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增收两不误,乳源的她们太“绣”了!

南方+  2025-11-28 08:00

02:52

传承增收两不误,乳源的她们太“绣”了!

打卡文明实践特色阵地④

乳源,广东省3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之一,是世界各地过山瑶的祖居地之一,有着“世界过山瑶之乡”的美誉。当地世代流传着一项“绝技”——瑶绣。

俗话说:“有山便有瑶、有瑶便有绣、有绣便有彩、有彩便有色。”在过去,几乎每个乳源瑶族女孩都会这门独特的刺绣手艺。

如今的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正成为激活千年瑶绣的新引擎。当地依托全县文明实践阵地,构建起“培训+产业+就业”全链条服务体系,将瑶绣非遗传承与妇女就业、乡村振兴深度融合,2019年以来已开展培训90余场,带动全县超3200名瑶族妇女在家门口“绣”出就业路。

精准培训绣出千岗新天地

“作为瑶族人,本来就很热爱瑶绣,在培训班学习了更多技法,可以做衣服,也可以做成装饰品打扮家里,绣品卖出还可以增加经济收入。”在乳源瑶族自治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瑶绣志愿服务培训班,一位学员道出众多瑶族妇女的心声。

近年来,当地依托文明实践志愿学院、乡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文化场所、百姓舞台和广场、长廊、中小学课堂等平台,邀请瑶绣绣娘、瑶绣传承人、瑶绣创业带头人等进学校、进乡村、进社区,开展授课、讲课。文创企业人员、乡村志愿者、中小学生……越来越多人爱上这门古老技艺。

此外,当地还创新培训体系,开发推出瑶绣基本绣技类、瑶绣服饰类、瑶绣理论类、瑶绣产品开发类、瑶绣非遗演艺类共五大类型培训课程,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除了常规培训和产业培育,乳源瑶族自治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还创新推出“瑶·秀”——“非遗+”群众才艺展示活动。活动从每年5月持续至12月底,每周六晚以“瑶绣+非遗+群艺+体验”模式,融合瑶族服饰走秀、非遗项目展演、群众才艺展示等互动体验。截至今年6月,已举办活动18场,吸引过万名市民和游客参与,既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又带动了农特产品展销和乡村旅游发展。

古老瑶绣织就产业新图景

让古老瑶绣“活”起来、“火”起来,离不开坚实的产业基础。2019年以来,为推动瑶绣高质量发展,乳源瑶族自治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联动乳源非遗生活馆、乳源瑶绣乡村振兴车间、瑶绣“妈妈制造”基地等场所,推动更多人关注瑶绣、了解瑶绣、学习瑶绣。

“非遗生活馆”是当地打造的瑶绣产业特色平台之一。这座坐落于乳源瑶族文化特色街区——瑶街的建筑,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设有非遗展示区、文创展销区、教学培训区、电商直播区等八大功能区域,集展览、体验、教学、研发、销售等功能于一体。以往瑶绣作品只能在本地销售,如今通过电商平台等不同渠道,可以直接销往全国各地,进入更多人的视野。

今年10月,乳源瑶族自治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联合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等部门,共同发起“瑶绣盛典·匠启未来”系列三大主题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为瑶绣从业者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还搭建起从技艺展示到市场转化的完整平台。在当地的统筹规划下,瑶绣真正实现了从技艺到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通过系统化培训、品牌化运作、赛事化推动,瑶绣正从瑶族女性的日常手艺,成长为一项能就业、能创业、能传承的文化产业。一幅非遗活态传承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生动画卷,正在瑶乡徐徐展开。

编者按: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锚定文化强国建设目标,明确提出“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近年来,广东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聚链成圈,文明新风沁润人心。南方日报、南方+推出“打卡文明实践特色阵地”全媒体系列报道,讲述文明实践赋能高质量发展故事,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提供精神力量。敬请垂注。

文案:南方+记者 陈嵘伟 吴静涵

出镜:南方+记者 吴静涵

摄影:南方+记者 曹伟峰

剪辑:南方+记者 徐昊 实习生 何晓进

设计:程子宜

统筹:尚黎阳 祁雷 张由琼 刘子葵 唐楚生

编辑 周源
校对 曾慧雯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