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丨东莞七中:乐学教育引领,创新实践先行

教育莞家 2025-01-02 15:25

00:52

东莞七中:乐学教育引领,创新实践先行

2024年12月,东莞市第七高级中学(以下简称“七中”)选派的学生李昊锋代表东莞市登上了全省宋庆龄奖学金的领奖台,而就在11月,在第四届“中国航天梦”2024莞港澳台侨征文比赛中脱颖而出的5名七中学子,齐刷刷地站在了领奖台上……这些殊荣都是学校强化学科实践的育人成果和有力见证。

在科创高中建设进程中,七中精准锚定方向,秉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快乐成长和发展”这一核心理念,在学科实践方面持续深耕。

学校育人团队借助主题式、项目式学习等前沿教学方式,通过精心规划的特定路径开展系列教学活动,全力构建紧密相连的学生成长共同体,矢志不渝地致力于将学科与实践融合,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多元能力与深厚的文化自信,为学生精心打造了一个个广阔且充满活力的实践平台。

课程创新,融入实践元素

“我们积极顺应教育发展趋势,大力倡导跨学科整合,深度优化课程体系架构,充分挖掘并整合校内外的优质资源。通过调整课程内容、跨学科整合和开发实践资源,充分优化课程体系,在各类学科融入实践元素。”谈到学科实践的整体构想,七中党委书记王定国说,学校课程发展中心会根据各学科特点,增加探究实验、项目式学习等实践性强的教学内容,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提升学生动手能力。

课堂上,美术老师带领学生认真学习草龙的编织工艺

课堂上,美术老师带领学生认真学习草龙的编织工艺

课程建设是学科实践探索的关键突破口。深耕教学内容,挖掘课程深度,拓展课程广度,七中构建的“乐学”课程体系已涵盖科创、劳技、艺术、文化、体育和生涯等多个领域。以科创教育分支为例,自建校以来形成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航空航天、劳动教育等特色项目。创新教学方法上,采用探究式、项目式学习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鼓励跨学科课程设计,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

七中正高级历史教师匡仁玉开设丝带绣课程,就是学校的大力倡导学科实践的生动案例。匡仁玉将历史与手工技艺相融合,制作了 29 种基本绣法的实物教具,创作素材和历史学科融合较多,主要是把历史教材里的人物故事等作为丝带绣的素材绣成作品,如历史人物丝带画《威廉二世》《黛玉葬花》《捣练图》等。形成了丝带绣课程体验式、探究式、创新式三个阶段的教学设计、视频照片等教学资源。

丝带绣作品《月下玉兰》

丝带绣作品《月下玉兰》

“希望发挥跨学科融合,给历史教学增添颜色。同时,也是源于热爱,忠于坚持,我想把这门技艺教给更多人,以劳促智的同时缓解学习压力,治愈心灵。”谈到开设丝带绣课程的初衷,匡仁玉说。

在课程实践中,匡仁玉也不断地和她的40位学生进行共创,旨在通过“以劳育美,以劳促智,培养创新人才”的理念,培养学生对传统刺绣艺术的兴趣与技能。

“在学习丝带绣的时候,我从‘跟着老师学’到‘像老师一样教’,不仅个人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得到了提升,还学会了要合作共赢,在集体中发挥个人的作用,勇于承担责任更是努力回馈信任。”丝带绣社团成员吴凯琪分享道。

记者了解到,学校共开设校本课程115门,学生社团26个,内容涉及“新六艺”:礼、乐、美、体、智、技,并将校本课程根据学科融合,性质特点,划分为人工智能机器人、航空航天、科技模型与创新、融媒科技、农业科技等五大备课组,任教教师涵盖每个学科,实现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教学。

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学习无人机飞行

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学习无人机飞行

“在创新教学方法的实践中,学校积极倡导教师跨越学科界限设计课程,巧妙融合主题式学习、项目式学习(PBL)、合作式学习、游戏式学习以及翻转课堂等多种模式。”七中课程发展中心助理主任叶爱南说

特色实践,培育多元人才

不仅仅是校本课程覆盖面广,七中在国家课程校本化上也做足功夫,扎实推进。通过优化自主课程体系,其核心理念是重视学生之间的“自主、合作、探究”的交流学习过程,组成了学生自主建构模式。切实做到物化生实验课程走进课堂,定期开展经典诵读、情景剧等活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政治科组的辩论比赛、模拟法庭等活动培养学生正确三观和思辨能力。

学校诗词大会现场,同学们正在激烈地抢答

学校诗词大会现场,同学们正在激烈地抢答

以语文为例,在七中,语文科组根据每个年级的学习情况及进度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科实践活动。其中,高一主要开展整本书阅读、经典诵读,高二则是课本剧表演大赛、诗词大会,高三为整本书阅读及诗文创作。“我们将语文教学与节气、节日、古诗词等传统文化相结合,开展了各式各样的活动,一方面对课本知识进行了拓展,另一方面也提升了学生阅读、写作、交流的能力,这对学生而言是终身受用的。”东莞市高中语文第五批“教学能手”、七中语文教师刘凤英分享道。

