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短视频以秒为单位切割注意力,人工智能以毫秒速度生成海量图文视信息,我们不禁追问:文章是否还需要字斟句酌?当算法推送决定内容的生死时速,流量成为衡量价值的隐形标尺,新闻工作者该如何在喧嚣中巩固舆论阵地?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文风早已超越修辞技巧的范畴,成为丈量媒体人精神海拔的标尺。它不仅关乎表达方式,更映照着媒体的责任担当;不仅是文字风格的取舍,更是价值立场的宣示。
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媒体文风正经历一场静水深流的革新:从“文件体”到“生活体”,从“庙堂腔”到“烟火气”,更多新闻人用脚丈量土地,用笔记录时代,用镜头讲述故事:翻山越岭,生动记录“悬崖村”村民搬进新家的笑脸;深探前沿,用通俗语言解读“量子计算”的奥秘;蹲守乡村,用“稻穗弯腰的弧度就是丰收的密码”传递政策温度;掌握技术,用H5、数据分析等产品解构严肃议题。这些报道或许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因真实而有力、因真诚而动人。
回望历史长河,文风的革新始终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毛泽东同志挥斥方遒,“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生动鲜活的论断彰显中国气派;邓小平同志举重若轻,以“白猫黑猫”的鲜活比喻将深奥理论转化为百姓语言;习近平总书记深谋远虑,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诗性话语诠释发展哲学。
这些经典文本启示我们:真正的文风革新是思想解放的先声,生动真诚的文风推动更广泛的思想觉醒。
文风如镜,照见的是党风政风。当“党八股”式的空话套话盛行,折射的是脱离群众的危险;当“文件语言”成为表达惯性,暴露的是思想僵化的危机。
文风的生命力源于对现实的深刻洞察,对问题的精准把握。媒体文风的积极转变,正是这种生命力的体现:从“我说你听”的单向传播到“你说我应”的互动对话,从“高高在上”的指导姿态到“同坐一条板凳”的平等视角,主流媒体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受众,以更温暖的笔触记录时代。
然而,在肯定进步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文风积弊尚未根除,新老问题交织叠加,制约着新闻舆论工作的穿透力和感染力。部分媒体仍深陷“材料依赖症”,将文件照搬为报道,令政策解读沦为术语堆砌;调查采访浮于表面,导致报道与受众真实体验存有“温差”;话语体系错位,固守“千真万确的套话”疏离用户群体。更值得警惕的是,全媒体环境放大了文风异化风险——碎片化信息淡化了深度思考,使部分内容生产者沦为高速运转却浅尝辄止的信息处理机;算法绑架内容生产,助推观点茧房与情绪化表达;流量逻辑催生“荒诞标题症候群”,污染舆论生态。
改进文风是守正创新的核心引擎,是触及灵魂的系统变革,需要从思想、实践、创新三个维度发力,以文风之变撬动传播效能之进。思想维度上,筑牢知识根底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实践维度上,不断增强“四力”才能让文字带露珠冒热气;创新维度上,“各美其美”才能让一切智慧源泉充分涌流。
全媒体环境下,融合表达让文字、视频、音频交响共鸣,精准传播让政策解读“到什么山唱什么歌”,人文关怀让冰冷的数字有了心跳的温度,深度与速度的平衡让“快新闻”不失“慢思考”,良好互动让受众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
这些探索指向同一个方向:让文风回归本真——它是思想的载体、情感的桥梁、文化的基因、时代的镜像。它不仅是表达的艺术,更是精神的传承——从延安窑洞的油灯到融媒体时代的云端,变的是载体与形式,不变的是功能与作用。
好文风是春日微风,能传播新鲜观点;是夏日凉风,能创造酣畅体验;是秋日金风,能沉淀有用信息;是冬日朔风,能吹散舆论阴霾。在信息过载的时代,好文风穿透喧嚣、直抵人心,连接个体、凝聚共识,记录时代、照亮未来。
愿每一位新闻工作者都能成为新时代好文风的创造者、传播者、践行者,执真理之笔、铸时代之镜,以赤诚之心、洞察之思,书写中国气象,奏响奋进强音。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