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 向新行|湛江:坚定扛起使命担当阔步向前

作者 林露 2024-09-25 15:16

大陆之南,活力涌现。项目建设热火朝天、客商游人纷至沓来、生态环境不断向好……湛江,这颗镶嵌于南海之滨的璀璨明珠,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奋勇向前,不断释放城市发展新活力。

“海陆空铁”立体交通网络联通四面八方,开放能级持续提升扩大城市“朋友圈”,“百千万工程”带动城乡面貌蝶变,“鲜美湛江”不断提升知名度美誉度。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湛江,敢于求新求变,阔步书写澎湃激昂的未来。

风正时济,自当奋楫扬帆。站在新起点,湛江坚定扛起“全力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加快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使命担当,着力激活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坚持工业化、生态化、数字化深度融合,强化大园区建设、大文旅开发、大数据应用工作抓手,推动跨越式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现代产业提质增速

挺起发展“硬脊梁”

蓝天白云下,风车悠悠转出清洁能源;万顷碧海上,金鲳鱼、军曹鱼等鱼儿茁壮成长;夜幕降临,“工业主战场”东海岛灯火通明……放眼港城大地,城市忙碌而有序,现代产业蒸蒸日上,挺起高质量发展“硬脊梁”。

当前,湛江以绿色钢铁、绿色石化、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和蓝色海洋经济为骨架的“四绿一蓝”现代产业体系积厚成势。“四绿一蓝”动能强劲的背后,是湛江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坚定不移构建高水平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决心与部署。

数据显示,今年1-7月,湛江完成重点项目投资487.06亿元,新开工50个重点项目。

工业方面,巴斯夫(广东)一体化项目首期、宝钢湛江钢铁氢基竖炉、乌石23-5油田群开发等重点项目建成投产,宝钢湛江零碳高等级薄钢板工厂项目开工建设,中科炼化2#EVA项目加快建设。湛江大型产业集聚区今年1-7月完成工业投资171.4亿元、增长56%;市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2023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9.6%、排名全省第一,在2023年度全省园区高质量发展考核中获评“优秀”等次。

广湛园成为广州、湛江两市携手打造“核+副中心”协调发展的重要战场。李忠 摄

广湛园成为广州、湛江两市携手打造“核+副中心”协调发展的重要战场。李忠 摄

农业方面,湛江全力打造粮食、果蔬、畜牧、南药等百亿级产业集群,加快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示范市。全市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422万亩以上,甘薯、菠萝等全产业链产值迈向百亿级,成功申报金鲳鱼、生蚝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国内首个自主升降海洋牧场平台“湛农1号”、全省规模最大桁架式养殖平台“恒燚1号”建成下水,国际水产城(一期)等十大项目开工建设。全市共有“粤字号”农业品牌产品148个、数量居全省第四位,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63个、数量居全省第二位,成功打造两批“湛品”特色优质农产品品牌93个。

“海威2号”海上养殖平台,现场一派繁忙的捕捞景象。 张锋锋 摄

“海威2号”海上养殖平台,现场一派繁忙的捕捞景象。  张锋锋 摄

文旅方面,位于北纬21°的湛江,对标同一纬度的迪拜、夏威夷、迈阿密、坎昆等国际滨海旅游胜地,全面打响“鲜美湛江”文旅品牌,加快打造世界级滨海旅游目的地。1—7月,全市接待游客1389.02万人次、同比增长8.4%,实现旅游总收入139.19亿元、同比增长9%。

改革开放步履铿锵

持续扩容“朋友圈”

繁忙的湛江港,浪潮涌动、舟船云集,与蓝天白云交相辉映,共同见证湛江对外开放的辉煌历史。

湛江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港、西部陆海新通道三大国家战略交汇处,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更是“一带一路”海上合作支点城市、广东对接东盟的前沿城市,在畅通国内大循环和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不可或缺、大有可为。今年1-7月,全市货物进出口总额364.8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7.39亿元,增长135.1%,增速居全省第二。

向南,湛江全面深化与海南相向而行,徐闻港综合枢纽能级持续提升,经徐闻港往返海南的旅客货物络绎不绝,谱写着粤琼双向奔赴的动人篇章。

往东,湛江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广州市-湛江市产业转移合作园1-8月开工项目16个、总投资超28亿元。