七中坚持以“建设科创高中,培养创新人才”为中心,打造科技化校园文化,特别注重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和涵养科学精神。学校积极邀请知名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名家大师开展了8场“科学家进校园”科普报告会;承办了2023年东莞市青少年无人机大赛暨第七届全国青少年无人机大赛(广东省赛分赛场)和企石镇综合实践活动和劳动教育教研工作研讨交流会。

据统计,近5年科技竞赛成绩优异,帮助15名学生实现航天梦,师生获奖达480余次。

学校无人机代表队参加第八届全国青少年无人机大赛斩获亚军

学校无人机代表队参加第八届全国青少年无人机大赛斩获亚军

今年8月,七中7名学子参加了2024中国航空科普大会暨第八届全国青少年无人机大赛,斩获1金2银4铜。其中,学校学生徐康睿在模拟飞行类的大飞机转场挑战赛项目中获得全国亚军。

在徐康睿看来,阅读对于提升模拟飞行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七中作为航空航天特色校,学校有很多相关的书籍,书里面的知识能帮我应对很多模拟飞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谈及未来,徐康睿分享了他的职业目标,“我非常喜欢航空航天这个领域,将来也希望能从事航空器设计方面的工作,为国家航空航天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七中不仅打造了科技化校园文化,各学科渗透科技教育,还开展全校性科普活动,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和涵养科学精神。

11月16日,第四届“中国航天梦”2024莞港澳台侨征文比赛颁奖典礼在香港大学举行,七中5位学生获奖。其中,叶晨晨荣获冠军,林子瑜、何熙琳获亚军,陈杏、戴茹琪获季军。在叶晨晨看来,此次获奖,除了自身对于写作和航天的热爱,还离不开学校、老师、同学们的大力帮助,“航天题材的写作其实涉及了很多专业词汇,很幸运我所在的七中是一所科创高中,遇到不懂的航天专业知识,我会请教老师、相关社团的同学,也会在图书馆查阅航天类的书籍,最终顺利完成文章。”

征文比赛颁奖典礼上,叶晨晨作为东莞赛区高中组冠军代表上台发言

征文比赛颁奖典礼上,叶晨晨作为东莞赛区高中组冠军代表上台发言

“学校还通过开发实践资源,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如科研院所实验室、实训基地、科普展馆、社区资源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平台。”王定国说。

此外,七中积极创造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资源。通过这些举措,拓宽学生观察思考的视野,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中,充分培养其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今年10月,教育部、中国福利会、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印发《关于颁发第十六届宋庆龄奖学金的决定》,公布了第十六届宋庆龄奖学金评审结果。经过严格评审,七中李昊锋、石静宜、李泳鋆3名同学光荣上榜。“我能获得宋庆龄奖学金,最大的原因是我有着丰富的志愿服务经验。”对于李昊锋而言,参与志愿服务不仅能传递爱心、帮助别人,也是收获、充实自己的一个过程,“学习之余,我还可以去帮助别人,让我感到发自内心的快乐。”

李昊锋代表东莞市登上全省宋庆龄奖学金的领奖台

李昊锋代表东莞市登上全省宋庆龄奖学金的领奖台

在石静宜看来,自己丰富的活动经验对于获评奖学金有着很大的帮助。“暑假的时候我和同学一起开展了一场关于电信诈骗的政治调研,真正参与到实地调查、了解的过程中,我对于政治课本上的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非常喜欢参加活动,对我来说学习和活动是相辅相成的。”

科创兴校,教师专业大成长

一直以来,七中立足农耕文化,培育乐学品牌,坚持科创兴校。教育观察人士认为,这种“低姿态”办“高质量”的教育理念,也彰显了七中育人团队张弛有度、守正创新的治校精神。

自2019年学校被评为“东莞市第二批品牌”培育对象,到被遴选认定为第一批“创建东莞市普通高中双特色”试点学校、市级“双新”示范校,再到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基地及和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项目校。今年11月,七中再次入选广东省首批中小学科学教育示范校。

全校教师在省市各类活动(如教学设计、命题比赛等)的评比中,七中教师屡获嘉奖——目前有9个学科为东莞市品质课堂试点学科,生物科组获评东莞市先进科组。

七中还定期组织各学科教师参加学科实践教学相关的培训,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跨学科整合能力和科研能力。以丝带绣课程为例,目前该课程不仅形成了可视化成果,还凝练成理论成果进行推广。匡仁玉在省级校长培训中做讲座,指导青年教师申报市级课题,在省市教育教学评价改革征文大赛中获奖,还在全国十城市“悦读践行”历史教师专业团队支持计划项目活动中受到专家一致好评。

草龙舞主题丝带绣作品

草龙舞主题丝带绣作品

在“历史+美术+劳动教育”的跨学科融合及学科实践探索中,匡仁玉、黄玉英、肖康文、朱奋、邓文娟、吴敏等六位老师携手开展《基于非遗上洞草龙舞在校园传承开发与应用的研究》课题,意义深远:一方面深入村落乡土挖掘上洞草龙舞的文化底蕴,解决其在校园传承的难题;另一方面结合校情创新扎龙、舞龙套路,以舞草龙为中心拓展书法、绘画、丝带绣和体育等多元活动,为非遗传承与校园教育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创新路径。

撰文:王慧 黎晗

视频:黄新花

设计:袁永平

学校供图

编辑 毛敏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