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珠海市桂山蜘洲岛海域阳光明媚,“格盛1号”智慧型桁架式深远海养殖平台,试养的10万斤刺身级章红鱼迎来收成。
辽阔的海洋就是蓝色的粮仓、丰茂的牧场。近年来,珠海全产业链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今年一季度全市水产品总产量约10.22万吨、同比增长6.4%,产量增速居全省前三。
关键之年,提速冲刺。从耕海牧渔到科技兴海,伶仃洋面建起的一座座“蓝色粮仓”是珠海推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缩影。
关键之年,鼎新图强。7月15日,珠海召开2025年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暨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进会,吹响全域突破、跨越提升的冲刺号角。
以经济特区率先实现全域现代化的更高标准,珠海聚焦重点在西部、特色在海岛、着力点在镇村,锚定“三年初见成效”目标,重点聚焦关键领域纵深推进,加力提速推动“百千万工程”全域突破、跨越提升。
县域经济
新质引擎赋能“科创之城”
在历时三年多时间的技术攻关后,珠海恒格微电子装备有限公司不久前宣布,其研发的国内首台晶圆级“等离子多驱解离刻蚀设备”成功面世。
在芯片微观世界的创造中,器件结构和制程工艺技术的进化,推动了微观器件不断缩小的革命性变化。放眼珠海全域,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科技创新成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变量。
今年以来,珠海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出台《珠海市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等政策,用好总规模800亿元新质生产力基金,建设“模数空间”等产业创新载体,举办港珠澳高校科技成果投资交易大会等活动,吸引智元机器人、智谱华章、优必选等行业头部企业落地珠海,大模型企业超过40家,为珠海打造“科创之城”提供底层支撑。
作为内地唯一与港澳陆路相连的城市,联动港澳成为珠海拓展经济纵深、激活县域经济活力的另一抹亮色。
眼下,港珠澳大桥人流、物流、车流,川流不息。珠海加快大桥经贸新通道建设,打造粤港澳物流园、高栏港综合保税区、粤港澳大湾区海产品交易中心等平台,一季度经大桥口岸进出口总值突破62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3.6%,创下自2018年大桥口岸开通以来同期最高纪录,一条“全国揽货—大桥集聚—通达全球”的跨境电商物流供应链通道正加速形成。
大湾区物流通了,产业活了,人气旺了。今年“五一”期间,单日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出入境车辆突破2.7万辆次,其中小客车达2.6万辆次,“港车北上”数量超过1.5万辆次,三项创下历史新高的数据,折射出珠海联动港澳发展的广阔空间。
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为珠海做好“海”的文章打开更多空间。今年,全球首艘水体自然交换型深远海养殖工船“湾区伶仃”号以及“伶仃牧场1号、2号、3号”顺利下水,“珠海造”深海养殖装备走向全国。加速构建全国首个“1平方公里”现代化海洋牧场样板区;成立海洋能源创新联合体,设立珠三角首家海洋支行;充分发挥南方海洋实验室(珠海)、国家海洋试验场(珠海)、北理工(珠海)海洋学域4大平台优势,一批重大项目加速推进,目前全市涉海发明专利达700件,海洋科技平台增至35家,涉海高新技术企业达140家,海洋科技创新活力涌动。
镇村蝶变
整村运营打造“共富村落”
乡镇,联城带村,是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
“百千万工程”明确提出,要集中资源力量,培育更多全国经济强镇。在政策、资金、人才等资源的倾斜下,珠海聚焦新型城镇化,加速推动镇域提质提能。
行走在珠海斗门镇,“全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斗门旧街游览流线从原来的500米延长至1千米,休憩雅座、艺术装置和景观小品点缀其中,形成由浅入深的空间层次。街长了,人多了,乡村民宿生意更红火。实施“百千万工程”以来,珠海推动斗门镇以特色文旅作为切口,带动美丽圩镇建设,强化联城带乡功能,不断激发“镇能量”。2025年,斗门镇等珠海10镇进入“镇域经济500强”名单。
