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米高的香山大桥索塔顶,董春光手持磨得发亮的检测尺,仔细核对最后一处数据。作为中山东环C段项目总工程师,这位36岁的“顶梁博士”,正用目光丈量着这座凝结心血的桥梁,风里还带着他从童年涡河边就种下的“造桥情结”。
涡河的风,吹了董春光整个童年。老家在安徽亳州涡河边,两岸隔河相望却无桥可通,往返一趟要绕20公里泥泞乡道,“造一座桥”的念头,像种子般在他心里扎根,从此指引着他的人生轨迹。
扎根现场:
“电瓶车总工”,守好每一寸细节
童年种下的造桥梦,指引着董春光的人生轨迹。2011年,从本科物理学专业毕业后,他做出了让身边人都惊讶的决定——跨专业考研,一头扎进“桥梁与隧道工程”的世界。在他手中,物理学科的严谨逻辑,悄然转化成了解读桥梁结构的独特密码。
2015年夏天,当导师承接港珠澳大桥CB04标施工监控项目的消息传来,董春光第一个报名加入。在伶仃洋上的八百多个日夜里,他负责钢主梁施工监控,成了连接结构计算与现场进度的关键纽带。“晚上出海调梁,半夜回基地累得沾床就睡,忙到天亮还得处理现场测量数据。”回忆起那段岁月,他只是轻描淡写地说“辛苦”,但那段经历却让他深深理解了导师的教诲:“桥梁是实践性学科,一定要多到现场。”
博士毕业后,董春光循着对桥梁的热爱,先后扎根中山西环B段、深中通道S05标等项目。
2023年,34岁的他任中山东环C段项目总工程师,短短4年到这个岗位,他坦言“压力大到睡不着”——双索面人字形索塔、5万吨钢桁梁顶推、超长超重斜拉索安装、大跨度钢桁梁线性控制等,每一项都是新挑战,“没经验就靠笨办法,多去现场,多解决问题”。
从此,工地上多了辆载着他的电瓶车,大家戏称他“电瓶车总工”。清晨,他骑电瓶车穿梭工地:看钢桁梁拼接精度,问技术员“方案有没有遗漏”,听施工人员“实施顺不顺畅”,遇可优化处就记在笔记本上,回办公室立刻带团队改进。“总工是把问题解决在萌芽里的,不是坐办公室拍板的。”一次发现钢桁梁拼接小偏差,他当即叫停施工,带团队在现场蹲3小时,反复核对调整,直到偏差控制在毫米级才放心——这份较真,是他对筑桥的朴素坚守。
攻坚索塔:
270米高空,破解“空中积木”难题
香山大桥270米高的双索面人字形索塔,是首个“硬骨头”——相当于90层楼,截面多变、线型复杂,且塔柱越高,外侧根部拉力越大,应力超限风险如悬顶利剑。“不能等问题出现,要提前堵漏洞。”董春光立刻带团队把办公室“搬”到工地,折叠桌、电脑、图纸就是“作战指挥部”。
白天,他对着电脑算参数、搭模型,每个数据反复核对;晚上,和团队围着图纸推演,“加临时支撑”“调支撑角度”,每条建议都记录,再结合现场实测数据推翻、重建方案。无数次推演后,临时横撑系统成型,像给塔柱套上“金箍”,锁住了风险。
后续47个液压爬模节段攀升,每节偏差需控在毫米级,他每天守在塔下,爬模升一节就测一节。爬模到百米高空遇强风,他盯着监测屏一动不动,确认爬模固定后,才发现手心全是汗。当最后一节爬模到位,他摸了摸塔柱混凝土,指尖的温度,冲散了所有疲惫。
精雕细琢:
与“钢铁巨龙”较劲,守好毫米精度
索塔成型后,5万吨钢桁梁顶推成了新挑战。钢桁梁像“钢铁巨龙”,要在软滩涂分段顶推,顶推支架的承载力是关键。“支架是根,根不稳,‘巨龙’走一步都危险。”半个多月里,他带团队“泡”在滩涂,白天扛探测仪查承载力,晚上抠支架拼接顺序,数据稍变就调沉降参数,常讨论到深夜。
最终“万吨根基”站稳,他又牵头研发智能监控系统——传感器像“神经末梢”贴在钢桁梁上,24小时采数据,预警精度达毫米级,“像给大桥装了‘心电图’”。第一次顶推,他盯紧监控屏曲线,曲线平稳、梁体精准到位时,现场欢呼声成了他听过最动人的声音。
后续吊装也不含糊,1500吨桥面吊机要“零误差”起吊,他带团队算上百遍受力;关键的1270吨B13梁段,他弃常规方案,优化吊点、算受力极限,还备了三套应急预案。吊装时,他攥着检测尺指挥:“左移2毫米”“吊绳调1度”,当梁段精准嵌合,他擦汗时才发现后背早已湿透。
如今,香山大桥顺利合龙,董春光站在索塔顶望珠江江面,眼里有桥梁的钢筋铁骨,也有大湾区互联互通的图景。他仍攥着那把刻度磨模糊的检测尺,它见证了他从淮畔逐梦少年到“顶梁博士”的成长。“还有更多天堑要变通途。”他说,未来仍想扎根大湾区工地,把匠心融进大桥每一寸钢筋混凝土,让更多“中国桥梁”绽放光芒。
南方+记者 李赫
通讯员 保利长大 朱放梅 黄卫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