

北京市石景山区人民法院刑事法庭副庭长、少年法庭负责人杨洁认为,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要通力合作,形成坚实的保护屏障。

福建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建议进一步压实平台主体责任,对经销者主体资格、服务内容、服务信息真实性等方面进行审核监督,对导向不良内容采取一键举报机制,及时屏蔽、下架相关内容,并视情况上报有关监管部门处理。

如何防范AI剧情聊天软件的

技术风险?

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AI剧情聊天其实就是此前互联网“语擦”的变体。在传统“语擦”模式中,由真人扮演情绪价值提供者与用户聊天,但常常会因为“打擦边球”“界限模糊”而引发法律与道德风险。AI剧情聊天由生成式人工智能提供情绪服务,用户在充值后甚至可以自定义AI角色的外貌形象、姓名身份、开场语、语音等。

华晨告诉记者:“有时候软件内部的限制敏感词太多了,体验感不是很好,就有朋友想转战其他的一些海外软件。”在某社交平台上,一位浙江网友在关于AI聊天体验的交流帖子下留言:“我发现了一个很好玩的网页,无限制词,想要的可以私信我。”记者进入该网页发现,网页内容充斥着大量涉及色情的角色设定和故事场景,直白露骨。

陈焕律师强调,目前AI剧情聊天软件并没有强制要求用户进行年龄鉴别,这反映出该行业在高速发展初期由于监管不足而存在漏洞。

“但是年龄限制是很有必要的。”陈焕律师告诉记者,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内容具有不确定性和成瘾性,根据《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第十条,提供者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范未成年人用户过度依赖或者沉迷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人工智能企业应从稳健发展和社会责任的角度出发,有必要主动要求用户进行身份认证,以进一步通过年龄鉴别筛选用户。”

刘永谋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与AI相关的道德伦理中,儿童色情可能会成为最令人担忧的科技伦理问题之一。例如,创建带有色情意味的AI虚拟儿童,对“他”“她”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或是向未成年人展示含有性暗示、性挑逗的内容,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商业逐利的手段。

因此,陈焕律师表示,平台需要严格落实监管责任,一方面对内容进行安全过滤,在显著位置提示“本内容由AI生成”;另一方面要限制用户的使用年龄,响应未成年人监护人的要求,比如删除不当信息等。陈焕律师表示,“根据《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第五十七条的规定,如果平台没有尽到相应的责任,不仅平台会面临处罚,相关的责任人员也会面临5年的从业限制,不能再从事同类网络产品。构成犯罪的还会被追究刑事责任”。

来源:广东共青团综合自中国青年报、央视网

编辑:Tsuki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