鹭鸟翻飞,逐水而栖,热爱音乐的年轻人放声高歌。夏夜,在“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镇珠海市金湾区红旗镇的三板水乡文创园、鹭鸟天下,许多港澳游客在此领略岭南水乡的文旅魅力。
“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聚焦提升镇域功能品质,珠海三年遴选三批11个镇申报省典型镇,典型镇建设培育实现100%覆盖,培育比例居全省最高,打造唐家古镇、斗门旧街、红旗糖厂、北山国际村等历史文化新名片,实现文化、旅游与创意产业的深度融合。
海岛是这座海滨城市的宝贵资源与财富。实施最美海岛建设行动,珠海“一岛一品”推动海岛风貌整体提升,推动海岛闲置物业盘活和海岸线修复工程,打造桂山运动船艇、担杆潜水、万山海钓三大水上运动基地,建成阿丽拉、万豪等高品质海岛酒店集群。
今年“五一”假期,珠海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高端酒店入住率达99%,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5416万元,同比分别增长超70%、117%。
聚焦农业农村现代化,珠海联动深圳、珠江西岸及粤西地区七市涉农国企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斗门白蕉镇投资26亿元建设珠西农产品物流交易中心,探索打造以科技、物流、金融、电商为支撑的全品类一站式采购中心、港澳农产品保供核心基地和珠西农海产品流通加工高地,填补珠西区域综合性农产品流通枢纽空白。
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珠海制定《珠海市推动农房风貌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等配套措施,成立全省首个镇村两级闲置农房托管运营中心,整村运营打造“共富村落”,莲江·山禾文旅休闲田园、上洲村“拾陆巷”村咖等乡村新业态不断涌现,古村蝶变焕发新活力。
关键一招
改革激活发展动能
关键之年,如何持续加力提速、破局开路?关键在改革。
今年以来,珠海进一步完善区镇村发展动力机制,深化特区改革创新行动,出台《2025年珠海市特区改革创新行动工作方案》,遴选77家单位259个项目纳入改革项目库持续培育,推动形成一批立得住、叫得响、推得开的改革成果。
以改革更好促进“百千万工程”,关键是充分激活要素。
在平沙镇“万亩方”连片种植示范区,珠海首个设施蓝莓种植示范基地硕果累累。
“谁能想到,这片沃土几年前还是零散分布的低效农田?以前平沙的耕地东一块西一块,大型现代农机进不来。”平沙镇党委委员李松江道出了困境。如今,平沙镇已初步建成四大现代化农业产业基地,仅蓝莓基地就为300多名当地居民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岗位。
化零为整打造连片良田,是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重点工作之一。
珠海聚焦“良田比较集中、村庄布局优化、产业集聚发展、生态健康优美”目标,深入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与此同时,打造跨部门跨领域数据归集、融资撮合和企业增信于一体的“百千万工程”数字金融服务平台,建档企业9.8万家,总授信额度超280亿元;出台《珠海市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地若干措施》,目前共发布超150项市级重大场景机会及能力清单。
从土地、资金到科技成果,珠海加快破除妨碍要素交换、流动的制度壁垒。
以改革更好促进“百千万工程”,必须充分激活力量。通过优化实施“珠海英才计划”,建立健全驻镇专员、产业村官、驻岛规划师、自然资源镇村服务专员工作机制,深化组团纵向帮扶,制定青年人才返乡创业扶持政策等,珠海凝聚各方力量资源,形成全员共促共建、社会共同参与的生动局面。
关山初度尘未洗,策马扬鞭再奋蹄。珠海将加压奋进、集中攻坚,在“百千万工程”各层级各领域实现突破性进展、取得标志性成果,在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上蹚出路子、走在前列。
撰文:林郁鸿
摄影:关铭荣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