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各住一套房,“分居式婚姻”更幸福?

南周知道 2025-07-14 11:19

今日话题

字数:2600阅读时间:5min

“好好的夫妻为什么要分居,是不是感情不好了?”“结婚了还分居,那还结婚干嘛?” 夫妻双方需要承受巨大的舆论压力,内心不够强大的人,很难在这样的环境中坚持下去。

“知道”(nz_zhidao)跟你谈谈,什么是“分居式婚姻”。

(IC photo/ 图)

(IC photo/ 图)

近日,“两夫妻各住一套房是什么体验”成为热搜话题,话题背后是一个新现象——“分居式婚姻”成为一些都市夫妻的新选择。

这种又被称为“LAT couple”(living apart together couple)的生活方式,早在萨特与波伏娃时代就有先例,如今被越来越多的家庭实践。

选择“分居式婚姻”的夫妻追求“亲密有间”。保持独立空间后,夜猫子可以通宵追剧,洁癖患者能维持一尘不染的领地,婚姻幸福感有所提升。“分居式婚姻”是一些人拥有一段亲密关系的最优解,但它并不适用于多数家庭。

“分居式婚姻”

我们所说的“分居式婚姻”是主动选择,而非被动选择,比如很多夫妻因工作等原因分居两地,这种异地是不得已。“分居式婚姻”是明明可以住一起,却选择分居——不只是分房睡,而且是各住一套房。

萨特和波伏娃确实算得上LAT关系的初代实践者。他们自1929年相恋起便约定不结婚、不同居,各自保留独立居所——他们长期以旅馆为主要居住地,两人都拥有独立房间,后来分别购置公寓。他们甚至允许对方拥有其他情人。

在早期,这种分居式伴侣关系只是少数特立独行者的选择,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化的推进、个人意识的觉醒和生活方式的多元化,越来越多人开始重新思考亲密关系的边界,更加重视自由和自我空间,LAT模式逐渐从边缘走向主流。

尤其在高学历、高收入的都市人群中,“分居式婚姻”被视为既能保持爱情浓度又能捍卫个人领地的相处方式,正成为婚姻的一种新可能。

在公众人物中,已有不少夫妻公开承认或间接披露选择“分居式婚姻”。

比如新垣结衣和星野源也曾被日媒报道采用“分居式婚姻”的模式——婚后虽住同一栋楼,但仍保持各自住所,偶尔会到对方家里过夫妻生活。后来,星野源才向日媒明确表示“已经与妻子一起住了”。

好莱坞女星格温妮丝·帕特洛与布拉德·法尔查克在各自经历过一段婚姻并育有子女后走到一起。婚后两人每周四天在洛杉矶的同一住所共同生活,另外三天则各自返回独立居所。除了需要兼顾双方子女的生活节奏外,他们也希望通过“分居”保持适当的空间距离,让婚姻关系保有新鲜感和吸引力。

都市中,主动选择“分居式婚姻”的年轻夫妻也渐渐多了起来,不少人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体验。

有人看重独立空间。虽然相恋并结婚,彼此性格中的棱角虽已磨平不少,可各自心里仍有一片不想被打扰的小天地。

有人喜欢早起跑步,回来的路上顺便买两根油条当早餐;有人则习惯熬夜追剧,第二天睡到中午,起来泡包方便面对付一下;还有人是洁癖,丝毫无法容忍对方一丝的邋遢……以前住在一起,总得有一方为另一方改变习惯,心里难免有些不痛快。现在分开住,各自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不用勉强自己去适应对方,能更自在地做自己。

有人想躲开日常摩擦。在柴米油盐的日子里,总有数不清的小矛盾。今天该谁洗碗,明天垃圾有没有及时倒……各种小事就像落在鞋里的沙子,硌得人难受。分开住后,各自打理自己的生活,少了鸡毛蒜皮的计较,相处起来更轻松。

还有人从中收获了家庭关系的和谐。婚后常让夫妻头疼的婆媳矛盾,在“分居式婚姻”里悄然消失。两代人不再因生活习惯、家务分工、育儿观念等细节产生摩擦,物理距离带来的分寸感,让彼此以客客气气的态度相处——反正婆媳很久甚至一年才见一次。

主动选择“分居式婚姻”的夫妻,心里都有一本明白账。他们需要婚姻来获得情感支持、社会认同,抑或达成某种“1+1>2”的效果,但他们又不想因为婚姻而天天捆绑在一起。

少了日常琐碎的消磨,多了对彼此的期待,每次见面都像一次小别胜新婚,幸福感反而更强了。

(IC photo/ 图)

(IC photo/ 图)

不适用于所有人

“分居式婚姻”似乎解决了传统婚姻的不少痛点。但剥开这层理想化的糖衣,现实问题接踵而至。

首先是经济的硬门槛。分居意味着要有两套独立的居住空间,这几乎拦住了绝大多数普通家庭。当下房价高企,即便已有一套房,再购置或租赁第二套房子,租金、房贷都是不小的开支。每月的物业费、水电费、宽带费、燃气费,样样都变成双份。

如果两人同住,家务可以分工协作,现在各自打理一套房子,打扫、洗衣、做饭,工作量直接翻倍。

对于有子女的家庭,“分居式婚姻”带来的挑战更是棘手。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双方的陪伴,分居后,孩子要么在两个家庭之间来回奔波,要么只能跟着一方生活。跟着一方生活的孩子,常常会缺少另一方的日常关怀。

育儿责任也很容易分配不均,跟着孩子生活的一方,不仅要操心孩子的饮食起居、学习教育,还要工作,压力巨大。而另一方可能因为不常在一起,对孩子的情况了解不够,参与度不高,时间久了,夫妻之间容易产生矛盾,孩子也会在情感上感到缺失,影响身心健康。

社会文化的压力也像一张无形的网,笼罩着“分居式婚姻”中的夫妻。在传统观念里,婚姻意味着两个人共同生活,组建一个家庭,主动分居往往会被外界视为异类,各种质疑声自然接踵而至。

“好好的夫妻为什么要分居,是不是感情不好了?”“结婚了还分居,那还结婚干嘛?” 夫妻双方需要承受巨大的舆论压力,内心不够强大的人,很难在这样的环境中坚持下去。

夫妻之间的沟通和情感需求也是一大问题。

分居后,两人见面的时间有限,日常交流更多依赖电话、视频。但生活中的很多细节,比如工作上的烦恼、朋友间的琐事,有时我们就是迫不及待想与对方分享,见不到人这种分享欲或许会转瞬即逝。

而有时候,一方遇到了困难,另一方不能及时在身边陪伴和支持,时间长了,感情就会慢慢变淡,对婚姻的期待也慢慢减少。

长期的分居,也有可能让夫妻双方逐渐适应了独自生活的状态,甚至觉得有没有对方做伴侣都无所谓,婚姻关系会变成一种“束缚”,婚姻就这样不知不觉走到尽头。

以此观之,“分居式婚姻”并不适用于所有人。它需要足够的经济基础来支撑,需要夫妻双方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的沟通能力,来共同承担育儿的责任,彼此还要有强大的内心,才能直面各种社会压力,以及另一方在这种分居关系中的“变心”。

对于经济宽裕、丁克家庭、职业特殊的人群,“分居式婚姻”或许是提升幸福指数的可行选项。但对大多数普通人而言,“分居式婚姻”更像玻璃橱窗里的奢侈品——观赏性大于实用性,也负担不起。

婚姻模式没有最优解,不用管别人怎么过,我们还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能让自己感到幸福的,这才是最重要的。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