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月文学院,专家共话“新时代文学生产的开卷与破局”

南方都市报 2025-11-02 23:45

10月29日,“‘新时代文学生产的开卷与破局’——第十届北京文学论坛”在十月文学院揭幕。该论坛为第十届北京十月文学月重点活动之一。此次活动涵盖了两场分论坛议题,分别为“文学出版的破局”与“新时代文学期刊的转型与创新”,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文联指导,首都文化科技集团主办,北京出版集团十月杂志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承办。

与会嘉宾合影。

北京市委宣传部出版处处长何继禄,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十月》主编季亚娅,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胡晓舟,《十月》副主编宗永平,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陈玉成出席会议。《收获》主编钟红明,作家出版社社长鲍坚,《钟山》主编贾梦玮,中信出版集团文学事业部总出版人楚尘,《北京文学》主编师力斌,花山文艺出版社总编辑李彬,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孔令燕,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袁楠,花城出版社社长、《花城》主编张懿,《人民文学》副主编邓凯,《当代》副主编石一枫,《花城》副主编杜小烨,《长篇小说选刊》主编宋嵩等多位专家与会研讨。本次会议由韩敬群主持。

季亚娅在代北京出版集团副总经理、总编辑赵彤的致辞中表示,历经十届耕耘,北京十月文学月与北京文学论坛已成为“北京乃至全国的一张文化金名片”,是“北京文学的盛典,全国文学家的雅集”。本届论坛旨在回应时代变革,直面文学在数字化时代的全新挑战。她强调,文学生产兼具精神创造与社会实践的双重属性,需要各界力量协同。“相信本次研讨将为推动当代文学从‘高原’迈向‘高峰’贡献智慧,让我们共同见证新时代文学生产的勃勃生机。”

“今天的编辑一定是一个多面手”

钟红明指出,文学期刊的核心使命在于敏锐识别“既有生活的底蕴,又有文学审美上的独特表达”的优秀作品。她引用巴金先生提出的“要把心交给读者”的创刊理念,强调要将精良作品精准推荐给读者。与此同时,她发现,今天的媒体格局已经发生深刻变革,编辑的角色已发生重要转变,“今天的编辑一定是一个多面手,他们需要深度参与创作过程,并在作品完成后持续推动其传播”。她鼓励出版业同行,尽管任重道远,但仍应对文学的未来充满信心,因为“原创才是根本的力量”,文字始终是拓展灵魂、传递情感的重要载体。

师力斌指出,当前文学期刊与出版市场正经历冲击与挑战,但他仍对文学价值保有信心,因为“唯一不变的就是书。断电也无所谓,月光下也照样能看书”。他也表示,面对阅读习惯的改变与新媒体的冲击,编辑角色已从传统看稿组稿,扩展为“综合性的角色”,编辑须承担内容策划、新媒体运营、项目申请等多元职责。同时,他呼吁,应加强对优秀作品的推介与批评生态建设,让真正的好作品不被淹没。尽管传播环境发生剧变,但“纯文学是文学的良心”,行业应以内容为本、主动破局,推动文学价值在新时代持续传递。

杜小烨表示,《花城》杂志一直在训练编辑“从被动的内容筛选者向主动的文化场域的建构者转型”。在这一理念指导下,《花城》杂志着力构建三大连接体系:通过坚守文本质量、寻找年轻作者、开创不同栏目和提升稿费等方式,建立人与文字之间的连接;创新新媒体传播方式,从简单的“数字化搬运”转向打造“独立的新的讨论空间”,实现人与网络的连接;通过花城文学院及其系列活动,持续增强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她强调,新时代文学机构需要文化引领力的重建,核心在于推动编辑从幕后走向台前,从文本走向场域,从加工走向建构,以此激活文化机构在新时代的活力和影响力。

“在文学期刊的销量、发行量持续下降的今天,文学编辑若能够守住底线,就是在保证我们这个时代文学的质量。”宋嵩以足球运动员为喻,谈到“守门员可能是最不起眼的角色,但又是相当重要的角色。如果守门员的职责出现失误,这场比赛就注定是败局了”。因此,他呼吁,在文学出版面临挑战的当下,文学编辑更应强化“守门员”意识,为文学创作把好质量关,守护文学创作的基本水准。

韩敬群指出,破局关键在于“重获信任”。这一理念涵盖三个维度:作家须重获读者信任,批评家须重建与作家、出版人及读者之间的信任关系,出版人则须通过真诚推荐赢得读者信赖。他分享了一个温暖的故事:在地坛书市上,他向一位读者推荐了《白露春分》,这位读者后来在豆瓣评论中写道:“这本书是在地坛书市上一个编辑推荐给我的,这回,这个编辑没骗我。”这个故事体现了出版人以专业和真诚赢得读者信任的可能性。