朝西,湛江参与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累计开通海铁联运班列线路41条、跨境班列线路6条。湛江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成立广东-东盟产业园国际合作联盟,与越南康洋工业园等6个东盟国家园区开展合作。

同时,建好用好广东自贸区湛江联动发展区,复制推广省级赋权改革创新经验42项。湛江综保区建设封关运营以来实现进出口超40亿元。

与此同时,湛江加快推动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进一步深化扩权强县和强县扩权改革、镇街体制改革、农村“三块地”改革,深入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全市营商环境评价排名连续几年获得提升,城市信用状况监测排名最高位于全国第24名、全省第3名。

科技创新能力的增强,为改革开放提供了不竭动力。全市研发机构增至510家,建成省重点实验室14家,新建省博士工作站6家,湛江海洋、现代农业、绿色化工三大产业创新中心挂牌成立,拥有市级以上孵化器14家、众创空间18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579家。

风劲帆扬正远航。作为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湛江从未停下改革开放的步伐,正以昂扬的姿态走向更宽广的世界。

海湾、海岛、红树林与城市交相辉映,助力湛江打造世界级滨海旅游目的地。罗锦屏 摄

海湾、海岛、红树林与城市交相辉映,助力湛江打造世界级滨海旅游目的地。罗锦屏 摄

城乡融合持续优化

纵深推进“百千万工程”

行走在湛江城乡大地,只见城区高楼矗立,县城四通八达,镇村整洁美丽。自“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城乡一体融合发展的崭新画卷在此徐徐展开。

随着中心城区建设提质,湛江城市功能品质明显提升,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增强。《湛江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获省政府批复,站前路(北站路至康宁路段)改造工程等9个市政项目加快推进,紫荆园等3个口袋公园建设有序推进。

重点片区建设蹄疾步稳。西城片区加快推进省实湛江学校等8个项目建设,空港经济区签约落地项目7个,高铁新城全力推进广湛高铁湛江北站同步实施项目、站房周边6条市政道路及新城公园等配套设施建设,海东新区海洋生物医药标准化厂房建设工程等6大项目加快建设。

今年是“百千万工程”加力提速、全面突破的关键一年。湛江正以“满格”的态度、“奔跑”的速度、“超常”的力度,推进“百千万工程”之路越走越广阔,越走越踏实。

一方面,城镇建设增效提质。加快建设24个县域省级以上工业产业园,推动廉江市入选全省首批新型城镇化试点、全省县镇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同时,持续推进典型镇建设,首批6个典型镇和1个重点特色乡“七个一”建设任务进度达85.71%,完成两批23个典型镇规划编制;超额完成新建镇级污水管网275公里,新增镇级污水处理能力2.5万吨/日的年度目标任务。

另一方面,乡村振兴稳步推进。制定《湛江市推进现代化岭南新乡村培育实施方案》,高标准完成村庄分类工作,统筹推进13条示范带、40个示范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全市干净整洁村覆盖率达100%,美丽宜居村覆盖率达76.31%。

今年,湛江还创新开展“锚定百千万 四季看变化”工作,打造以产业振兴为主题的现场比学活动,推动各县(市、区)围绕发展定位和重点任务打造标志性点位,以点位变化带动区域发展、以一域出新带动全域出彩。

【数读】

●1-7月,全市工业投资增长26.6%,湛江大型产业集聚区完成工业投资171.4亿元、增长56%

●1-7月,完成重点项目投资487.06亿元,新开工50个重点项目

●1-7月,全市货物进出口总额364.8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7.39亿元,增长135.1%,增速居全省第二

●1-7月,全市接待游客1389.02万人次、同比增长8.4%,实现旅游总收入139.19亿元、同比增长9%

●1-8月,湛江地表水国(省)考断面水质改善幅度位于全省前列

●全市县镇村绿化累计植树166万株,“美丽庭院”建成2.7万户

【案例】

持续擦亮两张湛江生态名片

雷州半岛三面环海,自古以来与海共生。保护好海洋,就是保护好湛江人的家。

近年来,湛江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持续擦亮“红树林之城”“白海豚生态奇观”两张生态名片。

从空中俯瞰,红树林星星点点沿着海岸线生长,守护着身后的陆地。湛江现有红树林面积6521.85公顷,占全省红树林面积的59.3%,全国红树林面积的22.3%,拥有我国红树林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的红树林自然保护区。

