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筠/文
残特奥会的圣火就要在粤港澳燃起时,一首《共赴山海》乘着南来的风传到我们的耳旁。11月24日,随着易烊千玺演唱的这首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九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会歌普通话版MV的正式发布,一波刷屏效应,再次见证了音乐带给人的感动和力量。暖心的音符里,有运动员轮椅碾过赛道的坚韧,有盲杖敲击地面的笃信,有手语比划间的热忱,更有千万人心中对生命尊严的礼赞。
音乐的力量不在于声势多么浩大,而在于直抵人心的共振。恰如《共赴山海》用质朴的语言,编织出一张连接个体与群体、困境与希望的网,让每一个听见的人,都忍不住想要与身边的人并肩,向着那片蔚蓝的山海走去。当年毛泽东评价《松花江上》“至少抵得上两个师的兵力”,不是说旋律能冲锋陷阵,而是说它能唤醒潜藏在人们心底的共情与勇气;北京奥运舞台上的《我和你》,没有激昂的口号,却让世界看见不同肤色的手紧紧相握的温暖。对残疾人而言,音乐更是照进生活的一束光。上世纪八十年代,《希望的曙光》唱出他们对平等的渴望,让无数人意识到残疾不是生命的终点;如今《共赴山海》的响起,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奔赴?歌中的“黑夜”是他们曾面对的偏见与阻碍,“最亮的那束光”是他们从未熄灭的梦想,“倔强的翅膀”是他们在轮椅上、盲道上、无声世界里长出的力量。这首歌唱出他们越过山的崎岖,奔向海的辽阔,从独自攀登的艰难,到与千万人同行的壮观,完成了一次生命维度的跨越。可以想象,再过些日子,残特奥会的赛场上,残疾人朋友听见“总有我存在的闪亮”,健全人在观众席跟着哼起“共赴山海,心向所爱”,该是怎样一种场景,它将用“共赴”展现出生命最美的姿态。这时,音乐早已超越了旋律本身,成为打破隔阂的桥梁,让所有的人在同一颗心跳里,读懂彼此眼中的向往。
打动人心的作品,自然会生长出奔赴的力量。《共赴山海》没有刻意强调残疾人的身体特征,没有用怜悯的视角讲述“苦难故事”,而是将所有生命共通的渴望——对梦想的执着、对尊严的坚守、对同行的期盼,浸润在“热泪和汗水融进这片土地”的吟唱里。那些歌词里的意象,“南来的风”带着岭南的温润,“蔚蓝的大海”盛着无限的可能,“璀璨的朝阳”映着每一张奔跑的脸庞,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却比任何刻意的雕琢都更有力量。这便是艺术哲学的真谛:以真为骨,以善为魂,以美为裳,并终极指向“人的全面发展”。《共赴山海》让残疾人的内心世界在旋律中绽放,让“我”的梦想变成“我们”的追求,让个体的奋斗融入集体的荣光。未来,当运动员在赛场上听见“信念是导航”,当观众在看台上为每一次冲刺欢呼,音乐里的“真”与“善”必将化作看得见的力量,推着每一个人向着更好的自己、更暖的世界走去。
《共赴山海》的深意,远不止于情感的表达与精神的传递,更在于它发出的那声温柔而坚定的呼唤。歌里的山,是每个人生命中都会遇到的阻碍——或许是身体的局限,或许是外界的偏见,或许是内心的怯懦;歌里的海,是冲破阻碍后看见的辽阔——是平等参与的权利,是绽放才华的舞台,是与他人并肩同行的温暖。它呼唤残疾人勇敢奔赴生活,不必因一时的困顿停下脚步,因为“花开不败”的希望永远在前方;它也呼唤每一个健全人,主动走向残疾人,怀着平等尊重的真诚,与他们一同踏上奔赴山海的路。这奔赴里,有残健共融的温度,有“一起落下来融进这片土地”的共情,更有对生命本质的敬畏。只要看到志愿者推着轮椅上的伙伴走过坡道,好心人牵着盲友的手感受海风,一群人用手语跟着旋律比划“共赴山海”,你就能感受到《共赴山海》对生命意义的诠释——生命的美好不完全等于一帆风顺,还应有明知山有阻碍,仍愿与他人并肩,一同奔向那片蔚蓝的海。
南海的风迎面而来,《共赴山海》的旋律正在回荡。赛场上有运动员的拼搏,看台上有掌声的响起,而这首歌则告诉我们,共赴是每一次伸出援手的温暖,是每一次永不言弃的坚持,是每一次平等相待的真诚。
让我们带着这首歌里的勇气与热爱,与身边的人并肩走向山海,并告诉这个世界:生命最美的姿态,是向着希望的奔赴,向着彼此的靠近,向着更辽阔的世界,一步一步,坚定前行。
(作者系华夏时报特约评论员)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