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个国家会投入这么多钱免费给老百姓建房子。”一位87岁喀什老人的感慨,道出了这座千年古城重生的温暖底色。
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枢纽,新疆喀什古城通过总投资超过70亿元的改造工程,不仅在最大程度上保留了千年生土建筑的历史风貌,更让4万多名居民不离故土,就实现了居住环境与收入水平的双重提升。
如今,居民在自家门口卖手工艺品、跳起民族舞蹈,真正实现了“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从巴基斯坦远道而来的游客也感叹:“中国政府既懂发展,更懂保护。”喀什古城凭借“修旧如旧”的实践,成功打造出文化传承、民生改善与旅游发展协同推进的高质量样本。
喀什古城夜景。
喀什古城夜景。
千年古城,老城区实现现代化转型
喀什古城位于新疆喀什市中心,总面积约1.57平方公里,是我国唯一以生土建筑为主、仍完整保存迷宫式街巷格局的传统文化街区。至今仍有4万余居民生活于此,被誉为“活着的千年古城”。
10余年前,这里是另一番景象。“垃圾靠风刮,解手房顶爬,水管墙上挂,污水靠蒸发”——这段顺口溜曾是老城居民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
今年35岁的喀什当地居民沙拉麦提·卡日可以说是亲眼见证了这座老城的蝶变。她表示,以前的古城,大多数是木结构的老房子,没有自来水,也没有通天然气,“我们都要去很远的地方挑水,生活非常不方便”。
喀什古城讲解员阿迪拉·艾莱提的奶奶今年87岁,她谈及奶奶的回忆时说:“那时做饭取暖全靠烧煤炉,真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
转机出现在2009年,当地启动喀什老城区危旧房改造综合治理项目,总投资70.49亿元,始终坚持“修旧如旧、尊重民意”的原则,在全面改善基础设施和居住条件的同时,最大限度保留传统街区风貌与民居特色。
喀什古城居民开办民宿迎接游客。
喀什古城居民开办民宿迎接游客。
“政府免费帮我们改造房屋,内部装修则按各家的意愿自己完成。”阿迪拉·艾莱提介绍,“反复征求老百姓意见,大家一起商量怎么改。”
如今穿行在喀什古城,传统生土建筑外观古风依旧,室内却已配备齐全的现代设施。街区中既保留了千年古街、百年老茶馆等历史文化场所,也涌现出角落咖啡、巴格其巷民宿等新业态。
阿迪拉·艾莱提的奶奶常感慨:“有些改造后的房子像宫殿一样漂亮,老百姓都很喜欢。”更让她欣慰的是,自己从小长大的地方成了各地游客向往的旅游胜地。
文旅融合,古城成百姓“幸福家园”
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发展。2015年,喀什古城成功获评国家5A级旅游景区,实现了从危旧老城到国际级人文景区的跨越。
2017年3月,在当地景区管委会和旅游局的帮助下,沙拉麦提·卡日将自家院落打造成“古丽的家”旅游接待点。她笑着说,现在家里通上了自来水和天然气,冬天用壁挂炉取暖,街道干净整洁,生活品质大大提高。更让她自豪的是,她生活的地方成了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我们在家里就能创业,生活越来越好,幸福感很强,越来越开心。”
像“古丽的家”这样的接待点在古城内已遍地开花。居民在自家门口卖手工艺品、开茶馆、表演民族歌舞,实现了“不离家、不离土”的稳定增收。尽管已成为热门景区,古城内的物价依然亲民。“两块钱一壶茶,三块钱一串烤肉,还是我们熟悉的生活味道。”阿迪拉·艾莱提说。
喀什古城居民开办民宿迎接游客。
喀什古城居民开办民宿迎接游客。
数据表明,2025年1至7月,喀什古城接待游客1668.6万人次,同比增长60.72%;实现旅游收入74.7亿元,同比增长25.02%。今年8月,单日游客量甚至高达14万人次。
喀什古城的魅力也吸引了大批国际游客。来自巴基斯坦吉尔吉特市的韩帅自2018年首次来访以来,亲眼见证了古城的变化:“中国政府不仅注重发展,更重视保护文化和环境。来到喀什,就像走进古老的世界,让人流连忘返。”如今,他每年都会重游喀什,沿着丝绸之路感受古今交融的魅力。
从昔日“脏乱差”的旧街区,到今天“诗与远方”的新地标,喀什古城走出一条保护与发展统筹、文化与旅游融合、惠民与兴城并重的创新之路,成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地实践的优秀样本。
南方+记者 泠汐 刘长欣 段江含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