如何推进红树林保护,湛江自有一套模式。一方面,湛江坚持稳步推进红树林营造修复工作,加快推进雷州、徐闻两个“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建设,其中,徐闻东北部海域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已建成。另一方面,加强科技赋能,率先开展蓝碳项目开发利用,成立粤西首家红树林保护研究中心,在全省率先开展“红树林种植+养殖耦合”生态型经济试点工作。湛江市生态环境局牵头编制的《广东省红树林碳普惠方法学》经省生态环境厅正式发布,成为全国首个蓝碳碳普惠方法学,解决了红树林碳增汇的量化和变现两大难题。

今年1月,《湛江市红树林湿地保护条例》正式施行,这是广东省首个针对红树林湿地保护地方性法规,规范湛江红树林湿地的保护、修复、管理和利用等活动,为建设绿美湛江提供良好的生态法治保障。

中华白海豚“组团出游”雷州湾。欧阳泽 摄

中华白海豚“组团出游”雷州湾。欧阳泽 摄

海边有红树林,湾内有白海豚。在雷州湾海域,出海劳作的渔民常常邂逅成群结队的“海上大熊猫”中华白海豚。它们在海里嬉戏觅食,不时跃出水面,溅起朵朵浪花。

中华白海豚被视为近岸海洋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和指示物种,是衡量海洋生态环境的“活指标”。雷州湾海域生活着世界第二大中华白海豚种群,种群数量近年来稳定壮大。这折射出湛江对海洋生态系统的有效修复和大力保护。湛江加大海上监管巡护力度,通过多种渠道加强生态保护宣传,推动生态环境不断向好,绿美湛江成色更足。

今年1-8月,湛江地表水国(省)考断面水质改善幅度位于全省前列,全市县镇村绿化累计植树166万株。万物在此和谐共生,奏响一曲曲动听的生命赞歌。

【亲历】

赤坎老街活化记

说到湛江最有烟火气的地方,市民们第一个想到的,通常是赤坎老街。

赤坎老街,即赤坎古商埠,这里有纵横的街道,有林立的骑楼;有千年的传承,有新兴的业态。新与旧碰撞出浪漫的文艺气质,古与今诉说着老街的独特韵味。

赤坎古商埠始形成于宋代,此后逐步发展壮大,南来北往的客商汇聚于此,一度呈现“商船蚁集,懋迁者多”的景象。作为湛江法式建筑群和南粤骑楼式建筑群的集中地,古商埠仍保留着传统民居、南洋、法式、欧式等风格建筑,目前存有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建筑79处。

2021年,赤坎区启动创建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项目。赤坎古商埠改造工作贯穿四期,“以点带线串面”,分步完成。

两年多过去了,赤坎古商埠依然“很旧”,这里对老街的保育活化,讲究“修旧如旧”。

“改造工作现在进行到第二期,主要内容包括修缮危房,保护重要文物、历史建筑,改造老街道路,健全路灯、排水等基础设施,现在已经有7个古码头完成修缮。”赤坎区文化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谢国荣说。

从改造工作启动以来,谢国荣一直在赤坎古商埠走街串巷,或和居民沟通,或查看项目建设进展。他因此也成了古商埠居民的老熟人,很多居民大老远看到他,总是热情地打招呼。

在赤坎老街,游人通过观赏“调顺网龙”展演感受历史文化韵味。张锋锋 摄

在赤坎老街,游人通过观赏“调顺网龙”展演感受历史文化韵味。张锋锋 摄

而对这些居民来说,自己居住多年的地方,正在悄然“焕新”。

在赤坎古商埠改造工作中,赤坎区提档升级文化创意集市、打造老街联盟、培育古商埠“夜”集市,全面激活三民路片区、大通街片区业态新动线,推动文旅产品不断上新,新业态不断涌现。

“我们一边改造,一边引流,打造文化集市,举办大型活动。”谢国荣介绍,随着赤坎古商埠环境不断改善,不少年轻人前来创业,从事文创、餐饮等工作。

如今的古商埠,人气越来越旺。“虽然很累,但更多的是欣慰,感觉自己是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谢国荣说。

每到节假日,古商埠还有一群志愿者导游带着游客走街串巷。“能为家乡文化的宣传尽一份绵薄之力,我觉得这一份志愿活动是非常有价值的。”赤坎区“银发讲解员”田欣民表示。

撰文:林露 湛新

编辑 陈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