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非遗“双创”发展,促进非遗成果社会共享,2025年1月8日,“2024广州非遗典型案例分享会”在广州市文化馆隆重举行。会议汇聚了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广州市文化馆(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各区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的领导嘉宾,以及非遗传承人、保护单位代表,博物馆、图书馆机构,高校合作单位和相关非遗企业,共同探讨非遗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之路。
在广州非遗典型案例分享会上,越秀区文化馆党支部书记、馆长张蓉以“传承城市记忆,融入广府烟火”为主题,分享了以广府文化生态保护区为抓手,通过整体性保护,打造广东省广府文化(越秀)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建设经验。
越秀区非遗保护成果
历史上,越秀区所在范围一直是广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广州市最古老的中心城区,孕育了广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之根。
越秀区的非遗保护工作开展了十余年,目前共有66项非遗代表性项目,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13项、市级15项(按最高级别计算);56名代表性传承人,其中省级8名、市级17名(按最高级别计算),总体存续情况良好,多数项目有着较为稳定的社会基础,保护和传承自发性强、生存能力强,大部分项目通过采取针对性措施恢复其传统形态,保护面貌已大为改善。
传承与传播并重
1.传承队伍建设与数字记录
针对广州南音说唱、广州戏服制作技艺等传承人年龄较大、结构未尽合理的非遗项目,根据项目特点和实际情况,及时发掘、补充申报代表性传承人或传承工作实施单位,探索团体传承、集体传承,对粤曲市级代表性传承群体越秀区曲艺家协会提供支持。
开展濒危项目抢救性记录,编撰象牙雕刻(象牙微雕)口述史等文字材料约五万字,存有访谈视频、工艺流程等录像资料近三百分钟,冯氏三代传承人的珍贵老照片七十多件,建档存照四百多张;拍摄“三雕一彩一绣”口述历史视频210分钟,搜集整理图片235张;支持传承人对岭南古琴艺术进行抢救性整理,出版了30万字的《岭南琴韵——区君虹古琴艺术》。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古琴艺术(岭南派)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区君虹
2.传播矩阵建设与广府IP打造
广州非遗街区建设:挖掘北京路历史文化街区资源,打造总长120米、约800平方米的广州非遗街区(北京路),设置展览、文创、打卡、VR体验、活动等区域,重构“行花街”记忆,全国首创广州非遗街区(元宇宙),研发销售非遗衍生文创产品,举办非遗直播带货。
“我在越秀玩非遗”文化IP打造:以节庆文化为核心,打造“我在越秀玩非遗”广府文化整体性保护平台,形成西湖花市、广府庙会等影响力较大的广府节庆文商旅IP。
非遗传播矩阵构建:借助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体系、“越秀文化云”数字化平台等,通过作品展演、短视频、举办展览等线上线下举措,挖掘呈现非遗资源,提升影响力。如摄制系列短视频、举办非遗保护实践成果展、连续九年举办广东省非遗创意设计大赛等。
共学共享平台搭建:联合相关部门、高校及研究机构与传承人合作,拓展跨区域合作交流,参与国内外交流活动,破解本土项目传承难题,如举办线上培训课程、组建共学社群、摄制慕课等。
3.非遗在校园传承
营造非遗学习情境:推动20家单位入选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2024-2026年),其中 17 所中小学、中职学校脱颖而出,构筑辖内“非遗在校园”工程的坚实基础。助力3所学校入选2024年全国青少年美育示范基地之“非遗在校园”优秀案例,广府非遗进校园案例获多项荣誉。
培养非遗骨干教师队伍:依托越秀区教师发展研究院开办榄雕、广彩等非遗培训课程,孵化非遗骨干教师队伍,指导教师总结提炼实践经验,出版教学设计与案例卷、师生传习精品等。
加强高校非遗学科体系和专业建设:与多所高校互动,支持传承人参与学校授课和教学科研,培养广府文化传承传播梯队,孵化创新性作品,引领职业教育和美育工作服务发展。
关注边缘群体:为特需青年开设课程,选送作品参与展示活动,探索康复训练与就业方向。
创新智慧教学:组织开展5G空中课堂教学等活动,助力非遗进校园精细化、创新化、普及化。
开展非遗支教活动:以广府庙会公益基金会为主体,联手肯德基小候鸟基金会,把广彩、通草画等项目带到清远多所中小学开展传承体验活动。
推动非遗创新发展
未来,越秀区将继续做好非遗资源挖掘与利用,承办广东省非遗创意设计大赛,夯实载体与平台建设成果,深入挖掘非遗优秀内涵和当代价值,在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上取得新突破,激发整体性保护与系统性保护活力,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推动广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文商旅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以接续不断的高品质文化供给,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高要求、新期待,更高水平地推动广州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走在前列。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