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肇庆市实验中学的校园里,传媒班的早读课有些特别——不是琅琅书声,而是此起彼伏的练声与朗诵。傍晚时分,这些学生又和其他同学一样,埋头于题海之中。这种“专业与文化双轨并行”的模式,正是该校传媒特色教育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从这里走出的学生,有的考入河北传媒学院、四川传媒学院、四川电影电视学院等知名高校,有的成为新锐导演、摄影师,他们的成长故事,为“艺考不是文化课差的避风港”写下了有力注脚。
时间管理:在文化课与专业课的天平上起舞
唐巍是肇庆实验中学2025届传媒班的学生,今年刚拿到河北传媒学院戏剧影视导演专业的录取通知书。回想起高中三年,他直言“像在走钢丝”:高二时文化课掉到年级500名,手忙脚乱。转折点是一张“黄金时间管理表”——晨起练专业、午休刷习题、晚自习前写作训练,周末专攻薄弱科目。最终,他的高考文化课成绩提升了150多分。
“传媒生最怕顾此失彼。”班主任提到,学校为每位学生定制“一生一规划”,通过“每月一目标”“错题攻坚”等方法,让文化课与专业课“齐头并进”。2025年,该校传媒班文化课本科上线率达76.6%,打破了“艺考生文化弱”的刻板印象。
实战课堂:把片场搬进校园
“我们的课堂没有固定剧本。”表演课黎老师笑着说。传媒班的实践课如同行业实战:48小时内完成微电影创作、校园心理剧拍摄、省电视台研学跟岗……学生作品《默》曾斩获区级奖项,而这类项目制学习,正是为了让学生“提前嗅到行业气息”。
唐巍对此深有感触。高一刚接触摄影时,他连相机都拿不稳,但老师鼓励他从校园活动拍起,逐渐找到手感。艺考集训期间,他又在戏剧表演课上悟出“悲喜交加”的叙事技巧,最终在校考中脱颖而出。“专业瓶颈的突破,往往藏在跨学科的碰撞里。”他总结道。
分层教学:让每颗星星都发光
“传媒班不是流水线,而是‘定制工坊’。”肇庆市实验中学传媒科组长康梁老师介绍,学校将学生分为三个培养方向:播音班强化即兴评述与新闻播报,导演班聚焦真题工作坊,兴趣班则主攻短视频与新媒体运营。这种分层模式,让“偏科生”也能找到赛道——擅长写作的成为编导苗子,镜头感强的深耕摄影,口才好的冲刺播音主持。
此外,学校还搭建了“校友链”:邀请从业校友回校分享,带学生参观电视台、大学校园,甚至布置“故事采集”任务。肇庆市实验中学校长夏冬鸣说:“我们要让学生看到,传媒人的舞台不仅在考场,更在广阔天地。”
撰文:唐锦洪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