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茅洲河畔,一群身穿荧光绿跑服的先锋跑团成员刚刚结束例跑,手里塑料袋已塞满烟头和塑料瓶。“跑一路捡一路,汗流得值!”跑友老翟抹着汗笑道。
这是宝安区沙井街道后亭社区居民兴趣社团自发“反哺”社区的一幕,也是宝安创新培育治理力量,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缩影。
激发自治动能,共创美好生活。今年以来,宝安区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精神学习教育,以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为抓手,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服务群众的扎实举措,进一步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鼓励引导更多“被服务者”转变成为幸福城区“合伙人”,推动基层治理提质增效、惠民实效可感可及。
机制创新,社区来了治理“合伙人”
走进宝安区沙井街道东塘社区的“百姓客厅”,暖意融融的温馨之感迎面而来。社区党委紧紧抓住居民的喜好与日常需求,打造了共享厨房、托育室、公益咖啡吧等群众欢迎的功能空间。
“清晨有在附近上班的年轻人来党群吃早餐,临近中午陆陆续续会有年轻人过来自习或办公。”说起“百姓客厅”的变化,东塘社区党委书记陈大钊十分欣喜,“我们还发起了‘特长共享计划’,让有‘绝活’的居民参与提供社区服务,目前已涵盖法律、艺术、科技等12个领域。”
东塘社区的变化并非个例。自宝安区开展党群服务中心“亲民化”改造以来,一座座“百姓客厅”以更温暖、更利民的姿态回到百姓身边,越来越多治理探索与幸福场景在这里持续涌现。
今年以来,宝安区推行社区党群服务中心“365”运营模式,通过落实联结纽带永远不断、引领明灯永远不熄、联系服务永远在线等“三个永远”,开展薪火聚客、开门迎客、热情会客、暖企益客、多元惠客、宣传拓客等“六大行动”,夯实店小二、合伙人、党群日历、大练兵、擂台赛等“五项机制”,全年不间断做好运营服务。
作为“365”运营模式的组成部分,一批新的社区“合伙人”闪亮登场。他们是和社区结对共建的党政机关,也是拥有技能特长的“社区达人”;他们是奔波在大街小巷的外卖骑手、快递小哥,是在深圳工作奋斗的流动党员,更是千千万万的普通市民。
在航城街道黄田社区,热爱美甲的年轻社工穆冠宇成为社区美甲课堂的“主理人”,通过参与活动的全职妈妈“串联”起一个个家庭,凝聚社区互帮互助的新力量。
如今在宝安,像穆冠宇一样的“社区达人”已有1336人,日益成为丰富社区活动、激发社区活力的重要力量。
共治共享,人人争做幸福“合伙人”
“为了能种菜,大家都抢着做好事!”漫步宝安区沙井街道沙一社区,昔日垃圾堆积的角落“变身”平整菜畦,居民们通过参与志愿服务认领菜地,俯身采摘之间,一批“老大难”的问题在欢声笑语中达成共识。
当蔬菜瓜果成熟时,这些“治理的果实”还会装进“爱心盲盒”,送到独居老人、困难家庭等社区特殊群体家中。目前,沙一社区已累计赠送爱心蔬菜500余斤。
广大群众对“身边事”的关注和参与,汇聚成高效治理与美好生活的阵阵暖流。
“邻居们,请问哪里能租借到轮椅?”“小区3栋楼下新开了个服务超市,里面东西很全可以去问问。”
在宝安区新安街道海滨社区的假日名居小区,一家与众不同的“超市”开门营业。从扳手、钳子、螺丝刀、冲击钻等工具,到缝纫机、复印机、打气筒等设备,都能在这间邻里互助服务超市中找到。“都是小区居民主动捐赠的,这是集众人之力推出的共享便民服务。”社工龚厚芬介绍道。
与此同时,宝安区还以社区党委为核心,多渠道收集小区党支部、物业公司及居民对小区治理的“金点子”,打造居民共议、居民获益的共享空间。例如,宝安区航城街道满京华云晓小区的架空层内,建成了游泳池、健身房、童趣园、颐养居、邻里议事厅等一批活动空间,为幸福家园再加码。
而在宝安的街头巷尾,每天穿梭于居民区、商业区、工业区的城市“小蜜蜂”们,也正转化为基层治理的“新”力量。
西乡街道设立推出“积分蜂巢”项目,邀请骑手通过上报安全隐患、参加志愿服务等方式参与社区治理,以积分兑奖品等方式强化正向激励;石岩街道充分发挥新就业群体走街串巷、人熟地熟的优势,通过服务联合会、“每月一聚”等渠道广泛收集建议诉求,让“移动探头”照亮“治理死角”。
在宝安,越来越多的人正从“旁观者”转变为“合伙人”,昔日单向管理的“你和我”,变成了如今双向奔赴的“我们”。在基层治理的聚光灯下,每一位市民都可以自信发言,群策群力的声音交汇出幸福城区的最美和声,演绎成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宝安样本”。
撰文:胡百卉
统筹:崔洁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