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92cd644f9a4e34b4a53ec94ccda286.png)
南方有“+音”,与您准时相约。
“清华博士怎么也来拍短剧了?”近日,一条名为“清华博士勇闯短剧圈的一天”的短视频在社交平台上引发广泛关注与热议。
有媒体联系上了该视频博主——清华大学管理学博士袁小格(艺名)。
她说,自己的主业是做科研工作,趁放暑假的时间去拍摄短剧。在她看来,“读书的意义在于赋予个体更多选择权”,拍短剧也是一种缓解焦虑的方式。
“一天拍摄20个小时,每天只能睡两到三个小时,累并快乐着。”
她向记者透露,未来想要成为短剧制片人或投资人,“短剧会往精品化的方向发展”。
在袁小格眼里,学历是光环,但不是枷锁。人生可以有很多种活法,可以勇敢尝试。
“我这次拍摄的短剧名叫《星城棋缘》,是讲述围棋文化的题材。”
袁小格说,能够有这次的拍摄契机,是一位朋友推荐的机会。
“我的朋友在棋类协会担任副秘书长。这次拍摄的题材涉及传统文化的推广与转化,恰巧我本身的工作也与此相关,也会接触一些文旅科研项目。而且我本身也是个围棋爱好者,所以她就把拍摄机会给了我。”
袁小格拍了一些讲述其经历的视频并发上网,引起了不少人关注。
袁小格短剧剧照。
袁小格短剧剧照。
对于其“另类”选择,有人表示惊喜、支持,认为人生不该被设限;也有人吐槽这是“浪费学历”,劝她“走智慧路线,别混圈”。
她觉得,拍短剧其实也是在给长期按部就班的生活和工作寻找一个情绪的“出口”,是缓解焦虑的一种方式。
“以前我们更倾向于把学习学好,去按部就班地生活和工作。这其实是比较枯燥的,也会产生一些孤独和焦虑感。”
“但是当短剧演员是我此前从未有过的体验,能给我增加非常多的快乐值。在拍摄短剧的时候,我可以感受到自己创造了学术工作以外的社会价值。”
“这也给自己提供了情感上的支持,去缓解我在追求某些‘长期意义’时的焦虑。”
“通过这个角色,我还跟许多人产生了互动,大家给予我很多反馈。我非常满足,得到了这种情感上的支持,这提高了我生活和工作的积极性。”
袁小格短剧剧照。
袁小格短剧剧照。
学术领域注重严谨低调,“坐冷板凳”是常态,这无疑与短剧圈快节奏、高曝光度的特点形成强烈反差。
然而,在多元发展的时代语境下,这种跨界选择恰恰彰显了教育的真正价值。
读书的终极意义并非将人框定在特定轨道,而是赋予个体自主选择的能力,这种能力体现在职业道路的多元探索中。
当前,随着短剧行业从野蛮生长转向精品化转型,其对懂文化、懂技术的高素质人才需求日益迫切,而非仅靠流量驱动。
正如袁小格所说:“短剧并非注定‘降智’,反而具备成为文化传播优质媒介的潜力。”
清华博士完成对自己身份的“破题”,短剧也急需“破局”,也许两者能产生不一样的火花。
短剧拍摄现场。
短剧拍摄现场。
事实上,高学历人才与看似低门槛行业组合并非孤例。
比如,此前北大毕业生李雪琴突破名校标签成为脱口秀演员,中山大学临床医学毕业生林帝浣用“小林漫画”治愈大众心灵等,这些尝试都在打破“高学历必须匹配高门槛”的刻板认知。
这种趋势背后,是年轻人职业价值观的转变,他们不再将职业声望作为唯一标准,而是更注重个人兴趣与社会价值的结合。
袁小格以行动回应:人不必被标签束缚,跨界不是偏离轨道,而是开拓新航线。
说白了,选择什么样的工作与生活,归根到底还是每个人自己的事。
随着越来越多人用实际行动突破固化认知,展现出更多可能,“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的理念也正逐渐深入人心。
人生没有标准剧本,世界无比广阔,无论成败,遵从内心、打破边界的探索都应该被尊重。
今天的“+音”到此结束,感谢聆听。
来源:综合红星新闻、大皖新闻、云南网
整合:毛帅楠
主播:张轶凡
录制:黄泽伟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