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佳节,东莞市博物馆的建设工地上一片繁忙,200余名建设者们坚守在施工一线,用建筑人独有的方式向2025年问好,打响新一年奋斗和努力的“开门红”,确保博物馆项目按既定目标稳步推进。
记者在施工现场看到,各种大型机械轰鸣作响,工人们分布在不同的作业面上,每一个环节都紧密衔接,每一个步骤都一丝不苟。冷风中,他们用辛勤的劳动诠释着“工匠精神”。
建筑工地上,一位钢筋工人手持焊钳,焊钳尖端吐出一束炽热的蓝色电弧,瞬间击中了待焊接的钢筋接口处。“能够参与到博物馆的建设中,我们感到非常自豪。”钢筋工人李工说道。
据项目负责人胡含介绍,在建设过程中,项目团队创新性地应用了流态固化土。流态固化土是根据工程需要和岩土特性,可以就地取土,利用高效岩土固化剂和水,搅拌成具有较大流动性且凝固后能达到一定强度,且具有一定水稳定性、低渗透性的新型低碳建筑的岩土工程材料。
胡含表示,这种材料具有生产方便、浇筑方便、坚固耐用等优势,可以令施工过程更加绿色、高效。
东莞市博物馆新馆选址在东莞市中心广场,由保利发展湾区公司代建,中建五局华南公司承建,建筑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以国家一级博物馆标准建设中。项目以“立足东莞、辐射岭南、面向世界”为定位,建成后将打造成为文化强市标志性文化设施、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的博物馆。它的落成,将极大提升中心城区的文化品位与内涵,深刻展现并传承东莞及莞邑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脉络,为“博物馆之城”的建设注入强劲动力,推动东莞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与繁荣。
据悉,项目已于9月20号完成地下室全面封顶,预计2025年1月中旬完成主体结构封顶,2026年年底完成布展并开馆。
南方+记者 谢麦诗
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编辑 毛敏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