重新找回我们的读者

鲍坚指出,当前出版业正面临的困局,主要表现为三大挑战:在行业大格局上,出版机构众多且竞争激烈,存在“非出版规律的竞争方式”;在市场环境上,盗版等问题严峻;在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上,传统出版模式已不适应新时代需求,“作者创作出来的作品,读者不一定想阅读”。他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在于读者阅读习惯已发生深刻变化,从纸质阅读转向电子阅读,从长阅读转向短阅读、快速阅读,而出版内容和呈现方式未能及时适应这一变化。对此,鲍坚认为,破局的关键在于“在坚守的同时还需要重塑”,出版社需要通过加强选题策划,启发作者创作,推动出版业实现转型升级。

楚尘指出:“不是读者抛弃了我们,而是我们找不到读者了。”为此,出版机构应从“重新定义经典、重新定义读者、重新定义渠道”三个方向推动破局。他强调,图书应体现内容、社交、体验三大价值,让文字以更多元的形式出现,让阅读变得可触摸、可陪伴,推动行业“从卖书转向经营一种生活方式,让购买和阅读文学书成为一种具有时尚感的社交行为”。

面对当前文学期刊与出版业面临的挑战,邓凯指出,这是技术发展带来的传播格局的自然演变,而非从业者不够努力。从结绳记事到数字阅读,知识传播载体始终在演进,当前的困境实质是媒体生态更替的必然过程。“尽管面临挑战,但文学就像一座岛屿,潮起潮落是一种常态,但是岛屿永远在那,应以平常心看待行业变革。同时,还应把握社会的心理,逐渐从‘满足读者的需求’转向‘创造读者的需求’。”

“文字是文学最后的堡垒”

贾梦玮认为,尽管传播介质持续演进,但文学作为精神产品的独特性始终未变,“文字是文学最后的堡垒”。“文学应着力表现其他艺术样式表达不了的东西,如人心的多层次性、人与现实的复杂互动。”他呼吁,在拥抱变革的同时,更应坚守文学的本体价值,用文字的力量展现这个时代的深层脉动。

面对今年文学出版的严峻形势,孔令燕表示,人民文学出版社正通过多样化经营、融合出版和数字化探索等方式积极破局。然而她强调,最核心的还是要做好书,找到好的资源,找到好的作品,这是出版机构的立身之本。“无论载体如何变化,AI如何入侵,人心、情感永远不变,优秀的文学作品必须提供震撼人心的力量。”她呼吁出版人应坚守使命,为社会提供具有审美引领力和情感共鸣力的好作品,以此守护文学尊严,应对行业变局。

作为《当代》副主编,同时也作为一名创作者,石一枫针对创作现状提出“什么菜就装到什么盘子里”。他强调文学创作必须尊重体裁规律。“文学以及各个体裁、各个门类的学科都有它的边界,有它的力所不及之处。创作者应在力所能及的事上做得好一点、问心无愧一点。”这种对创作规律的尊重和专业坚守,正是文学在新时代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多渠道构建新型文学生态

李彬表示,在“破局”之路上,花山文艺出版社今年重点布局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化两条产品线,同时致力于从出版到文创的延伸开发。立足燕赵文化底蕴,花山文艺出版社还依托河北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和作家资源,发挥专业团队与灵活机制优势,持续推进出版创新。此外,他们还希望能够与各出版社、文艺期刊开展深度合作,通过编印发协作共同开发,联合打造精品力作,探索出版融合新路径。

袁楠指出,文学出版须探索多元破局路径。因此,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正在推动三大转型:面向Z世代读者开发图像小说等图书新形态;通过策展、场景化营销构建沉浸式阅读体验;加快数字化布局,推动从单一出版到生态运营的转型。同时,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借助国际出版生态差异实现文学出海。她表示,虽然面临挑战,但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给文学图书的生产和拓展、营销提供了红利和空间,她期待着文学出版可以实现“虽然不一定很大,但是很美”的未来。

张懿表示,面对当下“开机有趣”取代“开卷有益”阅读环境的变化,花城出版社正积极推动从单一文学品牌向多元化平台转型。“我们的思路就是要打造社、刊、院一体化的综合性文学平台,通过整合出版社、杂志社和文学院资源,构建新型文学生态。”在实践探索中,花城出版社遵循四个转型方向:从出版单部作品转向系统运营作家资源;推动优质内容IP化开发;加强编辑队伍建设;积极寻求作者、读者和行业的认可。争取在未来将图书和杂志打造为“特别多元的、特别有趣的、大家离不开的文化产品”,推动文学出版的多元化发展。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黄茜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